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下)
8175900000002

第2章 趣谈地理(2)

贸易振兴会指出,中美贸易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日美贸易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它并不着重在政治敏感的产品如汽车、成衣和钢材或尖端科技产品。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增加6.1%,达到617亿美元,首次成为对日最大出口国。同时,美国对日出口减少9.5%,只达575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猛增28.2%,达到399亿美元,中国因此成为日本产品的第二大市场。

最大的湖——里海

里海虽然称“海”,但四面都是陆地,与海洋不直接相连,故而属于湖泊。里海的南面紧靠伊朗,北面、西面和东面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是一个所属国家最多的国际湖泊。

里海所以叫“海”有两大理由:一是因为它比普通的湖泊大得多。南北长约1200千米,东西宽约320千米,湖岸线长约7000千米,面积为37.1万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面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比北美五大湖的总面积还要多1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长度超过1000千米的惟一的湖泊。最大深度达1025米,比许多海要深得多。二是它的水是咸的,和海水差不多,这里气候干旱,湖水被大量蒸发,湖面逐渐缩小。1930年,就缩小到了37.1万平方千米。湖水不断减少,含盐量也就不断增加,里海南部的含盐量高达13‰。

里海及周围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西岸的巴库和南岸的厄尔布鲁士山附近,都是重要的产油区。湖底也有丰富的石油,还有大量的芒硝等化工原料,鱼虾也不少,鲟鱼是当地著名的特产。

用战斗机化解飓风

飓风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所到之处狂风大作,暴雨成灾。如何减少飓风造成的损失,是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美国,有一家叫迪诺马特的公司试图在飓风形成之前用战斗机来化解飓风。试验中一架战斗机将装有3600多公斤聚合物粉末的“炮弹”射向一个正在孕育着飓风的暴风雨云团,云团被击中后,聚合物粉末吸收了2000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之后雷达显示这个正在形成暴风雨的云团便慢慢地散开了。这项试验得到了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的帮助,研究人员在电脑模拟的飓风上对粉末进行测试,并建议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尝试出动上百架飞机同时喷洒粉末。为了保证试验能够顺利进行,迪诺马特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一辆装配了雷达、卫星接收系统和电脑控制系统的监控车。监控车全程追踪试验过程,观测粉末是否能减缓甚至阻止飓风的生成。

迪诺马特公司希望未来有一天真的能实现“人定胜天”的梦想。

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

黄石国家公园坐落在落基山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公园内森林茂密,既是美国野牛、大角鹿、黑熊、麋鹿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地,也是世界上间歇泉、温泉和热水池最集中的地方。“老忠实泉”就是公园内一个著名的间歇泉。它在喷射时,几米粗的水柱腾空而起,发出嘶嘶的响声,把大量的热水抛向五六十米的高空,白烟滚滚,好像火山爆发,十分壮观。由于它平均每隔65分钟喷发一次,很守信用,于是就有了“老忠实泉”的名字。公园里的温泉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热水池组成。红、黄、蓝、白、紫和褐色的池岸,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图案。池中的热水从高处跌落,形成无数瀑布。

壮阔的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大河之中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亚马孙河的水源终年供应充沛,洪水期流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12万立方米/秒,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3800立方千米,相当于刚果河的三倍多,约占世界全部河流水量的1/9.在远离河口300多千米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的河水。

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在一般情况下,上游宽为700米,中游宽约5000米,下游宽约22000米,河口处更宽达80000米。由于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河口又呈喇叭状,大西洋的海潮可溯河流入内陆900~1300千米。大潮时,常形成5米高的巨浪,呼啸而上,气势磅礴。

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它不仅河宽水深,落差很小,而且主要河段上没有急流险滩,并可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形成一个庞大的水道系统。3000吨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的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达马瑙斯。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2.5万千米。

北极探险

几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了欧洲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西欧人设想从北极开辟航道,到达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于是,西方各国的商人和冒险家抱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汇入了寻找这条航线的探险队伍。

