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树成林固然是美,孤树挺立于原野里又何尝不美呢?白鹭群栖是美,独鹭浅行溪畔又何尝不美呢?群峦叠嶂是美,一山独立何尝不是美呢?更何况后者更能让人体会出俊秀挺拔的意义。杜甫遥望泰山时曾经写了一首名为《望狱》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个很好的例证,它足以证明“独立”的优美。戴叔伦在《游清溪兰若》的诗中说:“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此句更将孤峰的俊奇描写得淋漓尽致。
真正把孤独提升到艺术境界,把孤独当做一种绝美的心境来体会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片白茫而广阔无垠的千山里,既看不见丝毫人烟,又看不见任何飞鸟的踪影,一叶小舟上坐着一位孤独的老翁,他手执的鱼竿静静地垂向江面,钓着寒江中的白雪。
《江雪》写的显然不是实景,而是在写意境。它的意境有两个:一个是孤独之情,一个是傲岸之态。独钓的渔翁在辽阔背景的反衬下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孤立无援。诗中孤独的渔翁是高傲的,就像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而垂钓一样,钓的就是那份孤独,享受的就是那份寂寞。虽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让步,而是同执地守着那一叶孤舟,垂钓寒江。这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一次诗人的自我内心袒露,一种与寂寞为伴的绝美意境。
佛语说:“不二曰一,不异口如,即真如之理也。”人应该学会接纳孤独,当孤独到来时,要把孤独融入它所带来的淡淡温情之中。此时,人的灵魂在渐渐地被孤独净化,思想在升华。孤独能让一个人脆弱,也能让一个人更加坚强,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有些人尽管天赋极高、才华横溢,却不能独自面对孤独的生活。所以,他们只能在空虚中逐渐消沉,在寂寞中走向死亡。耐得住寂寞的人会享受孤独,他们把孤独当做一种绝美的心境,在享受孤独中提升自我。
寂寞与成功形影相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寂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寂寞;“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也是寂寞……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美丽;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厚重;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有意义。当人生面对寂寞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是苦涩艰辛。生命是美丽的,生命也是厚重的。人,生而独立,寂寞在所难免,寂寞如同成功的影子,如影相随。
有人怀才不遇,发出“世有伯乐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有人得不到重用,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感慨;有人愤愤不平,发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惋惜……这些都是寂寞的信号,不管是感慨世事,还是悲怜身世,都是因为生命而孤寂,人的生命应该因为寂寞而厚重。
寂寞是生命里的第一缕阳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寂寞是人生历经百转千回的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寂寞是人生的留恋,“家祭无忘告乃翁”……寂寞是承载生命的帆,扬帆远行是一种美丽。生命里有太多的牵扯,例如功名利禄,它们如绳一样束缚着生命。只有静下心来独自品尝那份寂寞,才能感到旷古的钟声是那样的悦耳。生命因为承载太多而苦不堪言,如果能够放下,就会发现,生命也会因为寂寞而更加厚重。
越王勾践兵败夫差,卧薪尝胆十余年,成就复国的大业,那是何等的寂寞,在寂寞里品味失败的痛苦,在寂寞里成就希望的信心,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因牵连入狱,发愤著书,成就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那是何等的恢弘,在寂寞里撰写历史,享受历史的魅力,彰显盛世的繁华;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哪怕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也用笔去抒写自己的人生。功名利禄本是一把土,有人追逐,有人放弃。在寂寞里独享那份安逸是一种福气。生命不会因为喧嚣而精彩,生命因为寂寞而厚重。
对成功而言,不管成就成功会经历什么苦难,寂寞都会不离不弃地追随它。寂寞能点燃成功的激情,给成功送去一缕春风,带走一丝烦恼。寂寞如同成功的影子,与成功如影相随。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成功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所谓寂寞就是孤寂落寞的意思。我们考察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会发现寂寞者大有人在。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寂寞;柳宗元有“倚楹遂至且,寂寞将何言”的寂寞;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寂寞;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那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心了”……自古圣贤多寂寞,因为他们太优秀了,他们品性高洁,而且思想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列,他们是时代的先驱者,他们的观念往往独树一帜,众人很难理解,只能我行我素,所以他们是成功的,但他们也是寂寞的。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导,没有不变的事实,只有不变的心态。寂寞,是万千不变里的一枝秀葩,凛冽世俗而坦然处之。能够在寂寞里绽开花朵的人大都是成功的人,不管哪个行业都会有耐得住寂寞的“黑马”,他们都是日行千里的良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4岁入后宫为才人,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一盏青灯伴古佛,在感业寺里的武媚忍受并没有一轴长卷伴枯灯,而是养精蓄锐,把感业寺当做修身养性的地方,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作为一个女人想要成全自己的政治报复,拥有美貌虽是首要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头脑。在感业寺的日子里,武则天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在思索那个可以成就她辉煌人生的男人,于是李治成了她的目标。利用李治的体弱多病、优柔寡断以及对她的一往情深博得了二次进宫的机会。
