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谁说你懂为人处世
8188000000010

第10章 不要踏进不该涉及的处世“雷区”

处世之道中之所以玄机多多,是因为一个人工作、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你不能用简单直白的处世方式对待所有的人。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就要认真研究,对于一些一触即爆的“雷区”,就要绕道而行。

1.审视自己的同船之人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事业,都是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完成的。在很多时候,面对着隔岸的目标,要想成功越过中间横亘着的惊涛骇浪,我们必须有同舟共济之人。

“同舟共济”本来的意思,只是大家同乘一条船过河。而现在的意义则是指在困难面前,彼此能够互相救援、同心协力。在通常情况下,同舟共济之人是应当齐心协力、乘风破浪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同舟”,总有各奔东西的一天。那么,在“同舟”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做呢?事实上,在一些时候,同舟之人未必总能共济,因此,我们有必要多长点心眼儿,予以防备。因为一旦同舟之人对你动手脚,那肯定会是又阴又毒的,甚至能一下置你于死地。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王安石全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所有变法的具体内容,都是根据王安石的想法,由吕惠卿事先写成文及实施细则,交付朝廷颁发推行。

当时,变法所遇到的阻力极大,尽管有神宗的支持,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认为,变法的成败关系到两人的身家性命,并一相情愿地把吕惠卿当成了自己推行变法的主要助手,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同志”。然而,吕惠卿在千方百计讨好王安石、并且积极地投身于变法的同时,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原来他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当时一些有眼光、有远见的大臣早已洞若观火。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事,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又说:“王安石的确是一名贤相,但他不应该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一个地道的奸邪之辈,他给王安石出谋划策,王安石出面去执行,这样一来,天下之人将王安石和他都看成奸邪了。”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之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进身之阶。”

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逼迫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觉得吕惠卿对自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般地忠顺,真正能够坚持变法不动摇的,莫过于吕惠卿,竟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在厚脸掩盖下的“黑心”马上浮上台面。他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吕惠卿的心肠可谓狠得出奇。当年王安石视他为左膀右臂时,对他无话不谈。一次在讨论一件政事时,因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王安石便写信嘱咐吕惠卿:“这件事先不要让皇上知道。”就在当年“同舟”之时,吕惠卿便有预谋地将这封信留了下来。此时,便以此为把柄,将信交给了皇帝,告王安石一个欺君之罪,他要借皇上的刀,为自己除掉心腹大患。在封建时代,欺君可是一个天大的罪名,轻则贬官削职,重则坐牢杀头。吕惠卿就是希望彻底断送王安石。虽然说最后因宋神宗对王安石还顾念旧情,而没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但毕竟已被吕惠卿背后的刀子刺得伤痕累累。

人际交往中,永远都不乏这样的人,当你得势时,他恭维你、追随你,仿佛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但同时也在暗中窥伺你、算计你,搜寻和积累着你的失言、失行,作为有朝一日打击你、陷害你的秘密武器。公开的、明显的对手,你可以防备他,像这种以心腹、密友的面目出现的对手,实在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同舟者未必共济,与人共事时务必要多留防范之心。

2.要学会用“拟态”和“保护色。”

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一般是指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例如,有一种枯叶蝶,当它停在树枝上时,褐色的身体就像一片枯叶那般。“保护色”是指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当它在这个环境里时,它的天敌便不易找出它来。比如,蚱蜢好吃农作物,它的身体是绿色的,这颜色便是它的保护色。

因为有“拟态”和“保护色”,所以大自然中一些较弱的生物才能世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

在险象环生的人生征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有所了解,并且好好运用。尤其当我们和周围环境相比较呈现明显的差异时,更应该好好运用这两种能力。

例如,初到一个新单位,应尽量入乡随俗,认同这个单位的文化,随着这个单位的节奏呼吸。也就是说,遵守这个单位的规矩和价值观念。这是寻找“保护色”,避免自己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否则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排挤。如果你一意孤行,自以为是,那么苦日子必定跟着你。当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后,你已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分子,而达到“拟态”的效果。到了这个地步,你起码的生存环境就已经营造好,不致发生问题了。

