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姹紫嫣红。
唯有她,清贵高洁,素淡如莲。
读林徽因,当从《诗经·大雅·思齐》起。“徽因”二字,本作“徽音”,取自当中那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乃周文王贤德之妃,“徽”是美,“徽音”即是美誉之音。以“徽音”立名,意蕴清简,慧心可待,定是人如其名。
之后,为避免与当时一名写诗的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遂改名“林徽因”。
她生于乱世,却清醒自持;长于繁华,却灵透沉静。纷乱的情缘、颠沛的人生,仿佛只是一抹底色,永远无法妨碍她拥有一段绚烂的生命。就好像一杯香茗,被时光慢慢浸润成清透的绿,清雅醇郁,让人极爱无言。
这样的女子,注定笼罩着一个神秘的光环,让人不敢轻触。
读林徽因的一生,实在是件美好的事。在那个香艳迷醉的民国,她就像一朵孤清的莲花,开出了静美,丰盈绝尘。
那被时光遗落的欢颜,已幻化成一团柔情,从江南烟雨中袅袅升起。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则让一座古韵天然的城,风情万种,灵动鲜活。仿佛一朵静美的莲花,耗尽生命里所有的深情,只为等待一个人,细细聆听,她的心事。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她就是林徽因。这首《莲灯》是她对生命倔强的表达。
有人说她的美风华绝代,有人赞她的气质清雅自持,她三岁时手扶藤椅的模样让人莫名地喜爱:一个小小的女孩子站在庭院中,背靠一张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注视着前方。那老宅已有百年历史,那藤椅亦默默守候了很多人的欢笑和泪珠。唯有那个女孩尚不知人事,看不出性格,看不见未来,却给人留下无限畅想,畅想那光阴,该如何惠赠那个女孩,亦不知那遥远处会有怎样的期待和遭遇。
1904年6月10日,杭州。陆官巷古朴安详,一如往日,空气中飘散着栀子花的清淡香气。林宅的主人——太守林孝恂的长子,二十八岁的林长民此时并不在家中。他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忙着,和热血沸腾的宪政名士来往,用笔杆子为他们的主张摇旗呐喊。他整日忙碌,极少过问家中事,甚至包括自己待产的太太。
忽然,一声婴儿清亮的啼哭打破了这座巍巍官宅燥热的宁静。这一声啼哭在太守和妻子游氏听来犹如天籁——林孝恂的长孙女,长民的长女出生了。
她是林家的第一个孩子,聪慧乖巧,被长辈视为掌上明珠。她也是妾室的女儿,与父亲聚少离多,守着幽怨的母亲。林徽因的母亲何氏并不得宠,在父亲娶了第三房太太程氏之后,母亲与父亲的关系更加疏离。
人生就是这样,不能事事完满。看似幸福宁静的生活,也隐藏着苦涩的暗涌,就好像花容月貌,终将抵不过春恨秋悲的无人欣赏,必将独自凋零。
人们都说,每个内心强大的女人都经历过一段能让自己大彻大悟的感情。对林徽因而言,父母间没有感情的婚姻,则开启了她早慧的心智。面对家庭里层层叠叠的暗涌,她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阅读,在那些清朗明媚的文字里,寻得自己的一方天地。
有人说,林徽因善良、聪慧,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不会嘲笑他人。也有人说,她理智得有些冰冷无情,从不会沉溺在某种情绪中。而我以为,这样的性格,与她阴暗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
她的心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她的心事,柔情而婉转。
天色渐沉,空气里古旧的湿气迎面袭来,青石板上苔痕依旧,乌篷船里灯火稀稀,摇橹声从远处传来,让人仿佛置身梦境。也许,在那烟雨潇潇的民国,也有一个女子,将内心的愁怨凝结于此,不可碰之,不可怜之,只愿船桨划开内心的波纹,让它沉入云水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