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8138200000039

第39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避免祸殃的立身之道 (4)

总之,人的表情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从一个人的外部表情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内心。在生活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来判断对方,而不能轻信于人,否则上当受骗后悔也来不及。

《增广贤文》有一句话:“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对别人,特别是不是很了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全告诉他,人和人之间要留有余地。

其实人与人交往,是有安全距离的,注意保持一点距离,容易让大家都感觉安全舒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是看不出一个人品行好坏的,也就很难决定交往的程度。在待人处世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交往要谨慎,注意保护自己,交谈时要有所保留。否则,吃苦受伤害的将是你自己。

要学会察言观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则是苏军大本营的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

众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渐变得独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二战”期间,斯大林这种过于“自我尊严”感曾使红军大吃苦头,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和重创。一度提出正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华西里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着杰出的作用。

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进言巧妙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华西里耶夫斯基喜欢同斯大林谈天说地的“闲聊”,并且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郑重其事的大谈特谈,讲的内容也不是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华西里耶夫斯基走后,斯大林往往会想到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宣布这一计划。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斯大林的深谋远虑,但只有斯大林和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发起者,谁是真正的思想来源。

斯大林晚年的独行专断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华西里耶夫斯基之所以还能够不断地让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确的作战计划,就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发表不同意见,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闲聊中“不经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用这些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斯大林的军事观念,使他在受到启发后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可以说,潜移默化是顾及对方自尊、避免对方逆反或引起冲突的良好方法,它能在不露痕迹中达到进言的目的。这对于帮助他人启迪心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话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直言不讳、迂回曲折、正话反说、潜移默化、察言观色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力求使自己表达的观点嵌入对方的心中,并为其接受。而不同的情形下,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为此,说话应根据不同的情形,该直接时直接,该婉转时婉转。如果一味的直言就不可取了,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反面说话一样,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使人低触反感,就是使人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在很多情况下,潜移默化,婉转表达,不失为一种尊重之中便于接受的良法,它能使人回荡着春风宜人之感。

虽说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是不喜欢听“逆耳”之言的,就是一些有理性认识的人,也往往会在“逆耳”中产生反感情绪。

可以说,就连再开明的领导其实在内心里也不会欢迎太直白的“逆耳”言词。即使你的意见非常中肯,他对这样的进言方式也会不满。为此,潜移默化不失为一种良好启迪的途径。

善于启迪人心的人,应当借助人心中已经证明了的地方渐渐地启发开导他,不要生硬地打开心中一时还想不通的地方:善于改变世风的人,应该先从容易改变的着手逐步使它改变,不要轻易地改变其中难以改变的陋习。

换一种方式表达意见

说话要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多种语言风格。有些话,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要“直”,有时候把话说得巧一些,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会更佳。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楚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每日里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优孟的能说会道,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心有余而“口”不足。

优孟因侍奉楚庄王多年,深谙楚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直话巧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依从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度,无坚不摧,任何事情都办得到,应该以人君之礼葬马。这些话在楚庄王听来自然舒服,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之情的深刻理解。这样一步一步说下去,楚庄王也不是傻瓜,当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优孟正是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意思——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

直话巧说是一种高明的办事方法,通常,你直接说可能起不到想得到的效果,而当你换一种方法。办事的目的就达到了。按理说,与人办事时应该做到坦诚,不说假话,直来直去。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口头上也一向把直来直去的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倍加赞赏。但是,更多的人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而当你换一种方式说,将话说巧,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这事可能就会办成。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后。心里又犯起了愁。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做到了直话巧说的高境界,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社会中,要想获得办事的成功,必须懂得把话说巧的道理。最好在说话时巧妙地拐个弯儿,千万不要信口直说。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面子。直来直去,实际上就是故意不给人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双方关系破裂。把事办砸。

实话实说,应该是办事的一条准则,但这条准则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但是,当你将直话进行一番修饰,或换一个角度巧妙地表达出来,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你会发现,这种直话巧说的技巧,是非常有利于办事的。

对于他人的不足之处,要想办法为人家掩弥短处,故意暴露宣扬,那就是用自己的毛病去攻击人家的毛病;对于别人的执拗,要善于诱导教诲劝解,因为他的固执而愤怒或讨厌他,不仅不能使他改变固执,还等于用自己的固执来强化别人的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