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倡从积极的一面看人看事,但并不意味着凡事只看积极的一面,那势必导致不能准确判断交往对象,而走进为人处世的死胡同。也就是说,首先要以务实的心态来认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姿态,这才算得上洞悉处世玄机的高手。
1.认清不自私才会少受自私的伤害
人性里有很多缺陷,自私就是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一个。自私的人凡事都想着自己,不顾别人,然而这样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善民村有个农夫,他对佛非常虔诚。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后,他就请来了当地最著名的禅师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给其他的众生超度。”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只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张小眼儿,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在这位农夫身上表露无遗:只要自己快乐,自己能有所得,根本不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怎能一个人独享呢?世间万物,都是有事理两面的,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自私常会导致恶果,不肯和人一起分享只会让你失去更多。
有一个村庄坐落在海边,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
一天,村里的一位渔夫带着儿子来到与海相通的大湖边。他想,这个湖既然与海相通,可能会有很多鱼,于是他就在湖边开始钓鱼。他刚把钓钩扔进湖里,就钩住一个很重的东西,用力拉也拉不动。“看来是钓到一条大鱼了!”他兴奋地想着,不过又想:“这么大的一条鱼,如果把它钓起来,被别人看到的话,大家肯定都会到这里来钓鱼,那么湖里的鱼很快就会被别人钓完了,所以还是不要告诉别人的好。”
这位渔夫想了一会,便告诉儿子:“你赶快回去告诉你妈妈,说爸爸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要你妈妈想办法和村里的人吵架,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样就不会有人发现我钓到了一条大鱼。”
儿子很听话地跑回去告诉了妈妈,妈妈心想:“只是和人吵架根本无法吸引全村所有人注意,我还是想点更好的办法吧。”于是她就把衣服剪出了很多洞,把儿子的衣服当帽子戴,还用墨把眼睛的周围擦得黑黑的,对于自己的扮相她很满意,便离开家在村子里走来走去。
邻居看到她,惊讶地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发疯了?”
她便开始大吼大叫:“我才没有发疯!你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我,我要抓你去村长那里,我要叫村长罚你的钱!”
村民们看到他们拉拉扯扯吵得很厉害,就都跟着来到村长家,看看村长如何判决。
村长听完他们各自的说辞,便向渔夫的妻子说道:“你的样子的确很奇怪,不论是谁看了都会问你是不是疯了,所以他不用受罚,该罚的是你!因为你故意打扮得怪模怪样还这样大吵大闹,严重扰乱了村民的生活。”
另外一边,湖边的渔夫在儿子跑回家之后,用力拉钓竿想把鱼拉上来,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他怕再用力会把鱼线拉断,便干脆脱光衣服跳进湖里去抓那条大鱼。
当他潜入湖里,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鱼钩是被湖底的树枝勾住,根本就不是钓到什么鱼!他非常地气恼,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当他伸手拨开树枝时,不料钓钩反弹起来刺伤了他的眼睛!他强忍剧痛爬上岸来,又湿又冷,但是衣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偷走了,他只好光着身子沿路回村求救。
这对夫妻自私地想独占一湖的鱼,结果却弄得丈夫被刺伤、妻子要被罚钱,最后他们还一条鱼也没有得到,反而给人留下了笑柄。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拥有一切,当你张开双手的时候,无限世界都是你的,如果你握紧拳头,你所能拥有的就只有掌心一点点的空间。过分在意自己的所有,不肯与人分享,无视他人处在困苦之中的人,终究也会被他人抛弃。
生活中,有很多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他们不肯为别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更不肯为别人放弃自己的一点点利益。认识到这一点,在社交活动中才会少受伤害。
2.互利互惠没有什么不好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人性中总有自私的一面,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给他人带来好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僧人行走在漆黑的道路上,因为夜太黑,僧人被路人撞了好几次。
为了赶路,他继续走着,突然看见有个人提着灯笼向他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是奇怪,明明什么都看不见,每天晚上还打着灯笼。”
路人的话让僧人好是纳闷,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等那个提着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询问道:“请问施主,老僧听说你什么都看不见,这是真的吗?”
