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尖的舞蹈
8265900000011

第11章 孙睿

第一节 草样年华

1980年的最后一个月,孙睿在偌大的北京城降生了。在孙睿的成长世界里,1980年的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孙睿出生了。当然,这两件事情在孙睿看来,无疑也是存在一定的关联的。

北京孩子孙睿在求学的路上应该说还是极为刻苦认真的。如果必须为他日后的写作成名做出铺垫的话,那就要说到孙睿的中学时代。中学时代的孙睿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后来所谓的文学天才。在对学业兢兢业业之外,孙睿的课余时间主要兴趣是读书。王朔及一大批国外的优秀小说家的作品被孙睿视为珍宝,出于是北京本土人,孙睿受王朔的影响极大,在王朔经典式“京味儿”的熏陶下,孙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方式。1997年孙睿以极为骄人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机械电子。在这所有着四大染缸美誉之称的高等学府,孙睿感觉到了空虚和失落,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动力。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让孙睿身心疲惫,孙睿基本是靠读书维持到毕业。当然,“读而优则写”,对于一个对文字有着熟悉套路而且具有十分强烈的表达欲的读者来说,读写也必然是一体化的。

2001年大学即将毕业的孙睿彻底进入社会,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这一年也被孙睿自己定义为两件事,一是中国足球冲进了世界杯但完败而归,二是孙睿从名校毕业但毫无着落。名义上孙睿似乎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实际上孙睿的浑噩生活有增无减。没有工作让孙睿感觉到窒息。按照孙睿的说法,在社会上无目的漂流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危险分子。

毋庸置疑的是孙睿很快在社会上找到了工作,但是孙睿对此仍表现出相当的反叛。2004年1月,远方出版社出版了孙睿的《草样年华》,孙睿也立刻声名鹊起。而事实上,这部被称为“校园文学第一奇书”的小说在孙睿大学时代就基本完成了。从1997年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电子系开始,孙睿基本保持边读边写,这部当时还不叫《草样年华》的小说就完成在大学前夕。孙睿自嘲是大学毕业前幡然醒悟,以并不成熟的笔法记录下大学里的故事。然而这部小说在尚未出版前,因为文章极为贴近真实的大学生活,就已经在各大网站引起读者的争相传阅。第一的点击率甚至一度蝉联了8个周。2004年,孙睿无心插柳柳成荫,被贴上作家的标签,跻身80后五大偶像之列。

之后的孙睿便一发而不可收,这个被誉为“80后王朔系最优秀的学生”的“京派小生”很快出版了《活不明白》、《草样年华2》、《草样年华3》、《我是你儿子》、《朝三暮四》等作品,孙睿也成为名副其实的80后偶像作家之一。

《时代》周刊曾经用“另类”来称呼以春树、韩寒等为代表的80年代生人,媒体则更倾向于将他们命名为“80后”。“另类”的他们正在打破着既有的程式和规则寻求着自我的个性解放,但是他们谨慎地选择着自己的方式;他们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更勇敢地表达自我,却失去了上一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出生于1980年的孙睿也显然被列为“80后”作家,但在孙睿本人对此不屑一顾。生于1977年的作家林长治也认为,孙睿虽然叛逆,但没有违背一些原则。

孙睿在《活不明白》中自言“不明白”,但却已决定放弃不错的工作去考研,目标是北京电影学院,打算以后当导演或编剧。他解释说:“这是不明白过后的明白,终于下定决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人越大顾虑也越多,慢慢地就没有冲劲了,所以要赶紧考虑明白。”

与孙睿在小说中又贫又油的“京味”相比,在上海,以苏德、周嘉宁等众多年轻女性为代表的“80后”作家也形成了新“海派”风格。在整个青春写作中要么是很雌化的写作,要么就是插科打诨,却少有很“正”的作品问世,这似乎也导致不少读者对这一代作家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孙睿认为,写作已进入个人化的时代,因为自己私底下就很贫很油,其作品免不了就会有这种倾向。据说,因为上学时工科学校女生太少,“观察”女生比较困难,孙睿只好在逛街的时候多留意,“会开个玩笑看看她们的反应。”

有评论家认为,刚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孙睿,以其鲜活生动的文笔,幽默诙谐的文风,深得京味文学的精髓,常常使人在怅然若失之余又忍俊不禁。当然,孙睿的作品同样遭到不少批评家的质疑,他们认为孙睿的作品始终是如流水账一般。之所以说它是一本流水账是因为孙睿仅仅是在记录,把活生生的校园生活毫无取舍地复制在了纸张上。虽然足够栩栩如生,但缺乏深度。

