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利用长江丰富的水量获得巨大的清洁能源,与我国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方针是一致的。环境保护工作摆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峡工程是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工程,还将在兴建过程中坚持科学求实态度,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力争做好源头控制。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电站将是一个高度现代化控制的电站,三峡坝区将是风景如画的新型观光游览区,长江沿线将是一个经济繁华、环境优美的经济带。这是所有关心三峡工程的人们的愿望,也是所有从事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奋斗目标。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
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变动。其变动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不亚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可产生的国际形势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两极格局消失,多极趋势出现:二战后左右世界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所组成的集团的对抗,即两极格局持续了40年。随着苏联集团的突然垮台,平等关系破裂而出现的经济、政治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特别是与地区大国,其中主要是美与俄、中关系。俄、中虽然一个有所减弱,一个仍力量不强,但仍然是重要大国,显然现在还不是名副其实的两个极。因此,西方特别是美国,要设法阻挠这种趋势的发展,并通过限制和干涉内政等办法来实现其意图。第三类与之相并存的两极格局当然亦随之消失,相应而起的则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与中国。不过这五极的力量还很不平衡,只能说是趋势的出现,还不是相互制约,力量相对均衡的五极。
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西欧的经济总体上虽与美国相当,但毕竟不是单一国家,由于多方制约力量发挥不出来。日本虽然经济实力较强;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60%,但战败国的地位,对自身侵略战争认识,政治上的作用与形象受到影响,军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为一极来说,力量不充足。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领土、人口、政治、军事、经济力量都有所减少和下降,作用与影响已今非昔比。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较快,但总体实力还很弱。所以,目前的现实还是“一超多强”。
(2)单一主要矛盾转化为多重矛盾:原来两极体系下;两个超级大国的东、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着其他矛盾。现在则出现西方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第一类的矛盾是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矛盾。三者之间由原来以美国为首,政治上和军事上影响和控制西欧和日本,现在情况是,西欧与日本则与美国争取相应的是地区性的各国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起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冲突不仅会扩大,而且有意、无意卷进些大国,使矛盾复杂化。
(3)全球经济关系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由于两极体系的消失,政治、军事矛盾的减弱,各国都将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在经济上,首先是打破了过去政治上的障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加强,在资金、技术、商品方面的流通与交换呈加快趋势,使世界经济向一体化道路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自从出现了西欧共同体以来,其经济效益与优点日益明显,同时其竞争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加深。其作用一方面,吸引与促进其他地区的集团化经济出现;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区组成集团,否则就无法与之竞争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现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以,世界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近来特别突出。目前,大约有各种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4个,涉及的国家欧洲有31个,亚洲有34个,非洲49个,拉美有28个,北美与大洋洲各2个,共146个,占联合国185个会员国的79%。可以说是把绝大多数国家卷了进去。
(4)全球军事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少,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于冷战结束,两个超级大国的大量的核武器与运载工具的竞争局面亦随之消失,面临的是削减核武器与运载工具,以及防止战略武器的扩散等迫切任务。从近年来的形势看,在削减和销毁核武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5月,联合国会议确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些情况表明大模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少。于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原华沙条约二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都在较大幅地裁减军备。所以,欧洲情况比较安全。不过东欧(如波黑)及前苏联别出现些冲突。除波黑外,多已趋于和缓。其他地区(如阿富汗)存在的冲突亦只限于局部或国内。不过,在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由于原来存在的矛盾与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强国防与军备现象。因此,在全球性对抗与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的冲突有可能出现与增多。
用盐铺成的路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哈萨克语意思是“白滩”。察尔汗盐湖盐的储量约为600亿吨,其中食盐储量426亿吨,可供世界人口食用2000年。盐湖表层经过长久的盐类沉积已形成巨厚而坚硬的盐盖,平均厚度为3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60~90米。据测定,盐盖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4千克以上的压力。因此,在盐盖上建工厂、铺公路、筑铁路、造机场,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经济实用。盐湖区广袤无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修建需经过这里,若绕道而行将耗资巨大。50年代筑路工人首创奇迹,用盐块铺成路基,用卤水浇注路面,在盐盖上建筑了一座全长40千米的“万丈盐桥”。这座公路盐桥路面平坦光滑,车行快速平稳,养路简便低廉,可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造价最省的公路。20世纪70年代青藏铁路的修建再添奇迹,30多千米的铁路直接铺设在盐盖上,犹如一条“钢铁长龙”横跨南北。坚厚的路基具有良好的承压能力的抗变形能力,满载货物的列车通过这里非常平稳,成为察尔汗的钾盐、锡铁山的有色金属矿等物产外运的重要通道。在盐湖区,不仅用盐铺路,也用盐盖房。这里的厂房、民居大都就地取材,盐块当砖,卤水当泥,建造的房屋坚固、温暖、明亮,犹如水晶宫一般。