“拟态”的特色之一是静止不动。有“保护色”,又静止不动,那么谁也奈何不了你。因此在人生征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有时需要遵守“静止不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结党营私,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有人在家被抢,是因为房子装潢得太漂亮,让人一看就以为是有钱人家;有人半夜遇劫,是因为戴着名贵首饰。这是因为他们不知“拟态”和“保护色”的作用。相形之下,有些大富翁出门一袭粗衣,以出租车代步,了不起开辆小车,这种人就深懂“拟态”和“保护色”的奥妙。

“拟态”和“保护色”的本能是生物演进的结果,“弱者”有,“强者”也有。“弱者”是为了自身安全,“强者”则是为了更好地出击进攻去攫取猎物。大自然的奇妙,其实也一样存在于人性丛林之中,这很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3.是非之中要多算计

如果在人生的战场上,一不留神不幸陷入了一个尔虞我诈的“迷魂阵”,那么,此时免除被人暗算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比他多算一步。这是人际智慧较量。就好比下棋,对方能算到第三步将你的军,你能在第四步暗伏一个笨象留做后手,即使不能反败为胜,起码也能先保自己大难不死。

春秋时,楚平王无道,宠信奸臣费无忌,荒废国政,父纳子媳,朝纲不振,法纪荡然。时太子建居于城父(地名),统兵御外,平王又信谗言疑太子谋反,乃召太傅伍奢询问。伍奢说:“大王纳太子妃充实后宫,已经有悖人道;又疑太子谋叛,太子是大王骨肉之亲,难道大王竟信谗贼之言,而疏父子之信乎?”平王既惭且怒,就把伍奢囚禁监牢。

费无忌乘机进谗:“启奏大王,伍奢有两个儿子,一名伍尚,一名伍员,皆人中之杰。他们听到父亲被囚,安有坐视之理?必投奔吴国,为大王心腹之患。不如使伍奢函召二子来都,子爱其父,必能应召而来。那时斩尽杀绝,岂不免除后患?”平王大喜,即命伍奢作书如子。伍奢说:“臣长子伍尚,慈温仁厚。臣召之,或可来。次子伍员,为人警惕机智。见臣被囚狱中,安敢前来送死?”平王说:“你但写无妨!”

伍奢只得奉旨作书。平王遣使者至城父,以书示伍尚,备致贺意说:“大王误信人言囚尊翁,得群臣保奏,谓君家三世忠良,宜即开释,大王即刻省悟,即拜尊翁为相国,封君为鸿都侯,封令弟为盖侯。请即上道面君,以慰尊翁之望。”伍尚一点也不怀疑,看完信就转交伍员。

伍员,字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扛鼎拔山之勇。反复拜读父亲的来信后,他觉得其中颇多疑问,说:“平王因我和哥哥在外,不敢加害我父。用父亲的信来诱我二人前往,好一同杀掉,断绝我们报仇的念头。兄看信以为真,则大谬矣。”伍尚以父子之爱,恩从中出,即使同遭大戮,亦无遗憾。伍员则以与父俱诛,无益于事,坚不前往。兄弟二人,遂各行其事,伍尚以殉父为孝,伍员以报仇为孝,于是分道扬镳。伍尚至都城,果与老父伍奢并戮于市;伍员则逃至吴国,佐公子姬光,取得吴国王位,是为吴王闾阖。及楚平王死,其子轸即位,为楚昭王。

伍员在吴,听到楚平王已死,日夜于吴王前请命伐楚。吴王准许之,遂陷楚都郢城,楚昭王出奔。伍员遂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伍子胥能见机识诈是他的高明处,有了多算的这一步,才有了他后来的奇功。伍子胥算高一招后采取的是逃跑的办法,但如果你逃无可逃又当如何?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用一种最笨的做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不是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如此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所以俗语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在是非之境多算计,小则不会轻易被是非缠身,大则能让自己顺利避开明枪暗箭,从而保全己身。