2006年,对于孙睿来讲,其实是更具有转折意味的一年。孙睿通过文学的跳板,一跃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并且师从著名导演田壮壮。2008年4月,孙睿创意的《倒霉催的猫》出版,奉行所谓的“倒霉催我,快乐给你”。孙睿也以此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勇往直前地折腾在人生单行线上。同年孙睿网罗了国内一线搞笑写手,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图文幽默小说类型的MOOK《逗》在7月份正式出版,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孙睿的理想目标,但读者从中也不无发现孙睿的努力。如果愿意把它看成一本书来读的话,字里行间确实也充满了孙睿式的幽默。

至2009年为止,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孙睿也基本告别了他的“草样年华”或者“跑调的青春”,在可预期的未来,成就自己的漫漫路途。

第二节 “京派”新势力

2004年,“京派”小生孙睿以一本《草样年华》的长篇小说风行全国,成为著名的80后“京派”代表作家。

与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80后青春作家相比,孙睿的文学准备就显得更为充分。作为一个北京孩子,他完全继承了京味作家幽默洒脱的文风,他的小说有着王朔式的幽默,却没有王朔的油滑;有着王小波式的睿智,却没有王小波的炫耀;有着石康式的浑不吝,却不像石康那样一味地颓靡。

孙睿坦言,第一本书《草样年华》,也即是后来的《草样年华·北X大的故事》一书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大学期间无聊,出于好玩写就后就贴到了网上,没想到突然就火起来了。实质上,从被媒体命名为“青春小说之年”的2003年开始,孙睿的《北X大的故事》就已经在网上连续8周稳居第一的点击量,更有甚者,在2003年10月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图书贸易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孙睿的“好玩”之作《草样年华》惊艳四座,基本是横扫了本次书展的青春小说类图书,将近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公司争相购买此书的版权。

据《草样年华》的版权代理商美国绩华士图书代理公司亚太地区总经理爱蒙·张表示,《草样年华》是一部充满了青春、自由和叛逆气息的校园小说,这部小说将会改变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大学生智慧学习的看法,让他们也看到中国的年轻大学生身上也有幽默的、自由的人文主义气息。

《草样年华》一举超越了在此次书展上也获得不俗成绩的春树的《北京娃娃》。爱蒙·张说,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草样年华》具有国际性,与西方青春小说相比而言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幽默。

然而,这部在国外分外火爆的小说在国内的出版却可谓是历经坎坷。从2001年起就开始通过网络在北京高校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草样年华》在获得如此巨大的反响后,读者也纷纷猜测该书的副标题,很多人从这部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共鸣。关于大学教育制度的争论和小说中邱飞和周舟爱情命运的讨论不绝于耳。有网友将这部当时还不叫《草样年华》的小说称为“校园文学第一奇书”。尽管如此,《草样年华》一直被拖到2004年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才正式出版,首印15万册。

《草样年华》是一部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以独特视角记录校园这一特定场所在今天的面貌,人与社会的主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于此,引发出一幕幕妙趣横生,却发人深省的故事。细腻的描写,调侃的语言,无奈下的诙谐与轻松,看似玩世不恭的深沉,使人们在捧腹大笑过后心头掠过一丝忧伤,感悟到世纪之交的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故事以邱飞和周舟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邱飞、杨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学校里,他们是所谓不务正业的“坏”学生,无心学习,整天琢磨着逃避考试、偷窥女生宿舍、谈恋爱、玩乐队、喝酒、打架等,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大学生活众生相。但实际上他们又都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青春少年,他们渴望找到灵魂的出口,热爱文学和音乐,内心充满了善良和对未来的期待,只是与大学校园死板、程序化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已,这才导致了他们的愤世嫉俗,以微弱的“坏”来与周围的环境相抗争。直到最后,他们才猛然惊醒,为自己青春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而倍感荒凉,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时,才知道爱情和生活的可贵。

