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8286000000010

第10章 评论写作实践练习:《雪地里的期盼》评论

一、2005 年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评论写作”试题。自拟题目,就小说《雪地里的期盼》写一篇字数1500字左右的评论。

过年了,这天正是除夕。老人心里清楚着呢。为了记住这个日子。他几乎天天扳着手指头数。况且远处隐隐约约的鞭炮声也早就传了过来。这怎么会错呢?他想,再跨过这个日子自己就八十岁了。老婆子活到七十二岁就走了。自己一个人又强撑着活了这么多年。想想也值了。

雪是从头天夜里开始下的,纷纷扬扬像撕扯着破棉絮。看样子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人叹息一声,心想,这雪也太大了,孩子过来给自己拜年可就遭罪了。滑滑溜溜的,那个讨人喜欢的小孙子准得摔跤。老人心里就隐隐有些痛。

他是过小年的那天搬到这里的。搬到了这个离村子几里地的半山坡上。山坡上有两间低矮的土坯小屋,是废弃的护林房。老人觉得有这么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满足了。

可有时老人心里也会突然暗淡起来。心里就想,也许自己不该搬到这儿的。自己岁数这么大了,在这里缺吃少喝的,万一有个病灾的就更麻烦了。再说了,儿孙们来一趟太远了。可转念一想,不到这里来又能到哪里去呢?三个儿子家都轮流住过了,虽然有些老眼昏花了,但老人看得清清楚楚,没一个儿子媳妇拿正眼看他的。都拿他当臭虫了。叫他们烦心厌恶。吃的喝的就更不必说了,凉的馊的也不嫌,可也总是缺上顿少下顿的。等再次轮到小儿子家时,三媳妇倒是个痛快人,三把两把就把他推了出来,跟在他身后轱辘着滚出来的还有那个盛着他所有家当的包裹。三儿子铁着脸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就干脆把他送到这地方来了。倒是还有些孝心,怕爹饿死冻死,睡着带来了一些能够打发肚子,遮体挡寒的物什。

从一大早起,老人就热心地等着盼着。不知怎么了。老人这天特别想儿孙们,想着想着眼睛就红了,心里觉得憋着那么多的话要对他们说,他佝偻着身子一次次怀着希望走到雪地里,又一次次失望地折回来。雪地里满是他深浅不一的脚印。雪一会儿就把脚印盖了,可隔一会儿脚印又出现了??

这一天好漫长好漫长,老人流了几次泪后就把所有的泪流干了。等夜色渐渐把小屋吞没的时候,老人心里就麻木了,他不想再出去了,干脆找出那瓶藏了很久,亲戚给的老白干喝了起来。可喝着喝着泪就又来了,泪就不听使唤地往外流,顺着满是皱褶的脸颊曲曲溜溜的往下爬。老人猛灌下几口酒后就嘟嘟囔囔责骂自己,没出息的,该死不死??

喝着喝着老人就感觉满脑子都是白茫茫、空旷旷的雪地,眼皮也沉沉地睁也睁不开了。好在心里还清醒着呢,念叨着,老了就是老了啊,连酒量都不行了,才这么点酒就醉了。想到这儿,身子一歪竟差点倒下了。于是,就想躺到土炕上去踏踏实实睡一觉。边起身边一个劲地嘱咐自己,早睡早起,孩子们一大早肯定会来给自己拜年的!

脊背刚触到炕面,老人突然想,该把房门敞开的,自己不是喝多了吗?喝多了肯定睡得死猪一样,孩子们过来了隔着门会叫不醒自己的。于是,就磕磕碰碰地下去把门敞了。门一敞,一股寒风就扑了过来,老人被刮得一个趔趄,赶忙又把们关闭了些,留一点点缝隙,虚掩着。

正在酣睡中,老人懵懵懂懂地听到门响了一声,心里一阵惊喜,想,一定是孩子们来了,就想爬起来。可爬了几次,身子就是不听使唤,石块般沉重。无奈,只好微微抬了抬头,睁开迷离的睡眼望了望。心里猝然一惊,他竟然看到了一条狼。细一琢磨,心里就责骂自己,怎么会是狼呢,这地方狼早就绝迹多年了,怎么自己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呢,老不死的,明明是自己老眼昏花了嘛,怎么会把儿子看成狼呢?