那个人回答说:“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
僧人十分迷惑地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到,你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难道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不慌不忙地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跟我一样了,什么都看不见;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无限地感叹道:“你真是会为人着想呀,你的心地真是善良!原来你完全是为了别人!”
盲人急着回答:“不是,其实我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一怔,非常惊讶,便不解地问道:“为自己?怎么这么说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的时候,有没有人碰撞过你呀?”
僧人回答:“有呀,就在刚才,我被好几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莞而一笑,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从来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提着灯笼,灯笼照亮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到我而撞到我了。”
盲人的想法很简单:点着灯笼照亮自己,免得被撞倒,甚至撞伤。这种想法听起来有点自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自私”不仅保护了自己,而且还帮助了别人,借着灯笼的光亮,路人走路时也方便了很多,这种互相“利用”得到的结果是互惠的。
安东尼·罗宾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的哲学我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哪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假如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二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跟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六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100个会变成5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在台湾地区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他从1万台币起家,最后拥有100亿台币的资产。他是怎么创业成功的?他在别家做总经理的时候,对老板说,假如他成功的话,他希望别人也成功。他给老板看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就是报道李嘉诚,然后在上面写着:“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所以,和任何人合作,都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李嘉诚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而做生意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赔钱的买卖没人愿做。与别人合作时,自己总是少拿二分。其他生意人因为和李嘉诚合作,每笔生意多赚了二分,但李嘉诚却因为少拿这二分而多赚了几百分,这种互相“利用”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如果世界上能多一些这样的“利用”关系,那每个人都应该举双手赞成。
人类最大的财富正是资源的分享。在现实社会中,只要不是损人利己,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下,互相“利用”也可以是一种合理的行为,那是人际间互动形态的多元与多样的表现。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利用别人可能是一个负面词汇,但如果你能把互相利用变成互利互惠,那么这个词汇也就有了正面的意义。
3.意识到笑脸背后可能藏着什么
人际交往中的明争暗斗,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你要是被迷惑住了,那就会一败涂地。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被人称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她表面上对尤二姐客套亲切,背地里却玩弄各种手段,欲置尤二姐于死地。当然,“当面赔笑脸,背后捅刀子”多半都是因为竞争,王熙凤陷害尤二姐便是为了夺回丈夫的宠爱。所以当你和别人有了竞争关系后,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才行。