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为地质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可为矿产资源调查提供重要依据与线索,为高寒、荒漠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卫星遥感,为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地质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常规的地质勘查工作都从点、线观测着手,待汇集了大量的资料后才能描述一个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而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遥感资料就可以首先从分析研究地区的遥感资料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进行野外观测与验证。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野外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还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这对区域地质填图是特别适宜的。
在地质构造方面,由于遥感图像具有广阔的视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间的关系,因此,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构造分析,常能发现地面常规工作不能发现的地质构造,尤其是对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下的一些隐伏构造,反映得相当清晰。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寻找成矿线索或缩小找矿范围。通过成矿条件的分析,提出矿产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矿区的发展前景。例如,通过对吉林省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曾发现铜矿的分布与线性构造密切相关,对开发这个地区的铜矿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地质勘测中,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大型堤坝、厂矿及其他建筑工程的选址和道路选线,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灾害性地质过程的预测等方面。例如,山西大同某电厂选址、京山铁路改线设计等,由于从遥感资料的分析中发现过去资料中没有反映的隐伏地质构造,通过改变厂址与选择合理的铁路线路,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质勘测中,则利用各种类型遥感资料,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识别含水层及判断充水断层。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用红外遥感方法发现200多处地下水出露点,解决了该岛所需淡水的水源问题。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可进行火山活动的监测、地震活动的调查、沙丘移动的研究等。
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分布区,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现在已经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
1.地质与地貌黄土高原在构造上可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为鄂尔多斯台地,西部属于祁连山褶皱带。高原上的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整个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由于长期侵蚀,高原上形成许多特有的地貌形态,如塬、梁、峁等。
2.气候与水文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黄土高原的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洮河、祖厉河、清水河、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汾河、沁河等,河川径流不丰,季节变化大。大部分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3.土壤和植被黄土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缺乏。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我们常说黄土高原培育了华夏文化,但就在黄土高原培育华夏儿女的时候,它还培育了戎狄的儿女。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个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戎狄的历史贡献。
灌溉农业
通常指以水利灌溉设施为保障,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以获得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的作用除满足水分的需要外,还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有些灌溉形式还可以培肥地力和冲洗盐碱。通过发挥上述作用,灌溉农业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两岸,如亚洲的长江、恒河,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我国的昌盛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以灌溉,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其作用至今仍在发挥。此外,在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都兴起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灌溉农业的另一含义是指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
西部开发荒漠化防治迫在眉睫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平方千米,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区,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荒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不但危及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拿甘肃来讲,全省沙区总面积3.72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4.7%,并呈迅速扩展趋势。另外,全省因流沙埋压和风沙危害严重而弃耕的农田累计达320万亩;全省有700多千米的铁路和2800多千米的公路经常因风沙侵袭和埋压而影响交通;全省风沙线东西蜿蜒长达1600多千米,有846处主要风沙口,在风沙线上有4366个村庄受到流沙威胁。据统计,2001年上半年全省共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13次。特别是4月发生的沙尘暴更为强劲:金昌市的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为零;兰州市的能见度也一度只有300米,空气中黄土弥漫,令人窒息。除甘肃外,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西部省份,甚至山西、河北、京津地区、东北三省的土地荒漠化也十分严重。2000年人春以来,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12次沙尘暴,7次狂袭北京,并殃及杭州等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2001年春季,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都出现了沙尘天气。荒漠化不但逼近家园,吞噬良田,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等行业,对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荒漠化防治已刻不容缓!
主要措施:一要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二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防治荒漠化的利益导向机制,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三要加强科学研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四要把防治荒漠化与发展沙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五要强化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六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真履行国际公约。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