一位叫巴伦支的荷兰人,曾先后5次率队探险,并首次发现了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和北极熊。但他在1596年的最后一次探险中,经不住巨大冰山和浮冰的进攻,只好弃船逃到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上,异常的寒冷和营养不良,夺去了他和队友的生命。200年后,人们发现了巴伦支一行的小木屋和部分遗物。其中有一份一直坚持写到临终前的探险报告。为了纪念这位百折不挠的探险家,人们把英雄遇难的那片冰海叫做巴伦支海。

经过了无数次的探险和失败,1878年,一位叫诺尔登肖尔的瑞典探险家,由挪威北部出发,于第二年夏天胜利到达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等线体),首次打通了西伯利亚北侧的东北航线。190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乘船到达了白令海峡,完成了寻找西北航线的壮举。从此,借助北冰洋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了起来。

此后,世界各国探险勇士开始轮番冲击北极点。第一个征服北极点的是美国著名探险勇士罗伯特·皮尔里。为了这一目的,他整整花费了23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很早就抛开了都市生活,到格陵兰岛和因纽特人交了朋友,学会了盖冰屋、乘雪橇和狩猎。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暴风雪的袭击,迷失了方向,在极度寒冷和恐怖中苦苦挣扎了2天才回到基地。结果,他的双脚严重冻伤,不得不切掉7个坏死的脚趾。探险的道路上,他和同伴们用犬肉、熊肉、海豹肉充饥,以海兽油作燃料,手挽手抵御强风的袭击,与饥饿、寒冷和死神相伴。终于,在1909年4月6日,皮尔里及战友第一次在北极点印上了人类光辉、不朽的足迹。

这之后,又有6人到达过北极点,他们有的是乘雪橇、用滑雪板,有的随浮冰漂流或乘热气球、坐飞机。

通过人类探险北极的英勇行动,初步揭开了北极的奥秘,为人类开发北极奠定了重要基础。

珍惜祖国的“蓝色国土”

当提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土面积时,我们常常自豪地说是960万平方千米。然而,这个答案并不准确,严格说来它只是我国的陆地面积。请你不要忘记,我国还拥有一片巨大的“蓝色国土”——海洋,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千米,这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海洋总面积为3.6亿多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的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其食物总量超过陆地上食物总量的1000多倍,海洋中总渔获量每年可达8400万吨,至少可养活300亿人口。科学家把开发海洋食库称为“蓝色革命”,把开发海洋养殖业称做“耕海”。“耕海”是变海洋捕捞、狩猎为有计划的人工播种,放养海洋动植物,可与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进入农耕社会的伟大飞跃相媲美,在海洋开发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海洋中有着人类十分稀缺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占全球的1/3以上,目前的开采量已达6~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4以上,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海洋蕴藏有3万亿吨富含锰、铜、钴、镍等的多金属结核矿;此外,还有许多新的矿藏不断被发现。整个海洋中的矿物总量也超过陆地的1000多倍。

激荡不停的海洋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和波浪能可用来发电。在全球性浅水危机来临时,它还是被寄予厚望的淡水源泉(海水淡化)。总之,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资源丰富、前景灿烂的自然宝库,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联合国大会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的规定,我国的海洋国土也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及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我国内海和领海总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其他可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这样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约有32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陆地面积的1/3.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不仅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而且在台湾省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太平洋的部分水域也属于我国。当然,其中有部分海域同邻国有交叉和争议,需要共同协商,和平解决。据此,我国的国土总面积约为1280万平方千米。此外,根据国际公约,我国现在在远离本土本海的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的太平洋海域中,拥有一块面积为10.5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勘探区,我国有权在此海域的海底进行矿物勘探和研究)。根据联合国的要求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将在1999年3月前放弃其中的3万平方千米,使之恢复为国际海底,最终剩下的7.5万平方千米海底将成为我国的永久开采区,我国将永久拥有其主权。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与海洋打交道的民族。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就用海贝做装饰品。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人已造船制桨下海了。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开始,我国东南沿海的人民为了抵御海潮入侵,建立了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千里海塘,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开发工程。指南针的发明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创造了海运业的辉煌。明朝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东南亚、西非,又续写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在那些远离大陆的岛屿上,我们的祖先曾刀耕火种,捕鱼捞虾。这一切无可争辩地表明,我国不仅仅是个巍巍的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泱泱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人类走向海洋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中,曾担当过开路先锋,对海洋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为了加速开发我国的蓝色国土,在未来的10多年内,我国计划重点建设五大海洋经济区,即环渤海区、长江口——杭州湾区、闽东南沿海区、珠江口区和北部湾区,它们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五朵金花”,并带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登上新的台阶。

