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实业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到相应部门实习,开始扭转士人只会书本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偏向。学生们还举办各种游艺会、工艺会、学艺会、观摩会,向社会各界展示自制工艺品、动植物标本以及各种图片模型,介绍祖国大好河山,鼓吹兴办实业,以期“联络情谊,鼓舞学风,而尤重在开通社会”黄炎培:《浦东中学校大事记》,《浦东中学校杂志》1909年。第2期。。会场内“风琴三奏,军歌合唱”,参观者闻听之下,“恨不得跨上马背上枪,出关去打仗”《顺天时报》白话记者稿:《参观学界观摩会纪略》,《盛京时报》1907年。1月31日。。
当然,专制统治不加触动,教育难以根本改观。所以,革命一旦爆发,学生革新教育的呼声更加高亢。上海光复刚两天,南洋大学学生就集会要求增设学科,以科学与体育并重,学习“折冲御侮之方”。并且宣称:“本校改革即为全国学校改革之机。”《中国南洋大学开幕大会记》,《民立报》1911年。11月8日。有人更明确提出改变教育方针的根本大政,认为古代教育用个人主义,养成“忠君之奴隶”,近世教育用国民主义,培养“共和之国民”。教育专制比政治专制更为残酷狠毒,后者“一时杀人民之身而已”,前者“则塞其聪,窒其明,深其奴隶根性,绝其自立思想,以令其永劫不复”。光复告成,“政治既放光明,教育尤宜改革”,培养造就一代新人,“俾他日国基巩固,国势发展”,其功“决不在革命健儿之下”何振武:《敬告民国办学诸君》,《申报》1912年。2月23日。。一些学校已着手将宗旨变革贯彻于教学实践,推动其他领域的革新。只是战事紧迫于前,奸雄篡权于后,教育革新无法继续进行。
三、提倡女学和男女同校。随着男女平权和国民思想的兴起,人们对于女子教育日趋重视,认为女子是国民之母,只有普及女学,才能为国民教育奠定良好基础。青年。们对此尤为积极,女性踊跃入学,男生则热情支持,鼓动姊妹妻女亲友走出闺阁,跨入校门,有助于改变歧视女性的旧观念。女学堂校歌唱道:“茫茫吾神州,女教衰微四千载,我侪出求学,誓将教育救国孱。”呼吁同胞姊妹“努力竞争教育权”《本校师范毕业歌》,《女学生杂志》第1期,1910年。4月。。虽然1907年。以前女学受到官方压制,仍然有所发展。1906年。底,北京女学界集会,各校师生到会者800余人。《京师女学界第一次盛会》,《大公报》1906年。11月30日。到1909年。全国在校女生已达78376人。同时,学生们还试图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界限,极力倡导同校上学,合堂上课。虽未能广泛实践,但是推动了女子教育,冲击了旧礼教习俗。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许多地方的男女学生同时聚会、同台演说、同场竞技表演。这些今人司空见惯的行为,在当时却是惊世骇俗之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学生与家庭的关系是其社会联系的又一层次。家庭为社会细胞,其结构形态对社会变革的深度速度有着深刻制约力。学生对家庭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改变家庭成员的封闭落后意识,输入新思想。学生假期回里的任务之一,就是“变化家庭”。他们认识到:“家者国之本,身者家之基”,“一家之智识既开,即地方之文明起点也”。因此要向家人“语以保家自保国着手,务名从务实成功,与夫兴学校务实业种种爱国救时之事功”《论暑假归里之学生》,《盛京时报》1907年。7月4日。。他们还经常采用通信、邮寄书刊等形式传递信息。风气闭塞的集镇乡村,有子弟在城市读书的学生家庭往往成为当地文明扩散中心。由这样无数个星罗棋布的中心点联结成近代中国文明传播的基层网络,打破了千百年。来田园生活的宁静,使人们越来越强地感受到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其次,破除陈腐观念,要求变革传统家庭的结构与内在关系。尽管中国的实际家庭形态以小家庭最为普遍,但士绅阶层中盛行的家长制大家庭却具有规范导向作用,这乃是君主专制的重要社会基础。向往民主平权的学生,不满于旧式血缘纽带形成的等级秩序,以自由平等反对三纲五常。他们认为:“家庭是近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中国家庭带来的不是爱情、喜悦与平和,而是仇恨、不幸和争吵。”《中国革命与社会革命》,《金陵光》第3卷第1期。有人将中西方家庭进行全面比较,指出:中国的大家族家庭与西方一夫一妻家庭存在着五大差别,后者“易养成国民独立性”,“可以发达国民之国家观念”,有利于“强种”、“发展国民生计”、“高尚国民之品性”,而前者则养成依赖性,使人们桎梏于家庭主义之下,不知国家为何物,结果人种日趋孱弱,国民日趋贫乏,人龌龊至死。《家庭改良论》,《民立报》1912年。5月8日。学生们冲破孝悌观念的禁锢,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时有发生。一些卫道士见此如丧考妣,惊呼自由平等之风“遍于家肆于乡,及其结果,必至子弟既不宗仰其父兄,父兄亦不顾恋其子弟,而亲戚宗族更无论矣”《痛论颁行新刑律之宜慎》,《刍言报》第2号,1910年。。。平心而论,矫枉过正的负面作用并非没有,但学生们正是在家长制这个核心问题上对传统家庭的冲击最为猛烈,开始改变社会取向。家长制家庭主导地位的动摇,必然引起专制宗法政治制度的瓦解。
