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由根生,人大由心造。
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在犹太教中,有一部汇总了对《圣经旧约》进行解释和研究的伟大著作《塔木德》(在希伯来语中,它的意思是“伟大的研究”)。《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的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习性。
犹太人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犹太教教士)。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二字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又开始向父亲抱怨。父亲说:“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个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心是万物的尺度,当每一次实现对自我心的超越时,也就达到了对他人的超越、对世界的重新审视。每一次超越自己,面对的对手就变换一次,世界就降低一阶;别人是超越的阶段性对象,而自己却是超越永恒的对象。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
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用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所以,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自己提升了,对世界的认识也会提升。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心念一转,万念皆转,心路一通,万路皆通。
心路即勇路:心到何处,路到何处
有一个人们熟悉的故事:
麦哲伦一直梦想能证明地球是圆的,于是他带领着船队在人们的嘲笑与质疑中出发了,但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梦想。一路上,他率领船员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镇压了船队内部西班牙人发动的叛乱,终于使全体船员成为自己的忠实追随者。在麦哲伦的鼓舞下,船队一步一步地绕过了南美洲的南端。1520年11月28日,船队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突然看见了一片广阔的大海——他们终于闯出了海峡,找到了从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航道!麦哲伦和船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哥伦布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实现了!这个海峡后来被称作“麦哲伦海峡”。1521年3月,麦哲伦抵达菲律宾群岛,在岛上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麦哲伦在这场冲突中被杀死,剩下的船员继续航行,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大陆西海岸北上。1922年9月,这支历时3年的远航队伍只剩下18个人,回到了西班牙。这次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这么一个道理: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梦想的实现,但是,这个梦想的确实现了。
“树大由根生,人大由心造”。神木粗壮、高大、耸入云霄,是因其“根”而生就;伟人之所以伟大,是由“心”造就的。
戴尔·卡耐基曾说:“烹调‘成功’的秘方是把‘抱负’放到‘努力’的锅中,用‘坚忍’的小火慢慢炖熬,再加上‘判断’来做调味品。”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前总裁,在她的努力下,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得以报道,最终导致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凯瑟琳一生拥有无数的光环:
她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闻通讯社美联社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董事,被国际新闻协会遴选为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之一。
她被成为“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用勇气与政治扳倒美国总统的女人”以及“最富有的女人”……
凯瑟琳接手《华盛顿邮报》时,报社正濒临倒闭,她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在她的经营下,《华盛顿邮报》成为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于一体的庞大媒体王国。
但是,或许很多人都不曾想到,这样一位叱诧风云的女强人,曾经是一个害羞而内向的家庭妇女。
凯瑟琳出生在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内向胆小。婚后,她更愿意做一个安分的家庭主妇,照顾四个孩子。
如果生活照这样继续下去,她的一生或许也就这样过去了。但在她46岁那年,一切都改变了。她的丈夫飞利普·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大部分股权的拥有者、发行人,因为无法承受工作的压力而自杀了。
突然间,这个普通的女性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要么卖掉《华盛顿邮报》,要么硬着头皮接手做下去。不愿让丈夫的事业付诸东流的凯瑟琳,最终以无比的勇气选择了后者,这就是心的力量。
那是一个男性主宰新闻界的年代,女性在新闻界当领导的几乎没有,就连女编辑也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刚开始时,凯瑟琳的不自信可想而知,她甚至不敢面对记者的采访。刚进入公司不久,为了在公司的圣诞聚会上向大家说出“圣诞快乐”,她居然事先排练了很多次。
在巨大的压力下,凯瑟琳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往前走。她开始努力向周围的成功人士学习管理经验,并且大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并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在报道“水门事件”以前,凯瑟琳曾有一次和尼克松搭乘同一架飞机的经历。当时,两个人相处得很愉快。到达目的地时,尼克松甚至亲自扶着她走下飞机,两人俨然是相处甚欢的朋友。
能够攀上这样的“大人物”,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得罪他呢?