4.防奸须先识奸

对于正大光明前来挑战的对手,我们只需凭实力去应对就行了,然而对于那些躲在暗处的奸猾小人,防备起来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任何事其实都是防患于未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如若能练就在事前先识别出奸人小人的本领,则可将他们所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东汉末年,刘备和许汜闲谈,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突然说:“陈登这人太没教养,不可结交。”

“你有根据吗?”刘备感到惊异。

“当然有,”许汜说,“前几年,我去拜访他,谁想他一点诚意也没有,不但不理人,而且天天让我睡在房角的小床上。”

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你在外边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当今之世,兵荒马乱,百姓受尽了苦。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卖肥田,谁家卖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样的人,他怎么会同你讲心里话?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湿地上,连床板也不给的。”

刘备的这番话虽然所针对的并不是那种奸诈的敌人,然而他所指出的识别人方法值得深思。

一般而言,了解、识别奸人的办法有七种:一是通过某些是非问题来了解其立场;二是追根问底地进行追问以了解其应变、答辩能力;三是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四是告诉危难情况和灾祸来了解其胆量和勇气;五是用酒灌醉后来了解其修养;六是给予其得到财物的机会以观察其是否廉洁;七是嘱托其办事以观察其是否守信用。即识别人要从各个角度进行。

而作为一个负有某种较大责任的人,要想区别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千万不能靠赏赐和加封晋升来达到目的。要知道,赏赐和加官晋爵是小人所追求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不择手段的,往往会伪装成君子的样子。既然君子之志不在于封赏,那么在君子做出业绩之后,你可以用表扬、激励他的方法,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欣赏,这就足够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因为你不提拔他而闹情绪,那么说明他具备了真君子的条件,到那时,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用他。

小人最擅长的是阿谀奉承,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掌权者身上得到回报,一旦他们取得掌权者的信任或任命,就会很快地使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到那时,他们的真实嘴脸就会暴露出来,说不定会对有知遇之恩的人反咬一口。

所以凡是诚心要干事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身边一味地顺着自己的意志说好话的人,切不可因为他说的都是自己爱听的话就重用他,提拔他,那样做无异于养虎为患。

君子本是品格、道德、学问极高之人,且足以为民众之表率。但是若表面伪装得一副道貌岸然、清高的模样,暗地里却做着违反常伦、伤天害理、阴险狡诈的事情,那便是个令人寒心的伪君子。

因为小人之为恶,是明显易知的事,我们可以心存防范之意,而不至于被骗或受到伤害。但是伪君子便不同了。他明里是个君子,使我们信任他,而疏于防范。但他背地里所施行之不义恶行,反而会使我们所受到的伤害更大。因此而言,识奸防奸的必要性,不仅仅在于保障我们获取成功的行为不受干扰,更在于保障我们最基本的身心安全。一旦连这都成了问题,那其他的一切显然也都会无从谈起。

5.把打击返还给对方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一种神秘的邪门功夫,叫做“吸星大法”。施展此功的人,能够将攻击他的对手牢牢地吸住,将他身上的武功内力,尽数吸到自己体内,并且对方越是高手,攻击他的力度越大,受到此功的“报复”也就越深。

我们当然不可能练会“吸星大法”,但对于对手的打击,除了防备和躲闪之外,我们也应有变被动为主动的想法和技巧。否则,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未免显得太窝囊了。这个“主动”,就是指要将对手所施加给我们的打击力量,再巧妙地给他返还过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无虞,也可以让对手尝尝被伤害的苦涩滋味。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却没有给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只是想占对方的便宜,如果伙计不能有效地反驳他荒谬的论调,就有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训斥,或者是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无论如何吃亏的人都是他自己,没准儿还会助长老板的嚣张气焰。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无理取闹、意欲蛮横地侵害我们利益的人,也一定要据理力争,巧妙反驳,切不可一味地任其摆布,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反击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让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呢?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的涵养与气量,在气势上镇住对方。然后要冷静考虑对策,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免做出莽撞之举。最后还要选准打击点,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有个叫比尔的人,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一天早上,他坐在门口吃面包,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从远处哼呀哼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杰克逊大爷出于礼貌,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比尔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很得意地一笑。