其实,老人一点都没看错,进来的确确实实是一条狼,是一只饥肠辘辘的恶狼。恶狼没等老人有丝毫反应,就一跃跨到了炕上,急迫地噙住了老人的脖子。

一刹那,老人醒了。但他没有作任何本能的反抗与挣扎。奇怪的是,被咬的地方并没有丝毫的痛感,只觉得心里的某个地方瞬间里被无数根针刺扎了几下。老人很坦然,坦然地接受着这一刻的到来。他想,这也许是命中注定吧。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就该顺其自然的接受,就该无条件地等待一切尽快结束了断。只是在最后的时刻,他心里还是热着动了一下,他默念着,像是跟狼做着最后的磋商,其实是在哀求狼。他哀求说,狼呀,你可要把我吃干净啦,别剩下一些闲渣碎肉的,叫儿孙们看着心痛。不要留下点滴的迹象啊,就让他们觉得爹是失踪了或者是到一个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狼没能满足老人最后的愿望,他吃了一会就停下了。

狼吃饱了,心满意足地卧在炕上。它不想马上离去,外面太冷。雪太大,很难觅到可吃的东西。它想在这儿多呆些时日,在这里一时半会还有吃的,并且它觉得要不了多久还会有人来的,那可是送上门的美餐,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饱餐几日了,想着想着就美美的睡去了。

于是,狼开始在大雪覆盖的小屋里焦躁的等待着。

可狼错了,他等着盼着。等把能吃的吃完了还是不见有人来。又过了几日,狼感觉有些饥肠辘辘头昏眼花了,就想放弃这儿,想到外面觅食去。可狼用爪子一挠木板门就慌了。外面雪太大,竟然把门堵死了。严严地没有一丝活动的缝隙。它头撞爪抓,结果还是无济于事。最后竟使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精疲力竭地瘫在那儿。

没多久,狼就圆睁着双眼颓然地呜呼而去了。

二、材料分析:

1、这是一篇令人沉重的小说,老人被子女抛弃了,被狼吃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小说谴责了那些不讲孝道的人。

2、小说通过很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慈善而孤独的老人的矛盾心理,一面是被儿孙们无情抛弃的现实,一面是老人对儿孙们的思念和担心。在老人被狼吃掉时,老人心想的还是儿孙们。

3、小说有很深的隐喻意味。老人是被狼吃掉的,狼喻指那些抛弃老人的人;狼是被饿死的,隐喻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4、故事简短,但情节曲折有致。老人被抛弃在护林房的小屋里借酒消愁,千盼万等,等来的却是狼,老人被狼吃掉,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波折,小说写到这里,已让人触目惊心。小说继续写到狼在小屋里等人上门,可无人上门,狼被大雪困死,这是故事的第二个波折,也是故事的高潮,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让读者深思作品的深层意味。

5、口语化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典型化环境的渲染,让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有一种奔涌的情感力量。

三、学生考场评论文章选录。

老吾老

——简评小说《雪地里的期盼》

王莉莉

我是眼里含着泪,揪着心才读完这篇小说的。

《雪地里的期盼》,毋宁说是在失望中精神上说服自己的期盼了。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孤苦伶仃的,有儿女却因儿女的不孝不能享天伦之乐,被赶到半山坡的小土屋中,除夕夜里还惦念着孩子会来给自己拜年,其实心里也许知道残酷的事实会怎样,却还安慰着自己,给自己希望,不让这希望死去。最后在浓烈的期盼中却等来了饥肠辘辘的饿狼,然而在被狼撕咬结束生命的那一刻,老人仍在为儿女操心,希望能狼能把自己吃干净了,别留下些闲渣碎肉的叫儿女看着心痛。这是多大的爱,又是多大的悲哀!

这篇小说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真实、细致地塑造了这位期盼中老人的人物形象。读完小说,脑海中就有了这样一位在风雪中,站立在小土坯屋门口,不停地向山下张望的老人,眼里尽是期盼,期盼着儿孙们来拜年,又满是担心,担心着雪一直不停,“滑溜溜的,那个讨人喜欢的小孙子准得摔跤”。“一次次满怀希望地走进雪里,又一次次失望地折回来”,小说从行为和心理描写中深度刻画了老人的性格以及对不孝子孙依然的爱。这样一位老人被三个儿子赶出来,却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不该给儿孙们添麻烦,心里满是坦然的老人,看似坚强,却在等待了漫长的一天之后,泪都流干后,独自喝闷酒,边喝边流泪,实则暴露了他内心的期盼几乎要被摧毁了,他的内心其实没有那么坚强。这样一位立体化的形象化的人物就跃然字间了。小说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还有人物的外貌描写,作者没有端正笔墨特别来描写老人的样子,然而我们读后心里却都有了老人的影子,特别是那泪“顺着满是皱褶的脸颊曲曲溜溜的往下爬”的情景,让人难受让人揪心。

