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8138200000024

第24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3)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喜欢独处,觉得独处是最可怕的,让它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散散心,什么卡拉OK舞厅啦,录像厅啦,电子娱乐厅啦,或者就是找人聊天。如果一个人待在家里,他们不是打开电脑就是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一些节目,玩一些粗制滥造的游戏。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充实,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这样做,全都是为了避免直面真实的自己。对此,我们只能这样说,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他们也觉得和这样的自己面对面是最没有意思的一件事,还是无聊的消遣要好些。一个无聊空虚的人越是这样消遣就变得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我,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之所以需要在孤独中修行自我,那是因为可以把独处当做一个检验器,用它可以很好地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多深,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测出一个人是否讨厌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起码不能讨厌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那他就不可能有较好的社会交往,别人也不会认为他有多大的价值。他与别人的相处,对于别人来说也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可以说,交往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素质。如果两个人的灵魂都比较充实丰富,那他们在一起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或友谊。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在他人看来是一种淡然,这种淡然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自我。

想要在孤独中探视自我,独处是必需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你记忆里的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有时候,一些疾病或者牢狱让一个人脱离了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这个人才能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在孤独中往事或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自己的心灵里被自己的回忆或想象照亮,而闪现为印象。唯有那些进入到最内心的人和事,才构成了自我的世界,而在进入的同时也就被自我的心灵所改变,这就是自我,这个世界仅仅是属于自我的。

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孤独的本体。尽管有来自亲情和友情的欢愉,但并不能改变孤独的内涵,一切只不过拓宽了孤独的外延。孤独时,你会感慨本真的自我,你也会觉得天地间仅是自我的思想,不仅有过去,还有明天,捕捉了生命乃至宇宙最深的美,那是人们至性的欢愉。

用冥想舒缓内心压力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已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么安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为什么僧人要打坐?要冥想?难道打坐真能修成佛吗?就像砖头再磨也不能成为镜子一样,打坐当然不能成佛,冥想也不能,但冥想可以给人们减压,并减缓身体上的痛苦。

当你练习打坐冥想的时候,身体会不断发热,感到心情舒畅,心情宁静,那么就是起作用了。当我们冥想的时候,大脑皮质就停止理性思维了,让自律神经处于放羊状态。简单地说,就是让意识停止一切对外活动,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不是在消灭意识,而是让意识更加活跃。

当然不是只有打坐才能冥想,站着也可以冥想,如果你受过舞蹈方面的训练,也可以金鸡独立式的冥想,反正随你所便,只要心能沉静下来,停止一切意识的活动,就是最适合你的冥想。

冥想很简单,当你跑步的时候,你可以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拂面而来的空气,而不是还有哪个项目没做完。慢慢的,你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步伐。如果你根本坐不下来,听不进去,那么你就是太浮躁了。

听音乐也是一种冥想,闭着眼睛,放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在音乐中进入迷睡状态。

现在,放开你的想象吧!像庄周梦蝶一样飞翔于天蓝海阔之中,精神上达到飘飘欲仙的境界。我一般会选择在早餐前或睡前做,因为这时候精神有点恍惚,更能似梦非梦地想一些不着边的事。

每天我都会花20分钟时间去冥想,过去我也总是为一些小事担心忧虑,其实这都没有什么意义,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拥有了这份平静,就拥有了所有的东西。

独自行走的人生

独行,顾名思义就是独自行走,不带尘世的一粒沙尘,脱去尘世的一切污垢,就如秋后的天空一样,干净而明朗,不染一点尘埃。人生的独行需要勇气,面前是一条笔直的路,看不到尽头,能够看见的只有自己形单影只的背影,能够感受到的除了寂寞或许就是吹过脸的细沙了。

走在独行的路上或许会感到无聊,但绝不空虚;或许会感到孤寂,但绝不孤单;或许会感到空旷,但绝不缥缈……有痛苦有欢笑,有悲伤有高兴,有遥远的张望也有满腹的期望。

人的独行无非两种,一种是生活上的独行,如意象派诗人佛罗斯特曾经说过的:“在茫茫雪夜,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但却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走。”另外一种则是精神世界上的独行。

王菲是一个音乐奇才,有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歌唱方式,被誉为“音乐精灵”、“冷艳天后”。她凭借空灵的声音、率真的个性在乐坛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王菲有着智慧的眼睛、慵懒的表情,时而表现出无奈,时而体现出轻狂,时而则变得平静,时而又情感激扬。她的生命因多面而精彩,混杂了后现代的气质,又有肆无忌惮的叛逆因子,以及飘忽和颓废的真性情,加以绝无仅有的嗓音和另类灵气,在歌坛大姐的位置上坐得稳如泰山。

