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下)
8175900000009

第9章 趣谈地理(9)

枢纽主要由混凝土重力坝、水电站和双线多级船闸及一线垂直升船机组成。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高程185米,坝顶长1983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初期蓄水位156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万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6台,总计1820万千瓦。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针。移民安置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较好的安排。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竣工。工程所需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移民投资400亿元。工程开始发电后靠自身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发电收入基本能满足建设资金的需要。

三峡美,美哪儿

云雨朦胧、巍峨壮阔所引发的浪漫之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是宋玉《高唐赋》中的描写。三峡一带由巫傩而来的楚文化一向极具浪漫主义风韵,而这一句写巫山神女的名句更是神秘奇妙,如梦如幻。神女峰巍峨险峻,高不可攀,但云来雾去的霓裳羽衣又衬托出她的出尘离世,恍如居于高高的仙阙。

楚辞中的这一浪漫主义传统后来被李白继承发扬,在三峡,他也曾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想象,色彩流溢轻舟已过的文辞华章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山水清音、怡情畅性的和谐之美:群山葱茏,江水澄澈,清歌佳句自然也油然而生。在三峡一带居住的巴人,很早就流行一种歌谣,后来被白居易发展为“竹枝词”,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明朗自然,平淡悠远,为后来的许多诗人所继承。

高峡急水,奔腾直下宏大劲健之美,气势磅礴“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李白出蜀时在宜昌所作,气象雄奇驰骋,回肠荡气。唐人多好游历,他们自四面八方而来,但每到三峡,乍见此雄伟景象,往往惊心动魄,不惜花费笔墨渲染,慷慨之气,跃然纸上。

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烘托的悲壮之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句杜诗充满低徊盘桓、雄浑苍凉。据说三峡一带的少数民族(古代僚人)便要击鼓鸣号,想必号声曾一夜夜深入杜甫的梦境,令他梦魂皆惊,辗转反侧。而在杜甫的三峡诗中,有许多首皆表达出感慨身世、壮志未酬的悲壮,这也是三峡涛声的回响吧!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问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起来看是热量条件较好,而水分条件不足,因此灌溉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有些地方的群众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也反映了灌溉的重要性。在这个地区发展灌溉应特别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灌溉水源问题。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总的来说比较紧张。这里主要的灌溉水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受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不仅河流平均流量较小,而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夏季暴雨季节洪水猛涨,而冬春季节许多中小河流断流,因此,利用山区修建水库,以控制和调节河水流量显得十分重要。地下水受气候的影响较地表水小,其分布又同地层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山麓冲积扇和一些古河道地区,地下水源一般较好;山区一些断裂构造地区,来水有利,蓄水条件又好,往往也有丰富的地下水。其他一些地方或因地层缺乏蓄存地下水的条件,或因水质不好(如含有较高的盐分),地下水的利用都有困难。另外,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大量开发利用以后必然产生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不断下降的问题。现在,河北、山东一些地区的群众利用雨季剩余的地表水,回灌补充浅层地下水,或者有意识地引导地表水流在沟、渠、河道中迂迥流动,慢慢向下渗透,补充地下水源。

其次是土壤盐碱化问题。由于本区气候比较干旱,春夏季节蒸发旺盛,凡是排水不良的地方,都很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搞好排水工作。群众经验说:“有排无灌,不能抗旱;有灌无排,盐碱成灾;有灌有排,粮食就来。”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灌溉渠和排水沟必须严格分开,做到有排有灌。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把农田改造成为台田(即地面平整,两侧有较深排水沟的长条形农田)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何改良盐碱土

盐碱土是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盐碱土在我国分布范围甚广,主要分布在北方,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以及滨海地区,总面积约1亿亩。要使盐碱土由低产劣质土壤变为良好的肥沃土壤,根本的问题在于消除盐碱。“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土壤脱盐的动力。我国现阶段改良盐碱土的措施大致有两大类:一类包括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引淤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等)四个方面;另一类是按照改良盐碱的作用和途径,分为排盐,抑盐与培肥,躲盐与调盐(调整表土盐分),化学改碱,减轻盐害和耐盐与抗盐等措施。

东亚季风的恩惠

中国的亚热带在纬度上多处于副热带范围内,但自然景观却与同纬度的中亚、西亚和北非等著名的干旱沙漠地带截然不同。这里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广布着水量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这里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南北过渡特征。

在长江和大巴山以北的北亚热带地区,天然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南岭以南地区,海拔1200米以下为含有热带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在中亚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亚热带植被。此外,亚热带针叶林(如东部的马尾松林、西部的云南松林)、竹林也是这个地带常见的植被。

中国亚热带的土壤分布同样具有南北过渡特性,黄棕壤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盆地丘陵地区,是亚热带红壤向热带砖红壤的过渡型土壤;红壤与黄壤是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前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后者大面积分布于贵州高原和亚热带东部山地。除地带性土壤外,这里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性土和紫色土,前者以广西、贵州境内的石灰岩丘陵区最为集中,后者以四川盆地分布面积最广。

中国亚热带的优越自然环境,是经历漫长岁月的孕育、演化和发展之后形成的,它对生物界的旺盛生长和循环,对农作物的栽培和畜牧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中国的亚热带现已成为地球上适宜生物繁衍生长的“摇篮”,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和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故乡”、白蓟豚的“乐园”。