先是卑躬屈膝地侍奉皇后,后运用手段博得昭仪的封号,与皇室里的女人周旋于后宫。武则天从寂寞开始,后打破寂寞破茧而出,成就事业的高峰,创造了“贞观遗风”的奇迹。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是近在咫尺的距离。可就是这很小的一个迈步却需要很多东西来衬托。需要时机,需要勇气,需要精神和境界,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需要寂寞来成全。如果武则天在感业寺里耐不住寂寞,或者说不善于运用寂寞,那么就不会有之后的“武举”、“科举改革”以及使大唐繁荣的一些利民政策,也不会有今天史书上的“贞观遗风”。
拥有寂寞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拥有忍受寂寞的能耐。成大事的人是可以守住寂寞并且善加利用寂寞的人。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月光曲》《命运》等名扬世界的钢琴曲。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贝多芬不甘于寂寞的产物。而立之年的贝多芬遭受命运的打击,对执著音乐的人来说,失聪无异于晴天霹雳。但贝多芬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而是寂寞地行走于音乐的殿堂,谱写了许多千古名曲。
关于《月光曲》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全国各地巡演,在路过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的时候听到有人弹奏他的曲子。怀着好奇心的贝多芬走进了那间月光下的小屋,并且听到了兄妹二人关于音乐门票入场券太贵的谈话,于是走进屋,当看到贫穷的鞋匠以及对音乐痴迷的盲人姑娘时,贝多芬有感而发,即兴演奏了一首曲子,就是后来的经典名曲《月光曲》。
如果说这位超越时空的天才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是命运跟他开的一一场玩笑,是命运对他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创作钢琴曲,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但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m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如果没有失聪岁月里的不甘寂寞就不会有今天的那些经典曲日。“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对一代天才贝多芬的真实写照。
奇迹是为有准备的人创造的机遇,而寂寞是为那些成功的人创造的条件。寂寞是成功的先驱。
《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司马迁以其“究人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事实,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史记》的成书是司马迁苦著的结果,是寂寞与泪水的产物。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让汉武帝勃然大怒,遂将他打入大牢,后被处以“宫刑”。在牢房里的生活是清苦难熬的,司马迁又备受凌辱,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几乎丧失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年轻时辛苦搜集的资料如果付之一炬甚是可惜的事情,于是发愤著书。在司马迁50岁的时候获释出狱,当上了中郎令。在别人眼里或许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司马迁继续埋头著书,直到完成书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写部史书的夙愿,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与寂寞为伴,与寂寞交谈。利用这苦难的寂寞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也成就了历史的灿烂。《史记》耀眼出世,它是司马迁与寂寞相守的回报,是与寂寞交谈的硕果。
成功的人有独到的秘诀,秘诀的重要配方离不开寂寞。寂寞是长夜里的孤灯,虽然冷清但却可以闪闪发光;寂寞是绿草深处的一声蛙鸣,虽然孤寂却可以蓬勃生机;寂寞是无垠沙漠里的一株红花,虽然寥落却洋溢生机;寂寞是古老水井上的一片苔藓,虽然古老却孕育生命。成功者离不开寂寞,寂寞是成功者的同伴。成功需要守得住寂寞,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
宁静致远,走好自己的路
儒家一位学者说:“不论水流如何急湍,只要心情宁静,就听不到水声;花瓣虽然纷纷谢落,只要心情悠闲就不会受到干扰。”如能抱这种态度待人接物,那么身心该有多么自由自在。
有一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凉”,说明人在平静的时候,感觉应该是凉爽的。夏天人心里为什么会感觉烦闷?因为燥热,越热心越不能平静,虽然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7度左右,但由于心不静,外在给人的影响就占了上风。真正静下来,外在的影响消失了,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事让我们静不下心来走好自己的路。对金钱、地位的追逐,工作上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别人的闲言碎语,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左右着我们的行动。
还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将自己变成了一条“变色龙”,有时他们还不惜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处世态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寻求赞许心理会导致各种自我挫败行为,从而会使自己丧失生活热情。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人处世,凡事总想讨到别人的欢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乞丐。
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包括了头脑聪明,亦须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得到。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