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各自爱
8274400000055

第55章 青团又叫清明果

看看古人随笔,谈及仲春时分,清明前后的民俗,其实各地差异不大,无非是游玩赏景,出城探春,观花插柳,贡茶试茶,上坟扫墓,做一些应景的雅事,还有,吃青团。《清嘉录》里记载“青团,青汁搜粉为之”,其实,除了艾草和麦汁以外,青蒿,草头都可以榨成青汁拌面粉,包了豆沙枣泥做青团,青团是寒食节食物,因为那天不能生火,故作冷食。人们带它上坟,亲友间也会以此相赠。

喜吃青团,倒不拘于百年名店。一到春天,“来伊份”就会贴出青团广告,简直是“花信”一样。前年的日记里写“来伊份青团论斤称,大概划到两块钱一个。草香非常浓郁,材质够四块钱一盒,六个,馅料又多,从豆沙到凤梨到香芋。缺点是稍久就水分蒸发,生硬了。但是我特别喜欢吃隔夜的超市青团,硬朗些,伴一杯滚热的清茶,像周作人枯淡的‘瘦词’配邓云乡丰满的长文,正好互补。”

今年,吃腻了红豆甜馅的青团,跑去某宝买馅料更为多样化的清明果(青团的另一种称谓)。哇塞,神奇的某宝,让我大开眼界:从形状来说,有饺子型的,三角形的,团花形的,半圆形的;从外皮来说,有用面粉的,有现磨米浆的;从内容来说,有酸角豆干腊肉的,荠菜干子的,萝卜丝的;从工艺来说,有一团囫囵勉强成型的,也有刻花模子压制,细节锦簇,悦食且悦目的……我突然想起三毛在外国包饺子,最后能包出小老鼠形的,再加上两颗红豆做眼睛,哈哈。

网友木子说:“这个在我们江西老家,几乎家家都还会做,只是在喊法和时间上跟其他地方略有些差异。我们老家的清明果是在2月中旬左右做。我们不叫清明果,我们喊娘娘果或艾草果。里面不添加任何馅,颇为清香。听老人说是迎王母娘娘的。

有用艾草做的,还有一种植物叫不来名字。艾草的比较清香。另一种特别有劲道。”尾藏说和太平天国有关,所以有吃青团习俗的地区是江西、浙江和福建,也就是太平军的势力范畴。

我跑去查了,除了寒食节纪念贤士介子推以外,清明果确实和太平天国有关,故事情节并不奇崛,和大多数关于帝王的美食传说套数类似,无非是帝王/太子/遗孤在逃难途中,被村民/农妇/小贩救起,一时找不到解饥之物,然后天降神迹,某种野草/路新鲜。又很嫩。简直得捧在手里吃。红豆沙馅的甜润,滋味较丰腴,抹茶的清香,能吃出细碎的豆皮。超市里的艾草青团便宜,菜/粗食华丽丽登场,救人于危难。在清明果的故事里,请填充上“李秀成”、“清军围城”、“艾草揉汁,和上糯米粉,最后填馅成清明果”。除了艾草之外,木子说的另外一种植物应该是春之七草里的鼠鞠草。

最近正在看《字解日本》,里面写到每年春天的花祭,也就是浴佛日,一般是喝药草茶,吃绿色和果子。就是将艾草嫩芽煮熟磨碎,放在糯米粉里搓成汤圆,煮熟后沾红豆泥或黄豆粉吃,类于中国的清明果。可见:节气是四季的断句,给日子打上逗号和句号,而民俗,不过是各地回应物候的柔声。

艾草在《诗经》时代就已经被黎民食用,所谓“彼采艾兮”,是吃它的嫩叶。但现在食物已经高度精化,极大丰富,根本不会去吃它。怀古之幽情,只能在艾草做的清明果(青团)里去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