王菲不但歌声与众不同,而且不去迎合别人,就连性情也是迥然有异。在被媒体重重包围的时候,在记者苦苦追问的时候,在爆出一件件绯闻的时候,她没有慌张,也没有掩饰,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有次去一个综艺节目做嘉宾,节目录制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送给王菲的女儿童童一只手表,王菲接在手里却直言童童还不会看,主持人很惊讶地说:“童童那么大了你还不教她看表啊?”王菲说:“我教啦。”主持人说:“那就对了,你又说她不会看?”王菲理直气壮地说:“谁说教了她就会看啊?”

这就是王菲,以一种不去迎合任何人的姿态面对身边的人和物,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虚假的奉承,不管是做音乐还是做人,都在走一条属于自己又适合自己的路线。

生活道路上的独行者是孤寂的,他们所走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收获是丰满的。那么精神世界的独行者是不是也要走过布满荆棘的险滩呢?精神世界的独行者需要的不单是气魄,还要有面对自己追求的气魄和勇气。

如今,精神世界上的独行越来越少了,人云亦云的推崇和跟随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人们变得懒惰了,懒到不愿意去思考,懒到不愿意去想象,懒到不愿意去拿住那触手可及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经常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某某大学的教授抄袭学生的论文,经常会看到各大电视台出现某某“小明星”,因为那些小孩是模仿某著名明星而成名的。甚至有人为了成名不惜重金地去整容,去“装潢”自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他们忘记了人生只能是独行。

那些在自己的思想里划有“特区”的人,能够为精神世界划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人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灵魂就像一件洗过、熨烫过的雪白衬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洁和褶皱,更不用说恼人的污点了。

张承志在他的《放浪于幻路》里这样描述他在精神世界里独行时的感觉:“一切网罗都冲决了,一切重负都卸尽了,一切犹豫都结束了,一切他人不能企及的我都达到了……艰难和辉煌,孤立和骄傲,危险与希望,如今都被我占有了。我又走到了路上。”这是独行者的最真的独白,是一个人独行的精神感悟最真实的体现。

享受孤独的境界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感觉,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情绪,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与外汇。孤独是一种寂寞的悲哀,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表现……孤独其实是一种绝美的心境。有些人整天为了人生的得失而忙碌,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人生还有一种叫孤独的东西。或者说当他们沉浸在孤独中的时候体会不到真正的孤独,享受不了孤独的心境。沉浸在浮躁和焦虑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孤独所拥有的那种独特滋味的。只有拥有平和至上心境的人,才能体会到孤独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绝美的心境。灵感在孤独中萌芽,创造的激情在孤独中进发,思想在孤独中闪耀光芒。人有了孤独,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是性格孤僻的人就是孤独的,往往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也是孤独的,因为孤独的另一面是安静,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反差”。其实孤独是一种乐趣,一种不同于和朋友一起谈笑的乐趣,一种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乐趣。孤独的时候,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不会去顾虑他人的眼神和目光。独享一个人的自在,这样足以让身心彻底放松。能够感受这份自在,便是孤独中的一大乐趣了。

很多时候,人是喜欢孤独的,喜欢孤独的那种感觉,因为可以在孤独里独自享受那份寂寞。当孤独到来的时候,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冲一杯浓浓的咖啡,不添加任何佐料,细细地品味自己的心境,用心去慢慢地敲打自己心底的那份淡淡的孤寂;遥望那夜色的天空,星光伴随着明月,欣赏那诗境中的月圆月缺,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挂在夜空,灵魂被洗涤。孤独的人沉醉了,沉醉在这孤独的绝美中。

时间在指尖悄悄地划过,孤独的生活需要一种宁静。因为在那份宁静的孤独中,不会为了生活中的尔虞我诈而烦恼,不会为了生活中的压抑而苦闷不已,不会为了未来而忧伤感慨。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或者怜惜,如同雾里看花一样,根本无法理解当事人的心境。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作为依据,是对于孤独理解的一种另类的欣赏。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经填过一首《卜算子》的词,其词如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情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曾引起很多争论,就是因为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对于这句话最好的解释恐怕要数《耆旧续闻》里陈鹄说的“取兴鸟择木之意”,这首词的立意高远,寄意深远,把苏东坡被贬、谪居黄州的孤独心境完全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