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啃书本,不结合实际思考,这个学习等于没有用。但不认真学也不行。学在求‘悟’,而且要‘悟透’。佛家讲‘觉悟’和‘顿悟’,禅宗还讲‘棒喝’,即用力刺激,使之‘顿悟’。还要综合起来系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张瑞敏主义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他更注重于把它运用到企业经营上。他在讲课中说:“《老子》帮助我们确立了企业经营的大局观;《论语》培育了我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勇于进取、刚健有力的浩然正气;《孙子》则帮助我们思考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企业竞争的谋略。所以说,学习能让人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与智慧的支持。”
张瑞敏还特别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一次给事业部长的讲课中,他说:“松下与韦尔奇教给我们什么》我看有两条是重要的: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经营理念;而是要不断寻求新的变革,发动新的变革。”
这两句话,深刻而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企业学习外国经验的基本内容。
张瑞敏说:“ 学松下什么?学松下的韧劲,他没有上多少学,但他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学习、前进。而且他善于把员工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为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形成浓厚的松下文化氛围。这是松下价值观的魅力,也是松下文化的魅力。”
张瑞敏说:“学韦尔奇什么?是学他不断追求变革的精神。他能够使通用电气很多年来一直保持发展、盈利,并且一直观念创新,这是不得了的魄力!虽然他在工作作风上与松下完全不同,但异曲同工。”
韦尔奇有思想,有魄力,严格治企,是刚;松下重员工教育,重理念“布道”,以文化统一思想,是柔。一柔一刚,相得益彰,二者统一乃是海尔之追求。
张瑞敏在学习目的与方法上是非常清晰的。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他以高屋建瓴的大文化观提出了禅、儒、道、法之一切可学之处、可用之处,也引用了孔子学与悟的学习准则和方法,从而引导全体海尔干部积极向上,在学无止境的大海中遨游;他博采西方管理学家之长,以“理念先导”的原则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传到员工中去。这也是海尔文化中心的神圣使命。一个企业文化中心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中外企业都是少见的,这也是海尔借鉴学习西方观念之下形成的关键举措。
迈克尔·D·波顿说:“我一直以为东方的企业家缺少的就是学习,一种对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例如通用公司所奉行的那些——的消化与吸收,而不仅仅是一两次的头脑风暴。出人意料的是,来自于中国的海尔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很多企业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和这个企业拥有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管理者分不开的。国内著名的房地产公司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管理者。
1988年,伴随着股改的成功,万科的业务也节节上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合作者,美国富兰克林铸币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通过富兰克林铸币公司的宣传册,王石感觉到这是一家专业性很强的金属、陶瓷礼品制造公司,这个合作机会对于万科来讲无疑是个“金娃娃”,于是他决定一定要拿下它。
这次合作,让王石大开眼界。
最先同万科接触的是位名为Peter的香港人,两个星期后对方换了个美籍德国人。一个月之后继续谈判,又换了一位美籍日裔人。再过一个星期,前来谈判的又变成了一位律师,他是美籍犹太人。
签合同时,真正的老板——一位美籍爱尔兰人才出现。
开始,王石还没太在意富兰克林公司的谈判代表的变换情况。随着谈判的深入,他才开始理解频繁更换谈判人员的含义。谈判代表的选派是根据流水作业法来制定的,其中暗藏玄机:首先来的香港人,是一位中国大陆通,负责对万科能力及潜力的评估;德国人则来谈工艺流程设计,产品组装的工序环节甚至卡到以“秒”为单位;日裔小个子是位工艺成本控制师,负责计算每件产品加工费的最经济支出;犹太律师来了,不是谈怎么保障合同执行,而是探讨终止合同时的双方义务和责任的详细条款—甚至包括厂房内的一扇玻璃更换后,结束合作时这扇玻璃窗是否恢复到原状这样的细节。
谈判终于结束。签合同时,发现一摞合同文本比招股说明书还厚。负责起草的是美国一家法律事务驻香港公司,仅律师费一项,富兰克林公司就支付了300万港币。王石心想:花这么多钱调查万科,还不如把钱直接给万科,能做多少事啊!
