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的最主要补给是雨水,其次是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人工补给等。
河流文化
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河流的多少,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定,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河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文明类型,被人们认知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其称为“大河文明”。比如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
河流之最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多瑙河。多瑙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德国,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9个国家后,流入黑海,是欧洲第二大河。
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尼罗河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全长6650千米,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曲折穿行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后在山东半岛注入勃海,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以泥沙含量高而闻名于世。其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
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亚马逊河流经的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约6400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河。河口宽达240千米,使距岸边160千米内的海水变淡。
世界最大内流河——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俄罗斯,向东南注入里海。
世界最大运河——京杭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全长1700余千米。目前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主要通道。
中国的河流
中国境内的河流,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5.8%。由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这里的河流多而且长,夏季容易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河流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西北内陆河较少,一些地方为无流区。这里的河流水源不丰,沿途多沙漠和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很多河流成为季节性河道。
湖泊
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现代地质学定义为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因露天采矿而形成的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换流缓慢所以不同于河流,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不同于海。湖泊主要通过湖河川径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获得水量。
湖泊的分类
湖泊分不流通湖(无地表或地下出口)和流通湖(有地表或地下出口)两种。不流通湖湖水耗于蒸发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流通湖湖水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流走,湖水量收支的净差额,随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差额引起了湖水位的变化。湖水位通常在雨季或稍后上升,蒸发旺季下降。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湖泊,水位的变化既与热季又与雨季相应。
世界湖泊分布很广,但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湖泊水量就占世界湖水总量的70%,而其余的大陆湖泊较少。
湖泊的重要意义
湖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湖泊的淡水储量约为全球淡水储量的0.26%。湖泊是暂时性水体。在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淡水湖作用极小,其水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9%。但是,淡水湖98%以上的水量是可供利用的。
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有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干扰与干预的过程。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等多种功能,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面积缩小和湖泊周围土地的沼泽化等不良后果。
雨林和森林
雨林
雨林大多数靠近赤道,在赤道经过的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有大片的雨林。湿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生长。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区系。
雨林的分布
雨林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此外还有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的树木密度和树种均较热带雨林稍少,该处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有温度和日照的季节变化。这些森林同热带雨林一样整年都有着充足的雨水,都有着丰富的物种,但是它缺少热带雨林所拥有的终年的温暖和阳光。热带雨林变成其它类型的森林这取决于海拔、纬度以及各种土壤、水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这些森林类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类型,正是这些丰富的植物类型造就了热带地区的多样性。
雨林曾经覆盖了地球14%的土地表面,虽然现在雨林只覆盖地球的6%的土地,但却有一半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在雨林中出现。
雨林对人类的意义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称“地球之肺”。维护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固定下来的碳有上千亿吨,因为大量自然药物或药物的原材料都在那儿找到。全球所用的药物中,几乎一半来自雨林,所以又称雨林为“世界最大药厂”。
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一旦雨林毁灭,雨林积累的大量碳素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引起全球变暖。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返还大气,形成云雨。整个亚马逊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水淡水总量的23%。
森林
森林是指在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成林的树木,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在地球上,森林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迄今通过人类的发现和各种学说的推测,认为地球发展到距今约6亿年前出现了植物。植物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新陈代谢、逐渐繁盛,形成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界,现今已知植物约50万种。在3亿年以前地球上便有了茂密的森林,是以木本蕨类为主形成的。现在构成森林的乔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的形成
森林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森林群落长期稳定时,称为顶级群落。当森林中的主要树木衰老死亡后,或遇到其他自然或人类活动干预时,会发生在不同演替阶段循环、逆行演替、形成多顶级群落等现象。顶级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破坏却立竿见影。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森林的作用也日渐清晰。了解了森林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人类规范自我行为,保护及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和谐相处,并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森林对人类的意义
森林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森林为我们提供木材,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而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
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
神秘的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是指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为破坏的完整生物圈。原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还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
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直接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的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破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
原始森林对人类仍保有很强的神秘性。正像斯蒂芬·施奈德在《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中所说:“今天我们对恒星的分类学所知道的东西,仍然要比有关地球生物分类学所知道的要多。我们对宇宙中原子的数目已经有了较好的估计,但对与我们一起分享地球的动植物物种的数目,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功。”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原始森林究竟“窝藏”了多少生物了解不深,迄今为止的物种数字我们只能通过估计来计算一个大体数字,其物种的多少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人类对原始森林的破坏
原始森林在过去几千年一直未受人类工业活动的干扰。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源研究所通过卫星图像,显示世界上的原始森林已经所剩无几,并且残存的大多也处于工业发展的威胁或蚕食之中。
地球上几乎一半的原始森林资源已经消失,另外30%也因为破坏而严重退化,丧失了支持动植物和原住民生存的能力。世界上仅剩20%的原始森林因为未遭工业活动的破坏而保持原状,仍然栖息着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陆地动植物物种,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如大猩猩、红猩猩和灰熊等。但是这些森林以及依赖这些森林生存的物种的未来却令人担忧。
中国的原始森林因为过去的过度开发和采伐已经所剩无几。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世界其它地区的原始森林将会遭遇一样的命运。
沙漠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亦作“沙幕”,是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
沙漠概述
全世界陆地面积约1.489亿平方千米,其中约1/3(4800万平方千米)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着。而沙漠面积已占陆地总面积的10%,还有43%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沙漠成因
所渭沙漠化,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此过程首先是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松散的流沙沉积等,这是沙漠化的先期的基本特征。紧接着,地面植被已经被破坏,发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风沙活动加剧,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标志着已经彻底沙漠化。
沙漠化破坏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减少而且土地能力退化,从而造成农牧生产能力降低和生物产量下降。
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不合理的农垦而沙漠化,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由于牲畜过多,草原产草量供应不足,使很多优质草种长不到结种或种子成熟就被吃掉了。牲畜善于剥食沙生灌木茎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践踏,使草原产草量越来越少,形成沙化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沙漠绿洲
在干旱少雨的大沙漠里,在背靠高山的地方,也可以找到水草丛生、绿树成荫,偶尔也会发现有一片葱绿的树林草丛,犹如沙海里的绿洲,这绿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夏天,高山上的冰雪融化,融化的雪水形成河流,顺着山坡流经沙漠,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与远处渗入地下的雨水汇合,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这低洼地带有了水,滋润了沙漠,使各种生物得以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沙漠治理
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是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的方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治理沙漠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沙漠调水,现在可行的方案是将西藏的水调到西北沙漠,将黑龙江的水调到沙漠,人工植被技术也是很好的选择,就是将农作物秸杆、杂草、树枝叶、人畜禽粪便等农林废弃物、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淤泥、经无害化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等作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配料,加工成人工植被,当该基质层覆盖在沙地上时,就可以利用其湿化、腐化、渗透作用以及植被与地表之间的水分循环系统,改善地表结构,增加地表湿度,促进土壤发育,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由于人工植被能够大面积地将沙地覆盖,因此植被基质层下的沙尘不会被扬起。同时,人工植被能够有效地吸收天然降水,保护地表避免雨水的直接冲刷,使降水通过人工植被逐步渗透到地下。人工植被技术集储水释水、水土保持、固沙治沙、保护地表等功能于一身,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更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由于人工植被基质层的作用,较好地实现了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良性循环,缓解由于干旱造成的缺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