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18

第18章 百家争鸣:先秦散文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繁荣阶段。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上,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叙事记事文字。虽然这些文字不成体系,但已经可以看做是先秦叙事文学的萌芽。金文铭文在甲骨卜辞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散文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峰。先秦散文大致分为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此时的“散文”指的是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并非现代意义上说的散文,这些文章的现实性功能较强,大多数情况下是哲学、政治、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叙事文,这些文章的文学性也比较强,再加上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所以都被视为先秦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先秦叙事散文的发达得益于史官制度的发达。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建立得很早,在周代就有明确完备的文字记录,并且有了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严明的史官种类分工。这些史传记载有的只是寥寥数语,有的状貌生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史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学性。

《春秋》是周王朝和各诸侯王国的历史记载,后特指经过孔子编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已经具备了自觉地时间顺序体制和记事意识,但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不过,《春秋》中“春秋笔法”的叙事褒贬思想,一直为后世史家所沿用,对真正的叙事散文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地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地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著作,但仍称得上先秦“叙事文学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的记事以《春秋》为纲,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按照时间顺序,间以插叙、倒叙等手法,将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十分精彩,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挖掘人物性格。《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语》是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国大事。它在《左传》基础上,叙事更加生动鲜活,文风纵横捭阖,人物形象惟妙。

《国语》是纵横家的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谋臣的计谋言辞,所以是一本记言史书。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精辟,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记述了当时游士策士的纵横之辞和七国风云变幻的轨迹,文风剧谈雄辩,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记言记行中,还大量运用寓言等方法进行说理,也出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成语。《战国策》产生的成语:

一尘不染

大庭广众

两败俱伤

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

羽毛未丰

引锥剌股

门庭若市

返璞归真

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安步当车

不遗余力

不翼而飞

侧目而视

高枕无忧

汗马功劳

画蛇添足

挥汗成雨

三人成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先秦的说理性散文与叙事散文一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也随之动荡活跃起来,“百家竞作,九流并起”,不同思想观点和学术观点的知识分子纷纷涌现,各家流派争奇斗艳。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景象。《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诸子散文,百家争鸣

诸子散文正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可以分为语录体散文、对话体散文和专著性散文三类。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之始祖,首开了“语录体”的先河。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它的文学性正在于其语言的简介精炼而含蓄隽永、言简意赅而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平实言约而隽永义丰。《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孔子像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逾越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BP)]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凝聚,也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辑。《兼爱》、《非攻》和《尚贤》集中表现了墨翟的思想。其语言质朴,说理明确,逻辑性强。

另一部语录体的代表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其行文韵散结合,探讨玄妙的形而上问题。《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一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老子像《孟子》和《庄子》则是诸子百家对话体散文体的代表。

《孟子》以其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见长。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其弟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重视和政治上的“仁政”思想。本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长于论辩”和“长于譬喻”中,他的论辩逻辑严密、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譬喻生动有力,常把抽象的说理融入生动的比喻中。全书气势浩然充沛,恣肆磅礴,同时语言平实精炼简约,是先秦散文作品中的精品。

《庄子》也称《南华真经》,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庄子与老子合称“老庄”,同是我国道家学说的奠基人物。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想象力奇特丰富,构思奇妙变化多端、语言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鲁迅先生评价庄子的文章:“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足见《庄子》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韩非子》是诸子散文中专论文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事说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其论辩的犀利尖锐和所向披靡、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透彻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也大量出现了比喻和寓言故事,用来将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同时很多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当下现实,又具有警策意义。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讳疾忌医、三人成虎等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著作,但是它对于中国后世各种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叙事性还是论说性散文,都成为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还为后世的小说、戏曲等的发展也提供了不少可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