老冯和老周是好朋友,也是相处不错的同事。他们公司的新经理制定了一个奖励措施,谁创效益最多将给一个特别奖,金额颇为可观。老冯非常希望获得这笔钱,因为他的孩子明年上大学急需要一笔钱;老周也对这笔钱看得很重,因为他爱人整天向他嘀咕谁的老公又挣了辆小车、谁的老公又升了一个职位……老周极其希望借着新经理的改革举措,为自己在夫人面前扬眉吐气。老冯疯狂地跑业务,绞尽脑汁地联系,有时,也将自己的情况诉说给老周。老冯不相信同事之间会失去真诚和友谊,他认为几年来他俩已相处得挺好了。忽然间,老冯发现自己的一些客户都支支吾吾、言而无信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他的客户听说他是品行恶劣的人,喜欢擅自将商品掺假,自己从中获取非法利益……总之,关于他的谣传很多。年底的时候,老周获得了特别奖。老冯从老周的业绩单上顿悟过来了。他的嘴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老冯的失误在于他没有认清这种对立矛盾的现状,反而盲目信任同事。在没有竞争的日子,也许的确能做到大家彼此相悦,其乐融融,一旦进入角斗场,角色就变成了有“对立矛盾”的人。
在竞争中,除非一方自愿放弃,否则,必然有刀光剑影的闪烁、明枪暗箭的中伤,令人防不胜防、难以回避。
当你棋逢对手时,你的情感、理智、道德、功利都遭遇最大的考验。当你想获得成功的时候,是否不遵守道德准则;当你坦诚地面对竞争者,对方是否正在利用你的善良和诚意进行攻击……
有人就曾对这种表面端笑脸、背后捅刀子的做法,作过一番评论:“他们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别人亡身灭家,卖儿贴妇,都不会顾忌;他们的成功诀窍在于,凶字上面定要蒙一层仁义道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去向别人捅刀子,但也不能傻傻地等着别人害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对这种阴险的人有所防备,竖起警戒网,不给对方出刀子的机会。
4.好心未必得到好报
人与人相处总免不了要互相帮忙,但也不是帮助对方越多、越热情越好,因为很多时候好心也会变成驴肝肺,苏来就吃过这种亏。
苏来是个热情善良的女孩,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家大公司当上了“白领”。她工作认真,人缘也不错,尤其是和她们组里的一个女孩相处得非常好。她们的友情也不断深化,发展到了各自的私交圈子,对方的朋友也都十分熟悉。两人常拉上各自的男朋友一起逛街、郊游、野餐什么的。有时四个人还坐在一起搓麻将,公司里的其他同事都特别羡慕她们。
但这种融洽的关系却在有一天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起因是公司里新来的副总经理。女孩从见到他第一眼起,就很不自然,副总经理也是,两人坐在那里,并不说话,却有一种微妙的气氛。下班时,女孩突然“消失”了,而平常她们都是一同坐车回家的,即便临时有事,也会先打个招呼。苏来问了门卫大爷,说女孩是和副总经理一同出去的。
第二天,女孩红肿着眼睛来上班。回家的时候,没等苏来问,她就主动和盘托出:副总经理是她大学时的同学,他们曾经谈过恋爱,后来因为副总经理毕业后去了美国,两人断了往来。副总经理经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再见女孩,有了和她重温旧情的想法。说着说着,女孩忍不住掉起了眼泪来。
苏来和这个女孩子就这个事情作了亲密的交谈,并劝她想清楚,别伤害了现在的男朋友。但是没想到,自从那次之后,女孩和她渐渐疏远,许是后悔让她知道了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她开始在同事间放风,说苏来做事常常偷懒,完不成的任务都要她帮苏来顶着。苏来觉得委屈极了,自己并没有得罪过她,在她伤心的时候还好心安慰过她,没想到她竟反过来咬人。常听有人呼吁“朋友间要保持点距离”,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持新鲜感,还可以避免交往过密。和人交往过密,就会对对方知根知底,这样一来万一风向有变,你就会成为他的重点防范对象。所以对方的隐私、对方的伤心史能不听就别听,更不要滥施你的情感,你同情他,说不定他转眼间就会为自己的一时脆弱而后悔,甚至转而恨你、害你。
沈明的遭遇比苏来更惨,苏来不过是被诽谤,而沈明的好心,却差点换来牢狱之灾。2006年3月,沈明从某国企下岗了,于是他就找了当地的一家汽车加油站上班,他的工作是会计,老板对他相当不错,出纳张某更是拉着他称兄道弟。沈明对这份工作满意极了。一段时间后,他和张某越来越熟悉,两人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有一次两人洗浴时,张某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其实弄点钱是很容易的,你想如果咱哥俩儿联手,那钱还不像流水一样啊!”沈明当时回了他一句:“别开玩笑了!”以后张某没再提起过这件事。但沈明却起了疑心,一次他翻了翻以前的账目,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他考虑了再三,就把张某约了出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表示要将这件事告诉老板。张某一听,吓得哭了,他跪在地上求沈明高抬贵手,并表示将筹点钱,把账补上。沈明当时心就软了,自己要是现在告诉老板,那张某非得进监狱不可,还是给他个机会吧!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每次催张某,张某就说自己正在筹钱。沈明正着急时,这边就东窗事发了:老板请人查账时发现了张某贪污的痕迹,警察带走了正准备举家外逃的张某,还有一脸惊慌的沈明,因为张某一口咬定沈明收了他的钱才没检举他。
