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健力宝沉浮
8182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1.刑拘

张海可以算作本书的第一读者。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健力宝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形成了自己人格的企业。在健力宝的发展历程中,2004年的股权之争只是一个小插曲。什么是金刚?就是它可以伤害别人,但别人却伤害不了它,我觉得这很像健力宝。所以我推荐大家看这本书,虽然它不是最全面的,但至少可以让你知道得更多一些。”

2005年3月23日凌晨三点左右,广州番禺某大型楼盘附属酒店大堂,在花了两个多小时翻阅书稿之后,张海对本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当时,本书已经进入编辑阶段。由于书中较多涉及对张海主政健力宝期间经营行为的质疑和批评,本书责任编辑郭学军先生遂希望能有一些张海本人的正面回应。于是,原本身在深圳的张海连夜赴约。

“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故事的完整性,而且其中又闪耀着思辩的色彩,不枯燥、不浅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外人,看别人经营企业的成败得失。单纯从一个做企业的人的角度,书中很多观点是极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对于书中的批评,张海泰然处之,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

当天晚上10点左右,笔者再次致电张海。张海向笔者建议,为了让本书更具权威性,可以考虑让健力宝的历任掌舵人皆出来说一两句话。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但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

事实上,从去年筹划写作本书时起,笔者就多次联系李经纬、张海、祝维沙、李志达、区柱明等历届掌舵人,希望能够面对面采访。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采访要求往往被“现在还没到说话的时候”或者“没什么好说的”等借口推脱,即便是接受采访的,也往往再三强调“一家之言”、“私下谈谈”。更何况,作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叙述健力宝二十年的沉浮故事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对健力宝历史的反思,其间自然就少不了对各位掌舵人经营策略的针砭。显然,要让他们接受本书并且公开出来讲话,绝非易事。

电话里的张海信心百倍,他让笔者给他两天时间,由他去说服李经纬和祝维沙,“他们应该会答应,有些事情我们是需要反思了”。自2004年8月23日被免除广东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之后,笔者曾多次与张海面谈,但由他主动提出“该反思了”,这还是第一次。

这样的沟通结果让笔者和编辑都十分欣喜,历来批评性文章难写,难就难在很难得到被批评对象的理解。如果本书能够引起健力宝历任掌舵人对自己经营行为的反思,既是遂了笔者写作此书之心愿,更是“健力宝”这个承载着国人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民族品牌之福祉!

然而,2个小时之后,笔者却获知张海可能已经被警方采取措施的消息。这个消息让笔者半信半疑——自张海下课以来,类似消息一直不绝于耳。

直到第二天下午,笔者从张海亲属处确认了张海被警方刑事拘留的消息。警方出具的“拘留通知书”上,张海“涉嫌挪用资金”。根据后来媒体报道,当天下午5点多钟,张海及一男一女两位朋友前往位于广州东山区的东山宾馆东山食府就餐。这是一次漫长而且铺张的宴会,三个人在包房里共呆了六个多小时,而当时就餐的“上海厅”包房面积约30多平方米,一张大桌足以供15人同时就餐,张海三人每人各点了一份红烧鲍鱼、鱼翅、牛排、猪脚,外加酒水总共消费了4000元。

晚上11:25分,当张海三人走出东山食府1号电梯时,即被等候多时的广东省和佛山市警方便衣请进了早已备好的警车。

3月27日,张海主政健力宝时期的核心人物、前健力宝集团分管投资管理部的董事郭泳在上海一家酒店被警方拘捕。郭泳追随张海多年,与张海、李友一道,创下了“凯地系”在资本市场的赫赫声名。

2000年,当25岁的张海当上中国高科董事长时,曾与郭泳相约,“等我干到你现在这个年龄我们就退休”。当时,年长张海5岁的郭泳正好30岁。而今,5年之期刚至,当年一语,竟然成谶。

2.因果

凡事皆有因果。

当广东省和佛山市警方将张海带走的时候,对于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刺激着媒体和公众敏感神经的“健力宝案”,显然已非张海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股权之争”所能囊括。

从李经纬到张海到祝维沙再到李志达,及至后来的“复产领导小组”,健力宝一次次权利更迭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五任掌舵人两任涉嫌犯罪,一任被强行驱赶,健力宝纷繁复杂的利益链条深处,到底又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从“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到如今背负数十亿负债,甚至净资产有可能已为负值的窘况,健力宝产业经营的覆辙中,究竟又有多少值得后人警醒的前车之鉴?