红壤及其利用改造

广义的红壤是红色酸性土壤的总称,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中亚热带的红壤三类。在我国分布总面积约为17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

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和常绿阔叶林或季雨林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地带牲土壤。由于高温多雨,土层中的矿物质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分解强烈而彻底,其中容易活动的钾、钠、钙、镁等化学元素大量释放出来,并随雨水下渗或沿地表迁移,造成碱性物质大量淋失,使土壤成酸性;同时,那些不易活动的铁、铝等化学元素却变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相对累积起来,使土壤呈红色。此外,土壤被风化得又细又粘,遇到雨水就会变成泥浆;遇天旱,土中水分散失,又会变成硬板的土块。“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正是红壤这一特点的写照。

在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一旦植被遭破坏,有机质就更容易分解流失。总之,红壤具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粘重的特点,是我国南方需要重点改造的低产土壤。

解放以来,我国南方各地红壤改造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综合江西、浙江、湖南等省的改造方法大致如下:认真贯彻执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方针,并特别注意不同地势、坡度、坡向的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一般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坡脚修筑梯田,发展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有水源的地方尽量扩种水稻;在山腰,土壤中石砾较多,以种植油茶、茶树和药材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土壤冲刷严重的地方,主要营造耐旱、耐瘠的速生树,或者栽种胡枝子、紫穗槐等绿肥作物,在相对高度大的山区,阴坡较湿,土层也较厚,适宜营造杉木、毛竹等林木,阳坡则可修筑梯田,发展油茶、油桐、柑橘,或种植乌桕、檫树、麻栎、马尾松等。红壤酸性重,原先都用熟石灰加以中和,现在一些地方改用石灰石粉,虽然过程稍长,但同样可以达到中和酸性土壤的目的,还可以节省很多燃料。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改造,进行山、水、田综合治理,是合理利用和改造红壤的主要途径,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

我国黑土地日渐消瘦

黑土是温带季风气候区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肥力最高的土壤。全世界的黑土地只有三处:一块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的乌克兰,还有一块就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松嫩平原上。

我国东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很严重。过去,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覆盖着七八十厘米甚至一米厚的黑土层,而现在许多地方的黑土层仅剩二三十厘米,有的地方黑土层已经流失殆尽。在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的表层黑土正以每年0.7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大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要经过400年的漫长岁月!在吉林省,坡耕地每年约流失0.2厘米厚的表土层,全省每年流失土壤达1亿吨。

中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1978年启动、规划期长达7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13个省区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这项跨世纪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许多县连片、乃至跨省连片连网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我国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国第一个综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工程建设十年来,至20世纪末已完成造林4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5.5万km2减少到21万km2。

在我国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上,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已建成1.5万km的海岸基于防护林带,有林地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护了656万公顷农田。

在广袤的平原农业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使全国795个县基本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原地区的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据专家测算,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近年来,沙漠区不断出现新的绿洲,全国治沙工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开发沙区540多万公顷,受风沙危害严重的4.33亿公顷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使这道天然屏障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项工程已在太行山区完成造林176万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我国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构筑了完善的中华大地绿色防护网络。

蓝色的诱惑——海洋诱惑一:能量的源泉海水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运动,产生无穷无尽的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阳光的照射产生巨大的海水温差能,河海水体交汇,形成盐差能。这些海水本身蕴藏的能量不仅是可以再生的永续能源,而且能量巨大。据专家估算,这几种海洋能源,我国都有丰富的储量,而且同陆上的主要耗能地区接近。解决沿海星罗棋布的6000多个大小岛屿的能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国防和经济意义。

诱惑二:娱乐的胜地在当今世界,海岸带这个区域,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旅游热中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滨海度假已成为当代最时髦的娱乐方式。我国海岸线漫长,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美丽的珊瑚岛、曲折深邃的港湾、平坦光滑的沙滩、开阔的海面、清澈的海水、星罗棋布的海岛、海水和海风塑造出的奇石怪洞、味道鲜美的海产品、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都对国内外游客有无穷的吸引力,构成了我国潜力巨大的滨海旅游资源。

诱惑三:天然的鱼仓我国的近海水质肥沃,是各种海洋动物索食、生长、产卵的良好场所。由北向南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拥有280万km2的渔场,里面有1500多种鱼类,量大质好的经济鱼类有70多种。渔业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的,我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400~47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在这个大渔场里可以捕捞到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鳓鱼、马鲛、马面、鲐鱼、海鳗、枪乌贼、水珍鱼……我国广阔的浅海滩涂面积达202万公顷,尽管它们随着潮涨潮落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隐藏在水底,无法变成农田,但5000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带来了大量有机质,使这一区域适宜种类繁多的鱼虾和贝藻类繁衍生长,可以大力发展海水养殖,能够养殖营养丰富的海带、紫菜,味道鲜美的贻贝、扇贝、鲍鱼、蛏、牡蛎、蛤、海参、对虾、梭鱼、尼罗罗非鱼等几十种“生猛海鲜”。

诱惑四:水下的油海在我国近海已经发现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它们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以及台湾浅滩盆地,预计石油储量在90~180亿吨之间。许多外国学者认为我国近海油气区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把我国近海称为“第二个北海”和“又一个中东”!他们对我国近海石油地质储量的估算有高有低,范围从30亿吨直到40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