在小说的情节上,时间跨度只在除夕和之后的几天,而重点在于除夕这漫长等待的一天。主要人物只出现了一个——这位老人,小说还描写了最后将老人吃掉却被困在小屋中死去的狼。老人等待儿孙的行为和心理描写情节刚已在前文中分析,我们来分析这只狼的出现在情节上给小说带来的作用。狼的出现,是小说极尽描写老人在雪地中期盼又在酒中睡去后出现的,可谓“神来之笔”。首先,读者想不到老人最后给儿孙留的门,竟然让狼进来了,情节有了转折。其次,狼将老人吃掉后在小屋中等盼,却被屋外的大雪将门堵住,最后也被饿死在小屋中,这不恰恰从侧面说明了雪已经下得很大,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然而老人的儿孙们依然没能来这样一个事实么?再次,这只狼还是两个形象的化身——老人的儿孙和老人自己。狼象征着老人的儿孙,因为那长大成人,从小受老人疼爱的他们,如今却不赡养老人,不正如这只吃老人的肉,喝老人的血的狼么?他们那石头般硬邦邦的心,恐怕与狼无异吧?狼也象征着老人,那是狼同样像老人一样,在小屋中翘首企盼的时候,最后又双眼颓然的死去,狼是孤独的,老人是孤独的,而孤独的他们,注定要孤独的死去。

小说的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加强了情节的鲜活性,特别是天气的描写,这场雪始终贯穿着整篇小说,也是由于这场纷纷扬扬像撕扯着破棉絮的雪,更加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这场寒风,将那期盼都吹散在雪里了。

总之,这篇《雪地里的期盼》,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小说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极致烘托的故事环境所带来的效果,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动与震动。在生活中给人以启迪——爱父母,善待老人吧,我们该怎样去爱父母,老吾老,相信在读完小说后,每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精辟寓意和平静叙事下的悲凉

刘雪文

喜庆的除夕,悲凉的结局;热切的盼望,冷漠的亲情;拳拳的父爱,狼子般的狠心??

一个用平实的不泛波澜的语言讲述的故事,结局是一份血酿的悲凉。悲恸到极致是无声的,大悲无泪。在平静的笔触下之留着读者沉重的感叹。其功力之深,在于作者巧妙地构思与写作手法的独特,整篇文章自然而不显丝毫雕琢的痕迹。

首先,作者选用对比差异强烈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悲凉的结局发生在热闹的除夕之夜,热切的盼望最终在雪夜中几经挣扎而熄灭,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文章的感情上的力度。这种对比是自然的,符合常情的因而并不突兀,却又有意识地做了背影铺垫。

其次是寓意的深刻性。文章的结局是老人悲惨地死在了狼的利爪之下,而在文章末尾意味深长的提到的那扇推不开的门也清晰地告诉了读者,害死老人的真正凶手不是狼而是像狼一样泯灭了人性的儿孙。在老人的幻觉中,儿孙幻化成狼。作者用狼来代指不孝儿孙,将那种凶狠残酷的行径活活的表现在纸面上。不孝子的嘴脸用一匹饿狼来体现,形象而贴切。

第三,极其细致的文章描述在细节上撩拨了读者的心弦。将老人临死前的心理描写得极其细腻,将老人那股无奈求死以解脱的心情和未能见儿孙最后一面的失落心理描绘得细致入微。这种卑微又伟大的感情刺痛了读者,它在细微之处的描写将文章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确:垂死之时而不求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语言平和而没有激烈的字眼,但平和背后却含着极大的悲凉。作者无意煽情,却又仿佛不经心地酿造了一种沉郁凄凉的氛围,“他佝偻着身子一次次怀着希望走到雪地里,又一次次失望地折回来。雪地里满是深浅不一的脚印,雪印一会儿就把脚印盖了,可隔一会儿脚印又出现了??”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文字,在作者的描述下仿佛老人的脚印就清晰地延伸在读者的眼前。