但此时王石才体会到:同富兰克林公司合作,赚钱固然重要,但从方法论上,学习对方的人才组合、严谨的工作方式、强调效率的做法、尊重法律的商业精神更具有价值。
从此,万科与合作伙伴签署的合作文本也变得厚了起来。
富兰克林公司合同上对万科有很苛刻的约束,详细地列出做不到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王石有些担心万科履行合同的能力。
事实上,担心是多余的。负责此项目的赵晓峰团队尽心尽责,超水平发挥;而且,尽管合同条款非常苛刻,但在具体执行合同中,富兰克林公司还是把握了一定的弹性。
在和富兰克林公司合作的过程,也是万科进一步学习国际化,学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规范化工作方法的过程,王石能够领导万科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他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管理者在与其他公司合作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往往会影响自己企业的发展,所以,善于向他人学习,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台湾的彼得·德鲁克”、“竞争力之师”石滋宜博士在其《竞争力》一书中这样诠释:竞争力就是学习力。竞争力是适应变化而进行变革的能力,而学习是带动变革的原动力。要通过学习新的观念与方法,改变旧的思维与习惯,重塑新的竞争力。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新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管理者要认识到现代竞争已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根本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也就是学习力的竞争,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为本、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使员工素质和企业文明程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将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竞争力。
善于内省:永远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
传说汾阳无德禅师从小天子非凡,对一切文字经常是自然通晓。十四岁出家剃度后,没多久就住于汾阳太子院,广传佛法,感化世人,足不出户三十年之久。
有一位虔诚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一次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说:
“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的相貌肯定非常美丽。”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
“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似的,但是回到家中,心里就烦乱,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保持鲜花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子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断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才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韩愈才会谆谆告诫其弟子云:“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在企业中,管理者是否善于内省,能不能敢于担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也是组织的一分子,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员工对整个组织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经常做自我反省,则有利于决策制定的准确性,也能更好地带动组织成员来完成任务。所以,管理者尤其应该常常保持自省的姿态和心态。
艾森·豪威身兼美国商业银行理事会的主席、信托公司的董事长以及多家大公司的老总等多职,是美国财经界一位领袖级人物。当别人向他请教成功的诀窍时,他说:“几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把每天的活动都记录在一个小手册里。星期天晚上,我就会做一周的总反省,打开记事手册,把一周来所有的会议讨论与拜访约会都仔细审查回想一遍。然后我问自己:我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了?该怎么做才好?怎么做才能促进自己的工作?从错误的经验中我学到了什么?当然,有时候这种反省会把我弄得非常不快乐。可是,随着日子的过去,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少,事业也越来越大。”
反观内心,反省自身是人生的重要功课。对管理者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管理者能不能认识并改正所犯的错误,能不能经营好企业。虽然反观自己并非易事,但是,只有能约束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事业与他人。
曾任东芝总裁的土光敏夫信佛,他彻底贯彻了这一“自省”的精神,佛教日莲宗对土光敏夫的影响极大,但是并未让他成为遁世的和尚。他每天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念《法华经》,对每日的所作所为深刻反省。他说:“不光是经营者,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失败,更会遇到歹人为你设置的陷阱。我们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欲望,有欲望必定受到外部的诱惑,我们还会遇到上天的意外惩罚,如果我们对这些遭遇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么身败名裂就不可避免了。为了远离这些恶境,我们,尤其是大企业的经营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必须有明确的信念,这就是每个人必须培养良好的修养,还须日日反省。”他吸取了日莲宗的合理成分,把自己磨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廉洁、正直的人。
柏拉图说过,内省是做人的职责,人只有透过自我的内省才能实现美德和道德。其实,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卢梭说:“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是上德之人,不知,却自以为知,是有病之人。因为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圣人是不病的,是因为他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自以为无所不知,就是“病”,把有所不知看作通“病”,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扩大自己的见识,就不至于患“病”。
管理者如果能经常反省,就能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不断弥补缺陷,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肖伯纳说过:“世界上最能革新的人,都是最先对自己进行革新的人。”
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细细品位这句话,不难发现,一个管理者界定好“我的事”,将向外求的,管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的精力用在管好“我的事”,不断检视:我的责任、我的沟通方式、我的修为、我的境界……,从外求到内求的转变就是一个管理者心智修炼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