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17

第17章 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近代戏曲的代表,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迄今为止大约有两百年的发展历史。

清朝晚期,“四大徽班”在京城受到喜爱,而一直以来在京城戏曲界独占鳌头的秦腔呈现衰落趋势,许多秦腔艺人纷纷搭入徽班,于是形成了秦、徽两腔合并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腔也与徽腔合流,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在表演形式上,京剧有“唱、念、做、打”四种完善的舞台艺术手段。在角色体制上,有“生、旦、净、丑”四大行。

不同的角色脸部有不同的妆容,这就是京剧著名的脸谱。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工艺品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其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京剧流派及其创始人一览:

老生: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生

建国以后,京剧在反映现实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代表剧作是被确定为“革命文艺的有修养班”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和《奇袭白虎团》。这几部样板戏的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立场上的价值远大于文化价值,它们的影响力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

样板戏的前身是京剧现代戏,在人物塑造上概括而言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

沙家浜对京剧样板戏的历史地位至今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样板戏开创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在传统程式和现代人物的结合上、在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改革,在建国以来的文艺创作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章,按照句式齐整来划分,可以分为骈文(韵文)和散文。我国古代的散文涵义比较宽泛,凡是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矶石,正所谓“文以载道”,从散文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古代散文繁盛的几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朝时期,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几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沿革、体制创新,伴随之的必然有文学上的改革运动;而在文学的改革运动中,“文”这种内涵丰富、实用性强的文体常常作为一个时期精神开创和奠基的矶石。

§§第五章 中国文学的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