对比尔这一无礼侮辱,杰克逊大爷十分气愤,却又无法责骂这个无赖。他抓住比尔“我和毛驴说话”的语言破绽,狠狠地进行了反击。

他猛然地转过身,“啪,啪”照准毛驴脸上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就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骂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杰克逊大爷借教训毛驴,来嘲弄无赖已和毛驴建立了“朋友”关系,使他有苦难说,幽默地反击了比尔的挑衅。

总之,对于故意寻衅的敌人,我们一定要学会恰当和巧妙的反击,而不能一味地忍让和宽厚下去,因为那样往往会让他的恶念恶行受到鼓励,进而对我们造成更严重的侵害。为人兼有软硬两手,才是处世自保并争取主动的真理。

6.小心“朋友”的“软刀子。”

很多人在经过一番“风雨”的洗礼以后,往往认为自己已具有防范各种明枪暗箭的意识和本领,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再受到打击侵害了。实际上,这就大大低估了潜在敌手的招数和武器的多样性了。对于那些实实在在的打击,我们或许还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盾牌,将它们给结结实实地挡回去。然而对于那种“软刀子”式的卑鄙言辞,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甚至毫无声息,识别和防范无疑都会更加困难。但鉴于其危害的深远性,我们必然在这方面用心用力。比如,在平常,我们应当审视一下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看看是否存在那种居心叵测,口中有“刺”的人。若有,从此在他面前说话千万要小心;看看有没有背后喜欢告密的人,若有,赶紧躲得远远的。沾上这种人,也就和是非沾上了边。这种擅长运用“软刀子”的长舌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下嘴”的时机是有选择的。他告密的目的就是谋取好处,甚至是从你的伤害中谋取好处。

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有的话在朋友、同事之间说说也无妨。因此,在你自认为的好朋友面前大倒苦水或无所不言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受到这种“软刀子”的伤害。

其实,说到底,这是因为在别人面前我们说话习惯性地少了顾忌,加上你对于这个眼前之人认识不足,心里更不设防,两杯酒下肚,心里话都倒了出来。但是在这里,你可能就忽略了两个关键性问题:第一,你对别人敞开心扉,但对方对你是否也能敞开心扉?第二,尽管对方在平常也许不是一个说东道西的人,可当你的心里话涉及他的个人利益时,他是不是可能偶尔“说东道西”一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雷是一个开朗坦诚的人,对朋友总是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个同时进单位的同事,由于他们的性格、志向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都非常类似,因此很快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工作上的问题,小雷总是和他一起讨论解决;复杂些的事情,他们会先分工,最后一起合作。他们的精诚合作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小雷和他都受到了上司高度的重视和好评。

那天晚上,又是只有小雷和他两个人在办公室和电脑屏幕打交道,又一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同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晚了,不想回家吃饭,两个人索性到一家酒馆喝酒谈心。毫无戒心的小雷向他诉说了自己打算出国深造的梦想,准备工作两年,攒些钱再到国外申请上大学。

但不久以后,小雷就逐渐意识到上司对他和他的这位同事的嘉奖不再一视同仁,他明显比自己更加受到器重。小雷开始不解,找上司谈话,上司闪烁其辞,说公司愿意把锻炼机会更多地给那些愿意在公司长期服务的员工等等。

小雷开始反思,终于明白,是他向上司“汇报”了自己的私人打算,这才使得谨慎的上司对自己的忠诚产生了不信任。

不久,小雷自感在公司失去了发展的前途,黯然提出辞职,到了另一个公司。

现在的小雷学会了和别人“下棋”:在细节上保护好自己,既不去深入了解别人,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也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私人生活,时时注意保护自己,话题一涉及个人就有意撇开。不再参与他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办公室成了绝对的“办公”的场所。周围的人也有相处得不错的,但是小雷不敢也不允许自己把私人感情加到对方身上去。也许可能会从同事发展到朋友,但那一定是已经不在同一个单位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称兄道弟、推心置腹,虽然可增加彼此的友谊,但在你真正交朋友之前,必须察看清楚这个人是不是那种舌头较长并且会变成“软刀子”之人。否则,这就有可能是在自己身边埋了一颗地雷,没爆炸的时候风平浪静,可假如有一天爆炸了,麻烦就大了。