就这样,沈明又惊又怒又怕地在看守所蹲了4天才被放出来,这场虚惊倒给沈明一个教训:那就是好心也不能滥用。
生活中,热心肠的人通常人缘好,但常常是热心肠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吃亏。因为热心肠的人对谁都没有戒心,总是摆出一副“哪里有难哪有我”的样子,因此常被人抓来利用。比如在这个故事里,沈明明知道张某犯的是贪污的大罪,还好心地想给他“悔改”的机会,结果张某被抓就险恶地拉沈明“垫背”。我们再设想一下,假如张某把钱还上,沈明帮他把这件事掩饰过去了又会怎么样?开始张某自然会对沈明千恩万谢,但过一段时间张某就会忐忑不安,担心沈明把事情说出去,再然后他就会想办法暗算沈明,把他踢走,让心里的石头落地。所以,千万不要对一些违反原则的人付出你的热心,那样做必定会伤害到你自己。
热心帮助别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但前提是要选对人、分清事,别稀里糊涂地卷进是非里。
5.并非人人都懂得感恩
生活中你为别人做了好事有时候却难得到真诚的感恩,如果你每付出一点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的话,那你将惹来无尽的烦恼。
吕女士认为自己太倒霉,总是遇上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先说她的先生。先生是搞科研的,为了工作常常是废寝忘食,家务活一点儿也指望不上。为了支持先生的工作,吕女士一狠心,就把工作辞了,回到家里来当了个全职主妇。这个牺牲够伟大的吧,但先生却似乎一点也没有被感动,还反过来指责吕女士越来越俗气了。再说,二号楼那对小夫妻,他们之所以能在一起,那全是吕女士的功劳——红线是她牵的,矛盾是她调解的,两家父母闹意见还是她劝解开的。结果呢,这对小夫妻有了矛盾就来找“吕姨”,而没事的时候就把吕女士丢在一边。吕女士一想起这事儿,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更可气的还在后头呢。今年春天的时候,丈夫一个远亲的孩子要跨学期转学,因为知道吕女士有点门路,所以就千求万请的。碍于情面,吕女士只好披挂上阵,没想到接收学校的管理太严格,吕女士费尽千辛万苦,求爷爷、告奶奶地折腾了几天事情也没办妥;而那位亲戚一听事儿没办成,脸立刻拉了下来,对吕女士的苦心没有半句感谢。不仅如此,那位亲戚还到处说吕女士虚情假意,不地道。吕女士不但没得到感激,还落了一身不是,她这一气就病了一场。病好后,她逢人就说:“以后啊就自己管自己,别人的事儿啊我再也不跟着瞎忙了!”
吕女士的委屈确实可以理解,她热情地付出,热心地帮助别人,而她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她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人的感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赖着他人的奉献,那么,在抱怨别人不知感恩的时候,我们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了吗?吕女士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了,生活中也曾有许多人曾经给过她无私的帮助,只是她忘记了这一点。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有这种论调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贫乏的。人们总是这样,对怨恨十分敏感,对恩义却感觉迟钝,所以下一次当你要怨恨别人的忘恩负义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这一点。
老姜是个小肚鸡肠的人,至少邻居们都这么说。他帮人做一点事,就得意得不得了,人前总要提几次,人家要是忘了说谢谢,他就得生气几天。可是如果是人家帮助了他,他就会患上一种健忘症,事情一办成,立刻就把办事的人忘了个一干二净。前两天,田先生就被他给气坏了。老姜的一个亲戚来找老姜,说想要去农村收购出口山菜,但是得找一个进出口公司接收。亲戚问老姜有没有这方面的门路。老姜一想,三楼门的田先生不就是在进出口公司上班吗?于是他让亲戚回家等着,自己买了两瓶酒就去找田先生,田先生见是街坊来求自己就尽心尽力地把这事办成了。事一办成,老姜立刻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看到田先生就趾高气扬地喊一声“小田!”对山菜合同的事竟提也不提,回头还对街坊吹嘘自己神通广大。田先生被气得几天吃不下饭,一提老姜就一肚子火。
其实生活中像老姜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有时会有人庇佑,而威风一时。不过由于此类人多半专横、自私,只知从别人身上得到好处,却不知回馈,而不受欢迎,短视近利的后果,往往令帮助他的人感到失望,不再给予支持。这类人多半自以为是,从不考虑自己的责任,老是认为别人在算计他,对他不怀好意,想要陷害他。
消极的心态会使这类人离开对他有利的人,而和同类型的人在一起,然后逐渐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只注意到自己需要什么,却忽略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抱怨别人的不知感恩,还不如先培养自己感恩的心。不要总计较别人欠你多少,在你以自己的成功为荣时,也应该先想想自己从别人那里接受的有多少。
6.平静对待成功后遭受的无端攻击
