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仪
这本书有机会以简体中文版本呈现给中国大陆读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在美国,父母分别生于广西和四川。当初我决定要学心理学时,父母的反应是:这种东西学出来要做什么?能找到工作吗?没想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心理学似乎越来越能被大众所接受,进而日渐被看重。心理学在华人中的研究与应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属于亚洲人的特质,都是特别吸引我的议题。
此时,中国正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这类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建设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锻炼出有韧性的因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危机、恐慌、生死之际,人性的多面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将会越发突显出来。
回忆这本书中的26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扣的,爱、关怀与情绪的传达有时也是迅速无形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彼此所激发出的力量可以摧毁人性,亦可以建设人性。
与书中每一位病人相遇的情境,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这些医疗现场,常会听到的两句话是“早知道……”和“我以为……”。在诊间里,这两句话往往会成为人们活在过去,无法向前的一种阻碍。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呢?有些事,我们其实应该早就知道的,例如时间不等人,机会错过不再有。因为乐观,或对未来有盼望,是人生存的本能。试想,一个整天都在考虑“万一”的人,恐怕很难把日子过下去。因此,人们总是在碰到重大事件,特别是不在预期内的生死相关事件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最在乎的、最怕失去的、最渴望拥有的人、事、物是什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人也是孤独的。
但是,我们要经历一些人类共同会经历的事件,比如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生必经的事件,会在人的生命中提炼出必要的元素,比如目标、价值或意义。虽然每一个人的目标可能不一样,价值观会有差异,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体会,但我们共同拥有的是活在这世上共享的这些历程。
我们面对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特挑战、空前危机,甚至从未被发现过的病毒,在这一切背后,是否可能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检视自己,认识他人的机会?在走过人生必经之路的时候,盼望这本书能使读者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共同经历,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