……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主要着墨之所在。读者自然可以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得出见仁见智的答案。

还是说说张海。尽管主政时间和经营业绩远不及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但其神秘的背景和高举高打的经营风格,仍然帮健力宝赚到了不少眼球。

在入主健力宝之间,有两段经历对张海影响至深:一是作为藏传佛教爱好者和传功者;另外是作为资金操盘手进入资本市场。前者让张海“可以理解,但无法沟通”;后者则让张海彰显了他的“水性性格”,不甘寂寞,虚虚实实。

张海从十四岁便开始在成百上千人的公众场合进行演讲,教授藏密功法,十多年的磨练,张海的口才和思维非一般同龄人所能比。张海的心理素质亦非常地好,经常保持着的微笑,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据媒体报道,即便是被警方带走的时候,张海也表现得十分轻松。在张海入主健力宝初期,各种佛家词汇充斥健力宝的内部文件,而张海每次在员工会上演讲,定是要大量引用佛经故事来解释自己观点。在健力宝内部,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称呼张海不是“张总”或直呼其名,而是毕恭毕敬地称“张老师”或“老师”,而“老师”之名,正来源于张海早年修炼“藏传佛教”的经历。

久而久之,张海在健力宝内部被包装成了“神”,员工自然不会忤逆“神”的意思,更遑论向“神”进言甚至跟“神”沟通。张海神秘的背景,等于关闭了员工为健力宝前途负责之门。

一位与张海十分亲近的人士将张海个性中的“水性”特征归结成两个方面:一是“见招拆招”,不做长远规划;另外是“无常”,在张海的眼中没有定理,他说的话常常是虚虚实实,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比如健力宝一直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就是张海缺乏“长远规划”的体现。而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就难免会追求短期利益,追求赚快钱,进而损坏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2003年健力宝不惜耗费巨额流动资金大量囤积原材料,甚至将来年的原材料全部提前购买,张海的理由是因为“原材料涨价赚的钱远远比卖饮料赚得多、赚得快”。而健力宝巨额资金用于投资金融类股权和足球,也皆是张海这一性格特征的体现。

至于“无常”,张海后来被其合作伙伴叶红汉斥为“说谎已经成为习惯”,可见其对张海行事风格之影响。

当然,张海这些特征背后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张海的聪明。祝维沙将张海评价为“天底下最聪明的十个人之一”。

与聪明一衣带水的往往是自负。一位跟随张海多年的人士形容:“他绝对不能容忍别人在他面前指手划脚,吩咐他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张海亦曾总结自己:“我这个人就喜欢绝对控制,当老大,不可能跟人合作。”——这或许昭示了张海、祝维沙、叶红汉三方合作的先天不稳定。

聪明的另一个孪生兄弟是好大喜功。张海入主健力宝后的广告轰炸、收购足球并打造中超“健力宝系”的构想等,或许皆能在此找到基因。张海在健力宝的另一尚未实现的举动是在健力宝大厦开一间全广州最豪华的酒楼,按照当时的规划,该酒楼每个包房的最低消费是2万元。

当然,聪明人最大的短处是常常假设“全天下都是笨蛋”,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最终却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自觉

2002年1月底,收购健力宝之后不久,张海第一次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当时,插足近10家上市公司,“凯地系”搅起的资本波澜尚未平息。

在回答笔者“凯地系”聚集资金的模式时,张海用了“自觉”二字来形容,“就是自我觉悟、觉醒。你可能看到许多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它自觉带来的,他们感觉到外部需要它有一种变化。”

淡出健力宝的权利核心,并在数次争夺未果之后,张海对待健力宝的态度也渐渐“自觉”。

事实上,张海下课之初,一直不承认自己在健力宝的经营有任何问题。当时,笔者与其有这样的对话:

笔者:你如何评价你在健力宝的得与失?

张海:主观上从我的角度看,我在健力宝大的失误是没有的,我对自己在健力宝的定位是企业战略的管理者,比如将几十个品牌压缩到两个品牌,比如供应链的整合。

而他被拘捕当日的凌晨与笔者见面时,张海却大谈“企业人格”,“经营了两年多,深刻地感受到了健力宝独特的企业人格,但一句话还说不清楚。”

张海还将企业领导者分为两种,“企业家有主人和仆人之分,有些企业需要的是主人,有些企业需要的是仆人。”

张海自认为自己属于主人类型的企业家,“健力宝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人格,此时他更需要的是一个仆人,所以我离开了。最近跟祝维沙聊天,他也特别赞同我这个观点,说他也不适合健力宝的人格。”

“在健力宝工作生活了两年多,对健力宝的未来至今都充满信心。”对于健力宝的未来,张海如此表示。

至于在健力宝的得失,张海已不再避讳:“有时候一说起这个企业就像亲人,能感受到它对你的关注,甚至是责备。”

“春风但求花下舞,却把风流作落花”。古文功底不错的张海平时喜欢吟诗作赋,尤其喜好绝句,而这正是张海极为喜欢的两句,据说为一次春日野外踏青偶得。后来,张海还专门请人题字并装裱了珍藏于办公室内。而今来看,或者正是张海某种心情的写照。

对于年仅30岁的张海以及刚满20岁的健力宝而言,“自觉”或许还不算太迟。

张海的一位亲人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此言倒也精辟。

丁秀洪

2004年4月4日,于广州

地处南国一隅的三水县酒厂如何在李经纬的带领下造就了一个国人引以骄傲的民族旗帜品牌?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是否真正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李经纬的“MBO”梦想缘何破灭?

年仅28岁的张海如何运用“空手道”手法实现了对健力宝的掌控?

年轻的资本猎手是否能像他所表白的那样“做一个最好的汽水佬”?

介入足球产业给张海和健力宝带来了什么?

祝维沙和李志达这两位匆匆过客进行了怎样的“拯救行动”?

在有关健力宝之争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纠葛与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