身处社会中,偶尔遭到某些人的恶意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让这种攻击干扰了我们的心态和生活。
美国曾有一位年轻人,出身寒微,依靠自己的努力,在30岁时当上了全美有名的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这时各种攻击纷纷落到了他的头上。有人对他的父亲说:“看到报纸对你儿子的批评了吗?真令人震惊。”他父亲说:“我看见了,真是尖酸刻薄。但是记住,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的。”
卡耐基很赞同这句话,他说:“不错,而且愈是具有重要性的‘狗’,人们踢起来愈感到心满意足。所以,当别人踢你、恶意地诋毁你时,那是因为他们想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重要性。当你遭到诋毁时,通常意味着你已经获得成功,并且深受人注意。”
恶意的批评通常是变相的恭维,因为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美国独立运动的奠基者、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曾被人骂为“伪善者”、“骗子”、“比杀人凶手稍微好一点的人”。对于这些污蔑,华盛顿毫不在意,事实证明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明代人屠隆在《婆罗馆清言》中说: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找到真理,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也不要后退。奋斗的过程中,要用坚强的意志来支撑自己,忍受一切可能遇到的屈辱,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艰难羞辱不但损害不了你人格的完整,还会使人们真正了解你人格的伟大。重要的是,在遭遇苦难侮辱时,把这一切都抛诸脑后,得一份清爽的心情。
屠隆的话告诫我们,当面临无耻之徒的恶意诋毁时,你态度应该是置之不理。
有些人对那些无中生有的污蔑表现得异常激愤,甚至反唇相讥,其实那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那些遭人诋毁的人反倒应觉得庆幸,因为正是你极具重要性,别人才会去关注、去议论、去污蔑你。所以不要理会这些无聊的人,事实自会让流言不攻自破。
有位朋友对小仲马说:“我在外面听到许多不利于你父亲大仲马的传言。”
小仲马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答:“这种事情不必去管它。我的父亲很伟大,就像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你想想看,如果有人对着江水小便,那根本无伤大雅,不是吗?”
听到别人的流言飞语,再三客观地分析、判断之后,只要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站得住脚,那么大可以坚持到底,不必妥协。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丽诺曾受到许多攻讦,但她都能够泰然处之。她说:“避免别人攻讦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得像一只有价值的精美的瓷器,有风度地静立在架子上。只要你觉得对的事,就去做——反正你做了有人批评,不做也会有人批评。”
林肯曾就那些刻薄的指责写过一段话,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这段话裱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林肯是这样说的:“对于所有的攻击的言论,假如回答的时间大大超过研究的时间,我们恐怕要关门大吉了。我竭尽所能,做我认为最好的,而且我一定会持续直到终了。假如结局证明我是对的,那些反对的言论便不用计较;假如结局证明我是错的,那么,纵有十个天使替我辩护,也是枉然啊!”
其实,做人就应如此,益则收,害则弃。对于正确的批评,我们应该欢迎,哪怕言辞激烈或只有1%的正确。但对于纯属恶意的人身攻击、诽谤、诋毁、中伤,我们如果不想被它所害,那就只有不去理会,像鲁迅所说的,最高的轻蔑,是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
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攻击,事实会说话,时间会说话。何况别人攻击你,说明你至少有被人攻击的价值,所以先不要去反击,这样你反而会不战而胜。
7.学会对待别人背后踢你一脚的恶行
生活中,我们有时难免会碰到一些心存恶意的人,他们会不由分说就抓你几把,踢你一脚。不要憎恨他们,因为有时候这种伤害会成为你成功的动力。
在东方一个美丽的国家里,国王唯一的女儿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但却一直没有找到意中人,国王为此十分着急。终于公主提出了自己的择婿条件:他必须是全国最勇敢的年轻人!于是国王就决定通过比赛来招亲。比赛招亲规定:以城外100米为起点,第一个跑过50米平地和游过50米护城河的便是冠军。冠军者,可任选“良田万亩”、“黄金万两”或“招为驸马”。
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勇士们如脱缰野马般往前跑,跑到护城河边,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几百条鳄鱼在河里张牙舞爪地游着!
