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又称掌书,是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尚”是执掌的意思。
秦及汉初,尚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尚书因掌政务文书而得名,是少府的属官,地位相当之低,类似于现在的秘书。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汉成帝也设尚书,群臣奏章都得经过尚书,尚书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
东汉时期,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并且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而不以实权交给三公等传统意义上的权臣。自此以后,尚书的权力日益高涨。
三国时,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沿隋制,也是三省(尚书、门下、中书)并置,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下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
唐代后期,尚书省已有名无实。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辽、金有尚书省,与宋制略同。
元代仅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朱元璋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清末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也称尚书,至宣统三年,才改尚书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