追溯青春文学的历史,近几年似乎海派压过了京派,上海人韩寒和在上海读大学的郭敬明成为中学生们的新偶像。此次北京人孙睿重新抄起京味语言作为武器,在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幽默片段中,表达的却是一个大学生的压抑、愤怒与迷茫。书中对当代大学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批判也因为这样刻薄的语言而尤其显得有力。这本书虽然是以主人公邱飞和周舟令人伤感的爱情作为主线,但却是以其对大学生活贴切、幽默的描写和讽刺赢得了读者的共鸣,书中处处可见的精彩片段也的确能体现京味文学的特点。但是,作为孙睿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还显得有些稚嫩,最大的弱点就是故事性不强,看上去更像是为自己的青春作传。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常生活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横行时期,一帮“新写实”作家基本靠一堆丰盛的作品奠定了日常叙事的基调,他们为力图将叙事情感压制到“零度状态”“流水账”式的“只做拼版工作,而不是剪辑,不动剪刀,不添油加醋”(池莉语)。之后70后作家们毫不客气地接过了不着边际的日常叙事,他们以放言无忌的疯狂和絮絮不休的诉说拆解了小说的规则,爱不释手地玩味着极为有限的日常经验。这一时期,日常叙事进一步流于表面,空洞和乏味俯拾皆是。

批评家认为,当80后的偶像作家孙睿“接过雷锋的枪”的时候,日常生活已经千疮百孔了,而面对这件破衣裳,孙睿还是毫不犹豫地披在了自己身上,他把“日常生活”锁在了“大学生活”的盒子里,目标直指当今图书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他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贴身叙述关怀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广大同学的共鸣,畅销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越是畅销得过分的东西就越不一定是好东西,用一句老前辈的话说:毒品畅销,但那是好东西么?

批评家所指出的孙睿的作品没有深度,还包括他所进行的只是全景式的原貌重现,在他长篇累赘的几十万字作品中,却没有给出一个让大学生走出困惑的良药,除了引起了大多数同龄读者的感伤之外,孙睿并没有给他们以丝毫的启迪。有读者也认为,孙睿只不过借此宣泄了一下淤积体内多年的情绪,借助文本建构来获得片刻的解脱,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冲撞之后,孙睿除了版税还是一无所有,读者除了烦恼则更是一无所获。

如果回到创作的问题上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创作者来说,进行创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它简直就是令人坍塌的痛楚。但是在孙睿这里,读者看到的是独创的贫困。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小说每个人都能写,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活可能要比孙睿那时候的还要丰富还要泛滥。这其实说明了孙睿只是像一个摄影师一样,把自己烂熟的生活拍下来,虽然有时角度选得不错,采光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他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而不是创造风景的画家,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后者,因为他们的创造不是在根本问题的外围反复游走,而是深入血肉淋漓的精神内核。

一如众多的文学评论家一再认为的关于过早的名利诱惑会是一把双刃剑,会给本来前途不可限量的少年写作天才们蒙上一层阴影一样,《草样年华》作为孙睿的长篇处女作,实质上并不能予以过多的关注和期待,更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去批判和分析。孙睿自己后来也承认说,回首《草样年华·北X大的故事》,感觉文字粗糙、情节幼稚。毋庸置疑的是,孙睿的语言功底在本书中一展无疑,凸显了这个年轻作者无与伦比的幽默和睿智及对文字的操控力。孙睿的出现,也可以说在一定层面上打开了“京派”小说的新局面。

这一年8月孙睿沿袭了《草样年华1》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推出了《活不明白》。本书以四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人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大学毕业生初涉社会的艰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愤怒、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却无法把握。主人公倪蒙在频繁更换工作中对未来和生活越发不明白,同时,面对初恋女友和正在交往的女孩,他对爱情也愈发不明白。倪蒙在迷茫中跌跌撞撞,不知所措。这部小说对大学生毕业后漂流的生活和迷茫的状态进行了翔实生动的描述,直刺“迷茫一代”的叛逆而柔软、坚硬而脆弱的内心。调侃之余,对何谓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提出质问。这部小说也被作者视为自己最精彩的作品。

在2005年出版的《草样年华·后大学时代》中,幽默天才孙睿再度出手,以告别青春、毕业后的必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一一呈现校园之外的无奈青春。孙睿在《草样年华2》里写道:青春像一条抓在手里的泥鳅,欢蹦乱跳,不经意间便会从指缝悄悄溜走,当发现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尾巴,越想抓住它,越用力去抓,它跑得越快。孙睿也怀旧般的再现了最值得回味的校园生活剪影:课桌上的画像、臭球鞋、女生宿舍的暖壶、在双杠上飘荡的书包等等。《草样年华2》是《草样年华1》的延续和发展,最受读者关注的邱飞和周舟的恋情,在《草样年华2》中有了大结局。《草样年华2》无疑是《草样年华1》的升级版,成长中的孙睿以更加精炼的黑色冷幽默,让你在捧腹大笑之余,心头还不免有一丝忧伤。真实地描述了北京20多岁年轻人的当下生活,是一部讲述成长、记述成长的青春祭。记录属于每一个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年轻人的迷惘时代。