7.严防被人“杀熟。”

当一个人在正式踏上人生征途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人活动的辐射,会使“朋友”和伙伴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变得必不可少。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朋友”不仅是“路”,还是信息,还是声势,还是捧月众星,还是成交鹊桥,还是躲难的法宝。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朋友”同时也极有可能是一种头痛,一剂泻药。

“朋友”在中国传统中由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可惜当今正在为一个“利”字浸泡。

在现实社会里,出现故意利用、伤害熟人朋友的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某家报纸曾报道过一位姓张的医生被“朋友”给弄得惨透了的真实事件。

2004年8月,张医生在去北京进修的火车上,碰到一个叫毛某的女人心脏病发作。救死扶伤是张医生的信条,她马上组织抢救,这以后,两个人自然结成朋友,并互留了电话。毛某戴金丝眼镜,文质彬彬,常说要报救命之恩。不久,毛某说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给她分了4个股份,每股2500元,3个月后可获利2万元,并表示让两股给张谢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张医生不由不信,立即将5000元交给毛。

半年之后,毛某对张医生说:“上次的股红没分,是公司用股红做了一笔大生意,3个月每股回报3万元。因为你是我的老朋友,亲戚我都没给,再让两股给你,每股3000元。”话与情热乎乎的,张医生又把父亲多年积攒的6000元交给了毛某。毛某说她这个朋友够“爽”,不久,又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对张医生说:“你是我妈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干儿子,我一定要在经济上帮你。”又说:“我和北京的一个朋友在内蒙古办了个山羊养殖场,做羊皮出口生意,一年纯利润几十万元,冲你是妈妈的朋友,把一个3万元的股份给你吧,半年赚10万元。”

张医生心想友情难却,况且利大,借了3万元交给了小李。

她天天盼分红,不料,过了半年,得到的消息却是对方的生意都亏了,张医生只觉得如雷轰顶。

莫非毛某是骗子?不像,因为她的儿子小李两天后又来了,晃一晃100元一扎的现金,拿出一张4万元的欠条,说马上要去买一只价值连城的古瓶,买回后卖150万元,还了张医生后还有多余的。

人家举债设法还钱嘛,张医生再次为朋友之情感动,跟着小李去取那价值连城的古瓶,谁知取到手小李说有事要先走,而在他走后没多久张医生就给自行车撞了一下,古瓶应声粉碎。

到了小李那里,小李拿着菜刀要她赔偿古瓶,最后张医生不仅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开了欠债20万元的欠条。

张医生此时方有所悟,赶忙向公安局报了案。

公安局说这叫“杀熟”,是当前极其普遍的宰朋友手段。

她只能这样感叹一声:“既如此,人干嘛还要交朋友?”

张医生的教训是惨痛的,但也许比起那些更让人触目惊心的事来,还不算巨大。君不见报上网上,到处有“杀熟”的惨剧。人们现在所熟知的非法传销活动,他们所锁定的坑害目标,不都是自己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吗?

虽然,我们把这些反面事例堆砌在这里,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毕竟还有更多的真诚动人的友情嘛!然而我们的目的绝不在于否定朋友和友情,而是意在提醒大家,在人生的征途中,真正的朋友是可贵的,但也一定要警惕、防备那些带着“朋友”的面具,却时刻在找机会对你下手“杀熟”的人。比如,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当过手钱的房东,帮你提供资金的朋友也许要收你的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帮你装电话的朋友至少要带走你一条红塔山、两瓶洋河酒。

对于这类事、这些人,如果我们感到伤心、愤慨,那无疑等于被伤了身又伤了心,实在是净害无益。而最好的办法应当是这样:事先认清楚、防备好,事后据理力争、反击,然后迅速将他们拒绝、摒弃。

8.兜底只会让自己受伤害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很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别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和防护力就会被极大地削弱。