1分钟、2分钟、3分钟,没有一个人往下跳,5分钟过去了,场上还是寂静无声。正当大家无比失望之际,就听“扑通”一声,一名男子在池中拼死前游。国王兴奋地大呼:“加油!加油!”所有在场的人也放开喉咙为勇士喝彩。
奇迹出现了:小伙子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居然游过了护城河。
小伙子的勇敢震慑了所有的人,国王激动得紧紧握住了小伙子的手。丞相则毕恭毕敬地对小伙子说:“年轻的勇士,你可以任意选择国王为你而设的三个奖项,请问,你想要良田万亩吗?”小伙子拼命地摇头。丞相又问:“那你是想要黄金万两吧?”小伙子头摇得更厉害了。丞相笑了:“年轻的勇士,你不但拥有神将般的勇气,而且还拥有上帝般的智慧,你一定是选择第三条,要做我国的驸马爷。那么,你不但可以有良田万亩、黄金万两,同时还可以得到世上最美丽的妻子。是吗?”
气喘吁吁的小伙子,费力地挺了挺身子,哑着声音说:“不!”全场的人都愣住了,小伙子接着转过身,向丞相大吼:“刚才是哪个王八蛋把我踢下水去的?”
这个故事的结尾似乎有点可笑:唯一的一个“勇敢者”,是因为被人踢了一脚才游过护城河的。这个让他愤怒至极的意外,却帮他成为了大英雄。故事中那个“勇敢”的小伙子如果真当了驸马,那他就应该感谢那个踢他下水的“王八蛋”才是,因为正是那一脚给了他机会和勇气。而中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能发家致富,应该感谢当时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孟子能成名,则要感谢三迁的严母;万科公司放弃多元化,集中搞房地产获得成功,应该多感谢“逼宫”的君安。因为如果没有人踢你那一脚,你也就没有勇气跳进满是鳄鱼的护城河,更不可能摘到胜利的果实。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件事本来可以做好的,怎么会失败了呢?”这样抱怨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一定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这件事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我还可以……正是因为你给自己留了后路,做起事来才不会全力以赴,如果当时有人狠狠地“踢”你一脚的话,你就会不顾一切奋勇向前了。
有一家人住在一所破旧的房子里。一天晚上,一个和他们有仇的人用火点着了他们的房子,一家人毫无损伤,但房子却烧了个一干二净,而冬天马上就要到了。看着家人难过的样子,父亲很快振作了起来。“大家一起动手吧!我们要尽快住进新房子里。”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房子很快盖好了。圣诞夜大家坐在又大又暖的新房子里吃晚餐,这时父亲说:“让我们一起为点火烧我们旧房子的人祈祷吧!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还住在透风的旧房子里呢!”