可是,当记者将“水门事件”的报道放到凯瑟琳办公桌上的时候,她却义无反顾地批准刊发了。
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丑行,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不要“出风头”。在恐怖的气氛中,面对巨大压力,凯瑟琳却一直支持、鼓励编辑和记者:
“我们已经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也没有退路了。”
由于凯瑟琳的坚持,《华盛顿邮报》最终成功报道了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
众所周知,“水门事件”是尼克松执政生涯的转折点,同样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的转折点。前者的下台,而后者则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凯瑟琳的成功,具备了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而这些能力皆来源于一个人的心智。
第一,勇气。这一点对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凯瑟琳的临危受命,敢于向男性主宰的新闻界发起挑战,不畏强权,坚持及时、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都是勇气的体现。
第二,承担力。拥有更大的承担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凯瑟琳在《华盛顿邮报》处于低谷,同时自己的人生也处于最低谷的时候,肩负起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重担。这样的重担,不但没有压垮她,反而造就了她。作为一名管理者,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没有人会信心百倍地跟随一个见困难就躲、碰到重担就卸的管理者。危难之际,承担力将使你更加坚强、不可战胜。
第三,学习力。学习是每一个管理者永远的课程。
管理才能不是天生的,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凯瑟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从而迅速拉近了与成功的距离。
勇敢担当:管理意味着承担责任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责任。”“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绝不能再多要一点。”
“责任”是德鲁克整个“管理”的基本职业精神。
德鲁克说,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德鲁克认为,所有的管理难题,都是因为“责任意识”淡薄或丧失所滋生的。破坏人的“责任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权力”欲望。管理者一旦“权力”欲望升温,其“责任心”肯定降温。
《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德鲁克却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
哈佛管理语录中有句格言:“最好的负责人,总是那些既能对自己负责,又能对别人负责的人。”
阿信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日本女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阿信的事业成就了后来的八佰伴集团。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全球拥有400家跨国百货店和超市、员工总数达2.8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国际零售巨头——八佰伴集团倒闭了。当时,68岁的八佰伴集团总裁和田一夫,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如果大家了解和田先生,一定会对他油然生敬的。有一次,和田一夫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感人肺腑的讲话,令在场的MBA、EMBA对什么是领导者的责任力产生了共鸣。他说:“当然破产的时候,只需稍微动点脑筋,我就不会变成‘穷光蛋’。我有太多的资产,只需隐瞒一点点,就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是,我不想那么做,我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八佰伴破产后,大批人面临失业,许多人遭受损失。我要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拿出来,尽到一位领导者应该具有的责任。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如果我连领导者的素质都失去了,那我才是真正的‘穷光蛋’”。《大学》里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里的财,大家不要狭隘地理解为金钱。财,可以泛指所有一切的利益或好处。散财的智慧,是领导者的智慧,也是领导者的力量。
其实,管理者的责任力,也是解决一切管理难题的力量。
管理者的责任力,是企业的管理力量。而责任力是从责任心来的。假如和田一夫没有责任心,他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资产拿出来解决大家的“损失”问题。
勇于承担责任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勇于承担的管理者不仅使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会使下属进行反思。
管理者不是圣人,也经常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决策制定的错误,职务安排的不妥当,任务分配的不合理等等,这些最终都可能会导致管理工作质量的下降,并且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管理者不能回避,更不应该将责任转嫁到下属头上,而是应该主动的去承担,方便时还应向全体下属做公开的自我检讨。当员工看到管理者在错误面前的这种积极的态度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管理者的这种精神及其表现,而忽略了管理者先前所犯的错误。所以说,管理者敢于承担责任,能够使管理者在不利的环境中更能获得员工的认同和赞美。
承担你的领导责任,并在错误发生时承担你的错,下属才会相信你,不管你走到何处,他们都会追随你。
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当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
在工作中,员工难免会出现失误或错误。然而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特别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错,而在这个时候,如果管理者来句“一切责任在我”,那对这个下属又会是何种心境?相反,如果遇到问题,管理者互相推诿,推卸责任,这种表现会直接导致员工信心的丧失和士气的低落,组织涣散,“失控”的现象很严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管理者应该积极承担责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找代罪羔羊。
永远学习: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一个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您掌握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可是为什么您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点怀疑呢?”苏格拉底用手杖在沙土上面画了个大圆圈,又画了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无知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大,因而接触的无知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得随时随地地充电,更新知识库。你更新的速度慢一点,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也不断涌现。作为企业决策核心的管理者们,已经不能再固守原有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必须以创新的理念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赢得机遇与发展。
纵观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其经营者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学习、实践和总结。
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比如TCL的总裁李东生和企业内的管理者们养成了互相赠送管理书籍的习惯,有时同一本书会收到两三本;联想的总裁柳传志特别喜欢读企业家传记,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细细捉摸,常常要读几遍,每周六都要拿出半天时间整理个人思路。李嘉诚创造力一个新的词汇叫“抢学问”,它反映了李嘉诚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创造财富的艰辛历程。当同事们聚在一起打麻将时,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在啃,时间长了,厚厚的一本《辞海》被翻得发了黑。在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张瑞敏的办公室就像一个书房,里面有各种管理方面的书籍;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孙子兵法、易经、道德经等了如指掌,还经常委托在海外工作的同事帮助收集最新的管理书籍,使他能掌握世界最新的管理动向;在他的带领下,特别是在创新的学习氛围下,海尔做到了全员学习、创新,真正成为了一个随时随地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1998年春天,张瑞敏在事业部培训班上阐述每个干部要通过学习使自己思想达到新境界。他说:“要记住孔子说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