再次,改革婚嫁陋俗,提高妇女地位。专制社会如同地狱,女性则处于最底层,三纲五常,四大绳索,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权利。用民主精神武装起来的学生,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在变革家庭方面提倡最力、呼声最急的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认为包办婚姻是侵夺女权,践踏人性。学生所编《自由结婚歌》唱道:“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想当初,妇道立三从,依赖性,养成种劣弱。到如今,二亿女同胞,颠不剌,黑狱终沦落。最可怜,淘汰听天然,难怪他,红颜多命薄。想起来,惨酷真非常,吁嗟乎,仁圣何不作。”“破题儿,革命自婚姻,当头棒,风光先恢拓。廿世纪,祖国新文明,有心人,毅力来开幕。我同志,为社会牺牲,自由神,呵护脱束缚。曾记得,交换指环时,最快意,爱敬莫人若。”《复报》第5号,1905年。8月25日。“美雨欧云,剑胆琴心,婚姻革命。而今指环交换,文明结婚,果然自由国魂。罗马少年。罗兰夫人,一般独立精神。皇汉国民,河岳精英,风流快意前程。”复哉:《自由结婚》,《复报》第6号,1905年。9月25日。在他们看来,礼教圣贤念动禁锢身心的咒语,自由女神才带来妇女解放的福音,甚至形式上也将交换戒指看作文明象征。在这种全新意识的主导下,江西女学界由留日女生带领,创设“自由结婚演说会”《饬禁演说自由结婚》,《大公报》1909年。6月12日。。贵州一位任姓女生因争取婚恋自由“被父母驱逐,官长拘押”,仍然“不屈不挠,当众声明男女平权、自由结婚之真理,言誓不受男子压抑、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偏僻封闭的社会“为之震动”《淑女遭冤》,《民立报》1911年。8月25日。。学生们还主动身体力行地变革婚嫁形式,以开风气。他们举行文明婚礼,“不过嫁妆,免去俗礼”,或邀请志同道合者开茶话会,《办喜事开演说会》,《爱国报》1906年。第50期。或把婚礼变成演说会,向来宾“说婚姻之事,是家政的根本,非从根本改良,家不能治,国不能强”。并破除旧规,完婚次日即返校上课。《文明结婚》,《大公报》1910年。10月3日。
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在学校、家庭两级已有客观效应,同时他们还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开展各种活动,直接推动社会改造。由学生主办的报刊公开宣布以“改良社会”为宗旨,各种演说会也以启迪民智、开通风气、破除迷信、改良陈规陋俗为要务。他们踊跃参加启蒙宣传。天津南开中学举办通俗演说会,学生利用晚上主讲,每讲听众几及千人。北京学生则课余到社会人士所办演说会助讲。他们着重致力于如下几方面变革:
一、革除蓄辫、缠足、赌博、吸毒以及风水迷信等劣习恶俗。兴利必先除弊,各地学生一次次掀起剪发易服浪潮,力争改变耻辱愚昧的外观形象和由此产生的压抑心理。他们痛斥缠足为摧残妇女的手段,民族衰微的征兆,女生带头解缠不缠,男生亦力劝其妻女姊妹亲属放足。未婚者立志不娶缠足女子,已聘定者必待对方解缠后方许完姻。鸦片是列强掠夺和毒害中国人民的重炮,学生们对此深恶痛绝,愤然表示:“我同胞何辜?生尽为吸食鸦片之人,死尽为吸食鸦片之鬼!”1910年。京津学界乘国际海牙禁烟大会召开在即,发起大规模禁烟活动。天津学生一面联名致函英国各界及其主张禁烟的知名人士,要求废止《天津条约》中的有关条款,正式归还中国禁烟主权,一面组织“恢复禁烟主权会”,计划“由学界而商界而绅界而报界,由天津联络各省,联络华侨,同声相应”刘果:《敬告学界同志速赞成恢复禁烟主权会》,《大公报》1910年。11月17日。敦促清政府派遣代表出席会议,力争废约归权。北京由汇文大学发起“学界禁烟会”,邀集各大中小学堂举行会议,准备发起大请愿,“俾宿毒尽除,得有强种强国之一日”《京师学界之禁烟热》,《大公报》1911年。3月26日。。各女校还联合组织了女子戒食纸烟社,宣称:“凡为我们女界争光荣的一切义举,就从此发轫罢。”《女子戒食纸烟社开会勉词》,《大公报》1911年。3月26日。在一些地方,学生不满于官府对禁烟明紧暗松的暧昧态度,自行组织起来巡查访拿烟贩烟客。学生们十分热衷于破除鬼神迷信,四出捣毁神像神物,因此经常与旧势力发生冲突。广东连州学生相约击杀左道惑人的“神灵怪蛇”后,庙祝散布谣言,谎称杀蛇者暴卒。无知愚民附和相传,拜祭更盛。不料学生聚众重来,将神像和其余二蛇打毁杀死,戳穿了庙祝的谰言诡计。《连州学生破神权之举动》,《中国日报》1908年。1月4日。在这方面,学生远较一般人开通。《爱国报》的一则消息说:北京花市的一位算命先生被赶走后,居民们还有些怀念,唯独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学生力排众议,认为算命是江湖骗术,若能从此改行,倒是两全其美。记者对此赞叹不已。《学生妙论》,《爱国报》第547号,1908年。6月6日。