当这家人还有旧房子住的时候,他们可能也考虑过建新房子的问题,只不过惰性使他们搁置下了这个问题。房子被烧之后,拆不拆旧房子的顾虑和建不建新房子的犹豫一下子就没有了。一无所有时,也就没有了选择的犹豫,没有了再固守现状的可能,你唯一需要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勇往直前,做到最好。
希望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有一个“王八蛋”来狠狠踢你一脚,帮你大胆地迈开步子,走向你渴望已久的成功。
8.知道怎样对待别人的“卸磨杀驴”之举
不要以为你帮人打出了天下,你就是功臣,理所应当地与人共富贵。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每个老板都可以跟你共患难,但很少有能跟你共富贵的。
高先生今年40岁,刚离开他待了15年的公司。
15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高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高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两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而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高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3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高先生以为他混得差不多了,开始把担子放了下来,有空时常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了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元老”。高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高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在这个故事中,高先生就成了被“杀”的功臣。高先生的遭遇很让人同情,但他也有自己需要检讨的地方。比如他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大功于公司,就该得到最好的待遇,他相信自己对老板忠诚,老板就该对他有情有义。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按牌理出牌,否则哪来那么多“杀功臣”的事。
为什么与人共富贵那么难呢?为什么功臣有常常被“杀”的下场呢?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的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私心考虑,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说句老实话,有时候有些功臣还真是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使大局清明稳定,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不过,再怎么说,“杀功臣”之事总是令人伤感的,而一个人若有能力,也不必避讳当功臣,倒是“天下”打下来之时,自己的态度要有所调整:
①急流勇退,另谋出路。功臣不可能会被“杀”,但被“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与其待得越久,危险性越高,不如在老板还珍惜你时,以最光荣、风光的方式离开,为自己寻找另一片天空。也许你走不掉,至少这个退的动作也是表态,老板会欣赏你这个动作的。
②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锋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③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④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当你的功劳大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当老板不得不肯定你的功绩的时候,你就该小心了,千万别犯高先生那样的错误。要记住,不是每个人都能跟你共富贵的。
9.知道怎样对待言不由衷的恭维
人人都喜欢别人赞美自己,于是有的人就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布下了一个甜美的陷阱:他们奖励你的错误,赞美你的缺点,对你的一切行为都不加以选择地赞美,很多人都因为沉浸在甜言蜜语里而迷失了自己。
在古朴宁静的乡村里,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榕树。在这棵榕树下摆有几张石椅,这里是村民夏日纳凉的最好去处。
一天中午,熏风习习,有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树下乘凉。在阵阵微风吹拂下,老人家忍不住昏昏欲睡。
忽然,有水滴从天而降,淋得老人家全身都湿了。
他抬头一看,原来不是雨滴,而是树上有个小男孩正在他的头上撒尿,还恶狠狠地扮了一个鬼脸。
“臭小子,你居然在我头上撒尿!下来,看我不揍你一顿才怪!”
老人家指着小男孩大骂,还气得浑身发抖。
谁知小男孩一点也不害怕,还顽皮地吐舌道:“嘻嘻,我才不怕你呢!有本事,你爬上来啊!”
老人气得说不出话来。隔了一会儿,只见他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拿了一张10元纸币,并放在石椅上,还皮笑肉不笑地说:“好小子,你有种!算我服了你,小小年纪就天不怕地不怕,将来一定有出息!天气这么热,这10元钱我请你吃雪糕吧!”
老人说完后,便拄着拐杖,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老人一走远,小男孩便利落地从树上跳下来,开心地拿起老人留下的10元钱,心想:“在人家头上撒尿,还能得到钱,这个游戏不错!”
尝到甜头的男孩,第二天故技重施。这回,树下是一个中年人,他照例对准他的头上撒尿。
看着树下气得七窍生烟的中年人,这个顽皮的小男孩又挑衅地说:“有本事你上来啊!”
没想到这个中年人二话不说,立即爬到树上,将小男孩揪了下来,狠狠地痛打了一顿。
小男孩在尝到甜头后,故技重施,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落入老人的圈套中,而且每前进一步都是失败的步伐。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然而,在众多歌功颂德的赞美词里,我们是否能认清哪些是发自真心?哪些只是些客套话?
过度的赞美是另一种虚伪的表现,所以不要只挑好听的话听,也不要老是沉浸在甜言蜜语里,因为这些都会使我们迷失方向。
针对值得赞美的地方毫不吝啬地赞美,是增进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但如果过度赞美就是虚伪的表现了。小男孩就是因为对赞美的真伪没有判断清楚才落入了老人的陷阱,是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犯这个错误呢?那可不一定啊!