期待是令人感觉美好的感情,而期待被一点点的消磨的过程却是最令人折磨的。作者匠心独运以此为切入点将老人和儿孙放在道德天平的两端,使之强烈失衡。作者的意图在于:他让读者去见证这个期待被一点点摧毁直到熄灭的过程,他让叙事一直都站在老人的角度和心理上,他让读者去承担老人那痛苦的无望的心情斥责不孝子孙。从文章的表面来看,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抨击不肖子孙,甚至站在老人的角度展现的全然是慈爱怜惜的感情。“这雪也太大了,孩子过来给自己拜年可就遭罪了。滑滑溜溜的,那个讨人喜欢的孙子准得摔跤??”这样暖意融融的亲情的另一面是儿孙不孝的嘴脸,虽无作者愤怒的批判但在强烈的对比下,读者心中充满着压抑愤怒又悲凉的情绪。这种复杂的感情,作者没有平铺在纸面上,而是通过巧妙地写作手法传递给读者。文章的大悲大恸更深入骨髓,带给人刺骨的寒意。

文章用于平静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悲情故事,怒与悲不是浮在表面那么直接与浅薄,而是渗透到字里行间让读者产生沉甸甸的共鸣。文学的价值也在于此,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样的文章便是成功的。

大雪纷纷里的一声叹息

林森

小说《雪地里的期盼》描写了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被不孝的儿孙遗弃、在大年初一被一只恶狼吃掉的故事。也许这类小说的题材并不算新颖,但却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多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情节的巧妙安排,让故事焕发了新的活力,为这种常见的故事题材增添了一些新的感染力,换句话说,也许故事的结局聪明的读者读第一段就能猜到,但这这并不妨碍这篇小说成为一篇亮眼之作。读罢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触动,留下一声叹息。

首先,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出彩的地方是故事后半段狼的出现。这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运用,“狼”其实就是象征那些不孝的儿孙们。在狼出现的那一刻,老人嘀咕“这怎么会是狼呢,这地方狼早就绝迹多年了”,这也含蓄隐晦地表达了狼的象征意味。老人为儿孙辛劳一生,晚年却落得如此凄凉。老伴过世,自己在几个儿子家受尽冷眼旁观,并且在小年夜被三儿子送到半山腰上废弃的护林房。老人在大年初一苦苦地等待着儿孙们来给自己拜年,不料等来的却是一只结束自己生命的恶狼。“狼”在此刻就已经象征着那些不孝的儿孙们,而最后“狼”的结局也很可悲,虽然贪得了一时的好处,却也同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在此处作者似乎想以一种警醒的方式告诉读者“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或许那些不孝的儿孙们现在还能逍遥一时,但他们的晚年很可能结局比老人更凄凉。

其次,出众的心理描写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平铺直述、娓娓道来,而老人的心理活动也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与脉络。故事的发展是以老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为轨迹的。“过年了,这天正是除夕,为了记住这个日子,她几乎天天扳着手指头数”,从故事的一开篇作者就以寥寥数语将老人对除夕的期盼表现得活灵活现。“老人一声叹息,心想,这雪也太大了,孩子来给自己拜年可就遭罪了。滑滑溜溜的,那个讨人喜欢的小孙子准得摔跤。”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老人对儿孙的疼爱以及既盼着他们来给自己拜年而又不希望让儿孙受累的矛盾心情。“老人这天特别想念儿孙们,想着想着眼睛就红了,心里觉得憋着那么多的话要对他们说。”“这一天好漫长好漫长,老人流了几次泪后就把所有的泪流干了。”则表现了老人的失望之情。“明明是自己老眼昏花了嘛,怎么会把儿子看成狼呢?”即使在生命结束的前一刻,老人在心中考虑的还是儿孙的利益。正是在一次次形象、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中,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赋予的故事的内涵,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小说的另一特点。故事或许只是杜撰的故事,但它却折射了真实的社会生活,留给人深沉的思考,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老人只是这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个晚景凄凉的老人们的一个缩影,多少个这样的老人,就有多少条不孝的“恶狼”。我们读到这篇小说会为这个老人感到痛心、感到惋惜,会对那些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的不孝儿孙们深深谴责,掩卷而思,也许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更多,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最起码,我们自己不能成为“恶狼”,最起码,我们应该减少身边的“恶狼”。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的期盼,究竟刺痛了谁的心,又在空空的旷野上留下过多少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