二、洗刷陈腐观念,改变旧的思维行为方式。学生们猛烈抨击懒惰、妄想、苟安、依赖、繁文、诈伪、偏私、推诿、涣散等不良观念行为,特别对纲常名教大张挞伐,不遗余力,深刻揭露宗法专制是造成民族劣根性的万恶之源,希望以批判为更新开辟通道,变反顾的习惯为前瞻的进取。中国公学主办的《竞业旬报》尤著特色,全部41期所发83篇社说中,鼓吹改良社会、增进道德的占38篇,力图通过深刻的反省剖析,“养成高尚人格”《〈竞业旬报〉章程》,《竞业旬报》第2期。真正树立国民形象。学生们对各种恶习劣行的尖锐批判,与统治者的因循守旧形成鲜明对照,新旧道德冲突在民众眼中变成道德与腐败的对抗。由一己私利作祟,无力坚守公德的清政府成了腐朽的化身,而学生则化作道德象征。新文明公德的建立,成为恢复社会正气的希望所在。
三、大力倡导新思想新风尚。破与立相辅相成,但除旧不等于布新。由于学生在各方面无不标新立异,学堂成为社会风气变动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心理的震颤反映到外观表象之上。清末以后,学生服饰成为世人竞相模仿的时髦装束。而文明戏红极一时,也主要是津沪等地师生和留日学生共同倡导的结果。早在1902年。(一说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为庆祝圣诞节,就排演过滑稽新剧《官场丑史》。前来观看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民立中学等校学生受此影响,也在本校庆祝孔诞时演出时事新剧。1906年。元宵(一说1905年。),民立中学学生汪仲贤(优游)组织了文友会,假昼锦牌坊陈宅大厅公演《捉拿安得海》、《江西教案》和一出滑稽剧,送票请人观看。虽因演技欠佳,惨遭失败,却是上海文明戏和中国话剧的首次公演。同年。夏,上海学生联合会又假座宝善街春仙茶园开游艺会,公演时事新剧《沭阳女士》,引发上海戏园上演时事新剧的热潮。杨邨人:《现代中国戏剧史》,《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此后几年。间,各地学界陆续涌现出开明演剧会、春阳社、一社、乐社、天义社、仁社、余时学会、演剧联合会、亦社、世界新剧团、醒世新剧团、社会教育团等一大批半专业化艺术团体,活动于长江流域的无锡、南京、苏州、镇江、芜湖、常州、九江、安庆、汉口和津京沪地区,形成天知、钟声南北两大派。在西南和华南,学生也以文明戏为重要宣传形式,他们自编自演,鼓吹变革,鞭挞黑暗,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
国内学生在话剧的创作、演技、程序、规范化等方面,虽不同程度地受到留学生的影响和指导,却是新话剧运动在中国展开的基础。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进化团的成立,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该团组建于1910年。前此各团体的演出多为业余活动,进化团能够由业余转为职业化,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一般爱好戏剧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出路,非常苦闷,而且一些学生家庭以倡优皂卒不齿于士类,一旦发现其子弟参加演戏活动,便以为有辱门庭,万难容忍,将其逐出。进化团的成立,使得有志此道者得其所哉,被逐者也有了下海之处。林道源:《上海职业话剧的起源》,《上海地方史资料》(五),第148页。该团1911年。赴汉口演出时共26人,其成员详情如下《进化团人物志》,《民立报》1911年。8月5日。该史料所记进化团成员情况与流行说法多有不同。创始人任文毅即任天知,甲午曾随刘永福援台,军败不得归,按《马关条约》规定,隶籍日本。该团到汉口时已改名为醒世联合社。内容形式的改进变更,使演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据说辛亥后该团在上海演出时,孙中山曾在台幕上题写“是亦学校也”5字。1912年。4月,丁文江在容纳2000观众、“每天晚场都上演几幕完全现代形式的短戏”的新新舞台观看了天知派上演的一出戏,印象极为深刻,特意在致友人信中陈述剧情和观感。这出戏描写一年。轻女子奉父母之命与人订婚,而对方将全部家产在上海挥霍一空,沦为乞丐小偷。以悲剧结尾的故事把姑娘的选择作为问题留给观众。剧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复杂而真实,表演也非常细腻。丁文江评价道:“他们致力于使舞台成为我们国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努力非常成功。”《1912年。5月2日致莫理循函》,《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第941页。风尚所趋,同步兴起的电影后来一度竟成了文明戏的翻版。在社会转型期发生的艺术地位的升降,对于改变世风习俗,推动社会生活向近代演化,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