《莫斯科时报》曾刊登一则报道,透露了一则趣事。
报道里提到,有一年,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决定,这年夏天要在邻近芬兰的度假胜地卡雷利亚的北部度假,而且在这段休息时间内,他每天都会去钓鱼。
接到消息的当地官员,为确保总统能够钓到鱼,便暗中在乌克苏泽罗湖里放入1万条鱼。
这个消息是卡雷利亚渔业委员会的一名官员透露的,他说:“这是市政府为确保总统能愉快地度假,要求我们做的。”
这名官员还得意地说:“其实,叶利钦总统一点也不善于钓鱼。不过,第一天他居然钓了20多条鱼,第二天他更是钓了30多条,这样的钓鱼技术令当地的渔民惊讶不已,也得到了众人一致的赞美。”
当然,关于这个安排,叶利钦本人事先毫不知情,因此为自己的杰出表现感到沾沾自喜。
这就像老布什总统卸任后,有一天突然有感而发地说:“自从卸职后,我才发现,比我会打高尔夫球的人居然这么多。”
莎士比亚曾说:“对你恭维不离口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患难朋友!”
当人们有求于我们,或是对我们别有企图时,他对待我们的方式,只有“迎合”两个字。于是,我们在迎合的遮掩下,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也无法让自己有任何成长。
所以,我们必须试着保持客观的判断力,听出人们赞美的虚实,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甜言蜜语所蒙蔽。
言不由衷的夸大赞美,是许多喜欢奉承的人惯用的方式。过度赞美别人会损害我们的人格,不加选择地接受赞美会给我们带来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给人合适的赞美和懂得聆听真心的赞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10.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周旋
现实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和这四种人交往,应根据其秉性灵活应对。
第一种是内方外方的人,典型代表是:宋朝包拯,明朝海瑞。
内方外方的人喜欢直来直去,行事坦率,不会拐弯抹角,迎合他人。但他们很讲原则,刚正不阿;办事认真,敢做敢当。
同内方外方的人打交道,首先要以诚相待。他们也乐于和直爽的人交往,不喜欢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其次,与他们相处也要讲究委婉。内方外方的人喜欢直来直去,往往不加变通,常常会使人难以接受。但一想到他们绝无恶意,就大可放心。与他们交往也要灵活应对,免得硬碰硬、方对方,伤了和气。
第二种是内方外圆的人,典型代表是:汉初张良、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
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时,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时,有些人会采用变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手法。他们将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超的态度。这些人,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中,往往游刃有余。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首先要谦恭有礼、不卑不亢。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尽量在这些人面前少出现,如此,才能得到这类人物的认同。其次要进退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第三种是内圆外圆的人,典型代表是:三国曹操、宋朝秦桧、清朝和珅。
生活中,有些人长于研究“人事”,偏重于个人私利。内圆外圆的人与内方外圆的人的不同点是,他们一般不会同情弱者,救济穷人,甚至为了私利,还会算计人,歪曲人。这种人的代表,当属一些市井无赖、街头小人。由于他们缺少顶天立地的气概,而一旦得志,就会为害巨大,不得不防。
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首先要心存戒备。由于他们内心深处并无什么必须遵守的做人规则,所以,可能干出表面光明磊落、实则损人利己的勾当。对他们的不当做法,首先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其次要保持距离,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在这种做法引导下,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交际轨道上行驶。
第四种是内圆外方的人,典型代表是:罩着金色光环的贪官、奸臣、伪君子。
内圆外方的人内心黑暗,表面大度。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因为搞言行两张皮,玩弄两面术,所以极具诱惑性。
对于内圆外方的人,不能被他们的表面所迷惑,要注意弄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做到心中有数。由于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所以和他们打交道,既不能不听他们说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说的。如何交往,运用什么策略,采用什么方式,说出什么内容,要根据当时情况研究变通,切不可被他们的“精彩论述”迷住了双眼,进入了死胡同。与这类人交往,首要的任务是根据各个方面的信息,分析出他的真实内心,然后再对症下药,巧妙引导。如此的话,就能够迫使他们回到正确的交往轨道上来。
面对不同的人的脾气秉性、作风习惯,必须以不同的做事方法去应对。成事,首先需要的是看清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