书城管理激荡三十年(下卷)
8125900000019

第19章 ·1996年:500强梦想 (3)

三九集团的赵新先是最早嗅出“抓大放小”所蕴涵的商机的企业家之一。夏天,他对部下们说,“社会上的这么多资产闲置,是三九下山摘桃子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三九是当时中国效益最好的中成药企业,1985年,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下属南方医院的药局主任赵新先受命到深圳近郊的笔架山上创办了这家企业,他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中药自动化生产线,研制出对慢性胃炎治疗效果颇好的“三九胃泰”,企业效益连年翻番,到1988年底就实现产值18亿元,上缴利税4亿元,居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82位,解放军总后勤部赵新先“优秀军队企业家”称号,颁发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一枚,还向全军作出了《关于向赵新先同志学习的决定》。1996年,当赵新先从各种渠道得知了中央将实施“抓大放小”战略的时候,十分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企业快速扩张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

三九的第一次“下山摘桃子”就非常的成功。四川的雅安制药厂是国内生产中药针剂最早的厂家之一,到1995年底,这家老牌国营企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全年产值只有1000多万元,利润仅2万元。赵新先在一次出差中发现了这家企业,当即拍板投资1700万元予以收购,并委派最得力的干将入川经营。三九人进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每个职工分送一本赵新先主编的《论三九机制》,班组学习讨论两个星期,然后在企业内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市场化管理,雅安厂的针剂贴上三九的品牌,通过三九的营销网走向全国市场,一年后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购并效应之显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关于靠体制优势兼并企业,最著名的比喻是海尔张瑞敏的“休克鱼理论”。“休克鱼”指的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企业的硬件很好,但是企业的体制、管理及观念有问题,导致经营停滞不前,处于休克状态。所以,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靠“休克鱼理论”,海尔从1988年到1996年,兼并了19家亏损企业。】

雅安经验的成功顿时让赵新先心雄万丈,他认为,国营老企业的所有痼疾都是体制造成的,只要将三九的机制和品牌注入,再加上适度的启动资本,完全可以让它们一夜之间铁树开花。1996年底,三九召开雅安经验学习会,会后,赵新先宣布成立三九投资管理公司,委派60多名干部,奔赴全国各地,专事收购兼并工作。

笔架山上号令一响,一彪人马浩荡冲下山去。在当时国内,三九品牌响彻天下,举目四顾,象它这样既有国营企业的正宗血统、又有资金、品牌和销售网络者,几乎没有几家。把企业交给三九,不但能够救活企业,而且没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嫌疑。因此,赵新先每到一个省,书记、省长必出面接待,到了市里,更是惊动五大班子集体迎送,各地媒体更是追踪报道,热烈捧场。一些偏僻地方的企业听说三九开始大购并,便千里迢迢地跑到深圳三九总部,排着队要求兼并。河南兰考县一下子就把7家企业都送给了三九,在西部某省,一个酒厂的厂长当场下跪,恳请赵新先“吃掉”他的工厂。从1996年到2001年,三九出手购并了140多家地方企业,平均每一个月购并2家。

便在这种跑马圈地式的疯狂购并中,三九集团迅速扩张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总资产猛增到186亿元,所属企业遍及除了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和房地产八大行业,其旗下甚至包括一家华南地区最大的夜总会。扩张之初,企业的负债率为19%,到1998年时,负债率已经高达80%。为了展示购并的赫赫战果,赵新先还在三九的厂史陈列室入门处,放置了一艘航空母舰的模型,军舰的甲板上放了数十架飞机,它们分别代表了集团直属的二级子公司,在它们的旗下则还有上百家三级、四级公司。赵新先对这个创意十分满意,每有贵客来,他必在军舰前一一介绍,他说,“这就是中国中药产业的航空母舰,我们要让飞机达到100架。”到他退休之前,飞机最多的时候为98架。

赵新先式的激情,在1996年一点也不显得突兀。美国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说过的一段话被企业家们每天挂在嘴上:“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西方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事实上在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看到了狂热中潜伏着的凶险,刚刚下定决心走专业化道路的王石在自己创办的《万科周刊》上写文章说:“新兴企业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扩张的时机,现在对’无产者’来说是一个机会,有10%到15%的人会因此成为’有产者’,他们干不好无非还是一个’无产者’,他们可以去搏。但是对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立的企业来说,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家都管不了,你怎么管?”