但由于其悲剧结局,使得本书在读者中引起争议。但是如孙睿所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面目。

2007年8月,已经投身在电影学院田壮壮门下读研的孙睿推出了新书《我是你儿子》,这是他继《草样年华》、《活不明白》、《朝三暮四》、《草样年华2》之后的第五本书。《我是你儿子》的人物生活背景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人公以杨树林和杨帆这对“冤家父子”代替了之前那个玩世不恭又执著的“我”,关注的视野也从校园生活转向家庭关系。小说主要讲述了车工杨树林和儿子杨帆之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故事,一直写到儿子27岁:杨帆三个月大的时候,薛彩云和杨树林离了婚,他被判给后者。婚后九个半月杨帆就出生了,且五官中丝毫看不出和父亲有相似之处,于是杨家父子的关系成为邻居们饭后找乐子的良好素材。杨树林对年幼的儿子百般呵护,杨帆茁壮成长到中学。杨树林和儿子的老师沟通多了,就惦记着把老师变成儿子的妈,正值叛逆期的杨帆与父亲的矛盾升级。两人干涉与反击的较量一直持续到大学,不甘寂寞的杨树林企图“拉拢”儿子,却终不得逞。小说结尾时儿子突然醒悟,为父亲捐了一个肾。孙睿在这本书里表达了他对父子关系的理解:“虽然我以前跟你有很多矛盾,很多冲突,但我是你儿子。”这部作品一改往日孙睿对叙事能力的把握性不强的说法,小说内容丰厚,语言诙谐,极尽调侃之能事,又不乏深情的特写,字里行间透出不羁与睿智,更有年青一代少有的练达与冷静。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仅是“儿子们”成长的真实写照,更是“爸爸们”为父之道的借鉴手册。王朔风格的书名、京味的语言风格、丰满的叙事、丰富的细节和有关两代人情感交缠及80后成长的故事内容,使这本书一出笼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此书被普遍认为是善于书写校园生活和青春语法的80后偶像作家孙睿已经成功地迈向更广大的文学天地的转型之作。

这部小说也在2009年被改编成电视剧本并已经投拍。

2009年孙睿推出《草样年华3跑调的青春》。孙睿认为:这是我《草样年华》系列中最好的一本关于青春与光阴的故事。《跑调的青春》不妨看做一部“80后”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邱飞、杨阳、马杰、张超凡、赵迪、齐思新这群大学生怀着各自梦想走向社会,经过现实的磨砺,有的疲于奔命,有的安于现状。杨阳在他们中,有点儿“精神领袖”的意思,带着兄弟们干事业,当他看破红尘、心思淡定后,又死于意外,“跑调的青春”正是他对青春的总结。在邱飞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王朔笔下“方言”的影子,细腻、敏感、情绪化,像个长不大的男孩,同时又自命不凡,有着北京大爷一股什么都不在乎的劲儿。马杰、霸王龙,可以对应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猥琐的“冯裤子”、油滑的王匡林。张超凡、赵迪生活中规中矩,齐思新则打算从深圳杀回北京。他们喜欢过的姑娘,亦不再年少如花,泯然众矣。在继承王朔的“痞气”同时,孙睿亦发扬了王朔的纯情,《跑调的青春》中,邱飞与周舟、杨阳与丁小乐两对青年恋人的离合,牵动着读者的心。孙睿小说中所呈现的爱情,不是通常“80后”作者所热衷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配”这种俗套模式,而是男女主人公间真实的情感流露,既有鸡零狗碎的争执,也有对严酷现实的无奈、甚至妥协。越是不堪的生存环境,爱情便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小说中,为维持生计,邱飞瞒着周舟去山西黑煤窑写电视剧,离别前,给周舟交了一个月的酸奶钱,事情虽小,却感人至深。此外,孙睿以生动的笔端在《跑调的青春》中,展现了形式主义的高校评估、散发铜臭的寺庙、演艺圈潜规则等黑幕,反映年轻人的迷茫,在调侃的背后,表达着孙睿对现实的讥讽。从《跑调的青春》中,读者可以感受到“80后”作品中鲜见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也许是王朔那一代人给予“80后”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