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鲁迅杂文精选
82545100000003

第3章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

一、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1936年,创作了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二、作家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实际上,鲁迅看见革命是比一般的知识阶级早一二年,不过他也常以“不胜辽远”似的眼光对无产阶级的——鲁迅自己,在艺术上是一个冷酷的感伤主义者,在文化批评上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因此,在艺术品上鲁迅抓着了攻击国民性与人间的普遍的“黑暗方面”,在文艺批评方面,鲁迅不遗余力地攻击传统的思想——在“五四”“五卅”期间,知识阶级中,以个人论,做工作的最好的是鲁迅。

——冯雪峰:《革命与知识阶级》,《冯雪峰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三、作品评价

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的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杂感选集》,清光书局1933年版

杂感是他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艺术武器:犀利活泼,不拘格套。……这些杂感根据艺术样式本身的特点,直接地表现了烈火一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广泛地接触了为小说创作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四、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是对社会生活及时地反映与评判。如鲁迅先生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关于时代世相的“百科全书”。杂文一般都短小精悍,长于运用尖锐、隽永而又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反语等手法来针砭时弊。杂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往往包含着幽默和讽刺。

五、关于“语丝社”

鲁迅曾支持和组织过如“语丝”、“未名”等文学社团。以下是“语丝社”的简介:

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语丝社以鲁迅为代表,在反对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的斗争中,在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所谓“正人君子”帮闲面目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都起过积极作用。

【要点提示】

一、鲁迅杂文中的“社会相”

鲁迅说,洋服青年拜佛,道学先生发怒,这都是平常的社会现象,人们习以为常,但杂感讽刺家却敏感到这是一种“社会相”类型,给它特别一提,就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他说:“‘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别人看起来有些不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讽刺家“照下来的一张相”,就是“社会相”。这种“社会相”,在鲁迅著作中常被称为“世相”、“世事的形相”、“人间相”。他声明自己写杂感的目的就是“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他一拨”,“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挠腮,忍不住露出本相”。后来他又说,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丑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

由此可以看到,鲁迅所指的“社会相”,不是社会表层上的习俗风貌,而是社会世态的神髓,某种人群的灵魂。他的杂文,正是吸取了其他艺术品种塑造“社会相”形象的手法,用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来塑造“社会相”的图画。

鲁迅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有着显著的浮雕感。这种形象的塑造至少有三种构成元素:

首先是外相,即外壳形态的某些特征。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的“第三种人”、“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的“隐士”。

其次是内相,即内在神情的某些特征。如鲁迅笔下的“捣鬼家”——诬人罪名时,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说不出其所谓坏的实例。

第三种是作家的“相识”,即鲁迅对形象的“识见”,包括对“社会相”的感受、评点、解剖和批判等。如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鲁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遇到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的“丧家的乏走狗”的形象。

鲁迅杂文的力量,正是寓于这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创造之中。通过这种美学手段,鲁迅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便显得十分含蓄、沉着和有力。

二、下边列举的鲁迅的作品里,有哪几篇是小说?请在不是小说的篇名前的括弧里打“×”。

(1984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

(×)《记念刘和珍君》

( )《药》

(×)《拿来主义》

( )《祝福》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为了忘却的记念》

( )《阿Q正传》

( )《狂人日记》

(×)《〈呐喊〉自序》

【学习思考】

一、试结合你读过的鲁迅的小说,谈谈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和他在杂文中使用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二、读完本书后,试着总结一下鲁迅大致写了哪些社会相,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哪几种?并请节录出鲁迅对之精彩的描画和精辟的点评。

三、想一下,鲁迅描画人物的方法对你平时作文中记写人物有哪些启发?

(李建立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