《万科周刊》是一本没有公开刊号的企业内部刊物,所以并没有太多人听到王石的声音,何况即便听到了也未必会放到心里。

在狂飙、激进的多元化浪潮席卷下,企业家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认真、寂寞地做好一个产品的耐心。“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在中国沿海考察的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有点担忧地说,“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惟一的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惟一途径。”这位亚洲地区惟一进入全球前十位国际级管理大师排行榜的学者还举例说,他曾在一间中国书店看到一本书《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浓缩在200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五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五十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可是,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象个‘人造的孩子’。”

大前研一的这种声音在正处亢奋中的中国企业家听来,实在有点保守。在中关村,四通集团的董事长段永基宣称:“我们已经进入资本经营的阶段,收购兼并企业,然后包装卖掉,这样比干企业本身更能赚钱,而且还来得快。”四通曾经是中关村知名度最高的IT企业,也是80年代末期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在1992年前后,四通集团的纯利就有3亿元,销售额的70%、利润的90%都是依靠打字机系列产品。但是从这以后,四通就沉浸在外延式的成长中,公司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据四通集团主管开发工作的执行副总裁、总工程师王缉志日后回忆,他当时能够支配的开发费用还不到公司总营业额的0·3%。他说,“尽管按照国家和开发区的规定,公司可以提取营业额的7%作为开发费而纳入成本,但是这些开发费提了之后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公司请人吃顿饭,唱一次卡拉OK,动辄可以一掷千金,甚至万金,为总裁办一张高尔夫会员卡可花几十万上百万,可是我要调用几万元的开发费都要经过很麻烦的手续,每当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就要我们写科技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但这是写给银行和政府看的,因此而得来的科技贷款却用到了其他方面,用去炒股票、炒期货、搞房地产。”四通是当时国人寄予无限厚望的高科技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也以“与巨人同行,当中国的IBM”为己任,而王缉志所透露出来的实情却让人心寒。

段永基自己也曾讲过一个黑色幽默式的四通故事:在1995年,一个学金融出身的人承包了四通在武汉的一个证券营业部,由于四通员工当时多是技术出身,不懂金融,这就给了这个人可乘之机。此人把营业部的公章私自进行了修改,从而取得了进行国债交易的资格,得到了两个多亿的盈利,这么多钱全被他个人挥霍掉了。后来国家取缔武汉的国债交易市场时,段永基是通过看报纸才知道“四通做国债赚了两个多亿”。依照有关规定,四通集团必须还清这两亿多元的不合法盈利。当时四通不但不敢处理那个私改公章的人,还好吃好喝地供着他,希望他能讲清楚这两亿多元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次,段永基和这个人同乘一班飞机,段坐普通的经济舱,他坐高级的头等舱,那个人问段总裁:“赚这么多钱,怎么还坐经济舱?”段没好气地说:“赚的钱都给你还债了”。后来的事实表明,很多企业在当时所标榜和宣告的科技投入都是让人怀疑的。

这种浮躁现象在已经取得胜利的家电产业尤为突出。后来的很多专家都认为,1996年前后,本土家电企业集体性地错过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当时,这些企业已经靠价格战击败了早先靠品牌优势而获得先机的跨国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士气和效益都处在最佳的时期。要稳固市场战果,就必须在技术上拥有核心的开发能力。当时所有的国产家电企业,其实都还是一些装配工厂,各类家电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冰箱、空调和彩电的核心技术都被日本及美国公司所掌控。1996年7月,科龙集团的潘宁宣布,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日本神户建立日本科龙株式会社(电器产品开发研究所),聘请多名日本及欧美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对冰箱压缩机技术进行攻关研发,他很激动地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装出一台百分百的中国冰箱,我们这代冰箱人愧对后人。”在科龙之后,海尔、TCL、长虹等纷纷发表新闻,宣布将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设立了“前沿式的技术中心”。

日后的事实显示,这些“技术中心”都仅仅是一些炒作的题材而已。本土家电企业在打垮了跨国公司之后,迅速地陷入了更为惨烈的“内战”,由于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相同的技术层面上,所以“内战”的武器还是价格战,以及一轮又一轮的以“技术创新”为噱头的“概念大战”。在其后的几年里,中国家电企业不断宣布自己实现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有人曾经将这些“新技术”做过一个黑色幽默般的描写,譬如“光触媒空调”被宣称是“二十一世纪空调业的重大突破”,其实就是在过滤器上加装一张含有“活性炭的过滤网”,活性炭潮湿了,拿出来晒晒太阳,其成本不到一元钱;“无菌冰箱”被宣告是“冰箱进入绿色时代的标志”,其实是在冰箱的塑料部件上注入一些药剂,成本不到10元,却可以靠这个技术概念拉抬200元的售价;采用了“数码景深电路”的“数字彩电”,其实是把彩电技术中的电子束原理进行了一个新的概念描述;“环形立体风空调”是某大空调企业投入上亿元开发出来的专利性技术,其实就是在风叶上装了一个定时器,让它定时左右上下变换而已。

即使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家电企业也没有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下大功夫,而是步入了概念炒作的歧途。海尔公司的“地瓜洗衣机”便是一个很经典、很著名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