小窦是某唱片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小窦和同事李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李为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窦向李为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儿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小窦在公司3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李为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李为为业务部副经理,小窦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小窦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李为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李为便找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小窦曾被判刑坐牢的事。

知道真相后,小窦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有一句话说:“逢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说,对一个你并未完全了解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相情愿。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对他人付出的是一片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并不多,而且也有人掏的是“假心”!如果这种人又别有用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现实中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说,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其实无论所面对的是哪种情况,一个人彻底兜老底儿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在情势复杂且变幻莫测的人情世势中陷入被动、尴尬,乃至成了对手刀俎上的鱼肉,这种做法不只是在进取出击策略上的失败,更是犯了自我防守兵法中的最低级错误。

9.吃一堑、长一智,铸造更坚实的处世盾牌

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诗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通俗的解释即“吃一堑,长一智”。但如果有人因此而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思量,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从前,有个农夫牵了一只山羊,骑着一头驴进城去赶集。

三个骗子知道了,想去骗他。

第一个骗子趁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瞌睡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

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忙着寻找。这时第二个骗子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骗子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

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农夫挺奇怪: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就问那个人哭什么,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两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在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给他捞上来,愿意送给他20个金币。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可将到手20个金币,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余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来时,他的衣服、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那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惶失措,造成损失后急于弥补,三个骗子抓住人的这些性格弱点,轻而易举地全部得手。

应该说,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遭受类似这样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虽然“吃堑”终归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如果吃了堑,也不长智,就是愚蠢至极了。

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得没有价值。一个人虽然犯了点小错误,但如果他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并不再犯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则错误对他来说比成功的经验还重要。

有人曾经根据能否有效利用错误的价值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可救药;第二类人虽然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犯相同的错误,但由于不能从失败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总是犯不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也难以救药;第三类人能够总结自身错误的教训和规律,算得上是聪明人,但由于只能从自身的失败中进行总结,所以虽然不犯自身相同的错误,但总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这类人比第二类人又高出一筹;第四类人既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又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凡是别人的经验,也成为他的经验,凡是别人的教训,也成为他的教训。只有第四类人才是最善于利用失败价值的。

人在成功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高明的,而很少归结为运气;而出错时,却总是以运气不佳为借口,害怕承认错误、分析错误,以致以后故态复萌,再犯同类的错误。殊不知错误本身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价值,而只有那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怨天尤人的人,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人、贤人,也免不了会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大露破绽。不过,对于自己所犯下的那种过错,他们能够接受教训,并且积极的予以改正,这或许正是圣贤与庸人的分野之所在。其实,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从自己“盾”的防守疏失中总结出教训和经验来,在此基础上铸造出更厚实和全面的“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光吃堑而不长智,导致破绽越裂越大,那就会走向一个不可挽回的可怕的深渊。

10.处处争第一并不是良好的处世之道

你也许觉得奇怪,不主张让人非去夺第一不可,这不是叫人失去进取之心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人人去争“第一”才是呀!不错!是得非去争不可!但问题是“第一”只有一个,而且争“第一”时还得看争的代价,争得不好,恐怕什么都保不住,也别说做第二了!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也许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实在的道理,我们不妨借鉴。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比如自身实力不足或时机不成熟,虽然出手是必需的,但此时也大可不必非去打头阵。真正深谙进击之道的人,他会耐心地攥着拳头等待最佳的出手机会。

当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以后,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经纪商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丧,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他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在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作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做详细的笔记。而他自己则惜字如金,绝不透露什么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岁出头,做生意却已颇为老练。他欣赏那些得冠军的马拉松选手的策略,即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这才决定放手大干。而要论最辉煌的成功者,当然数洛克菲勒。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非要去争个第一不可,耐心做一个会等待的高手,的确也有好处,例如,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如果想当“第一”的话,一旦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就可以趁机攀升。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几率。

因此,不管是在平常做人处世,还是经营自己的事业,从第二、第三甚至最低处做起都没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想着去做第一!如能稳稳当当地做个第二,一旦主客观条件形成,自然也就成为第一了,这时候的第一,才是真正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