但是,千百年来我们又潜滋暗长着一种重陆轻海思想,这使我们远离了海洋。在即将走向“海洋世纪”的今天,我国很多人的海洋意识仍十分淡薄,对海洋国土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对开发利用海洋缺乏应有的紧迫感。他们将海洋国土排除在我们的国土之外,星罗棋布的海岛也很少知道。虽然我国海洋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已从80年代的17%上升到90年代的29%,但是到1994年为止,海洋经济的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日本已有的14%的比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有关条款并不十分完善,由此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国内立法以确保本国的合法权益,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宣布了专属经济区制度;70多个国家宣布了大陆架制度,而我国目前尚无此类的专门法规。这一切都告诫我们,当“海洋世纪”的挑战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没有理由失去机遇,而应当珍惜它,珍惜祖国的这一片“蓝色国土”。

人口列车的加速度

1999年10月12日0点零2分,随着一声婴儿降生的啼哭划破灾难深重的波黑共和国,地球迎来了它的第60亿个居民。满载着60亿人口的“列车”正高速驶向21世纪,其中1/5的乘客为中国人。“车厢”里端坐着黄、白、黑等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并少不了附加各种手势交谈的乘客。或许我们早巳习惯于对自己历史起源称谓的“500年前”是一家,在那“车厢”里还真能找到回音。

由工业革命启动的人口列车正以神话般的速度加挂车厢,试看:1650年世界人口才有5亿,183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到20亿,1975年超过40亿,世界人口翻番的时间迅速缩短,即由180年、100年降至45年。从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间全球人口增长10亿,之后仅15年就又净增10亿,至1987年和1999年分别又净增10亿人,总数突破50亿和60亿大关仅用了12年的时间。空前膨胀的人口早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世界各国的人口学者均将其归结为工业革命的人口效应。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农业革命,使城乡人口交互增长,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加速了技术进步,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正负相减无疑更加增大了人口基数。

中国人口列车的加速则比世界“提前启动”150年,18世纪30年代(清雍正、乾隆之交)突破1亿人,1835年超过4亿,100年间翻了两番;新中国成立之时约有5.4亿,1974年超过9亿,1981年过10亿,2000年人口12.95亿。我国人口净增1亿人所需的时间由100年(1840~1940)降至10年(1949~1960)、7年(1974~1981),人口膨胀呈不断加速的势头。虽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工农业及各行各业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可耕种土地、可利用的草场以及主要矿产品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迅速膨胀的人口数量使人均资源占有量直线下降,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自60年代的3.2亩降至1997年的1.15亩,人均森林面积至1997年仅剩0.11公顷。究竟中国生存环境能承受多大的人口压力呢?

据测算,以淡水资源的储量和有效供应量为标准,我国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源储量和现实开采速度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人;从粮食产量看,不应超过13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应超过10亿。总之,我国生存环境的理想人口负荷能力为7~10亿人。

百年来,我国人口总量增加了一倍半,而资源总量基本未变,人口与资源的配置矛盾更加突出。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爱辉——腾冲人口地理界限,百年来基本格局未变,即该线西北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仅占5%;该线东南占国土面积的48%,人口却高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