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303000000014

第14章 男孩为什么要保卫母亲的贞操

自从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问世以后,人们知道了“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这样的心理现象。当然早在弗氏的理论出现之前,表现类似心理现象的文学作品便已经存在了,只不过人们一直未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它们罢了。待弗氏的理论出,而给这些文学作品投上了一道新的光线,使人们对它们获得了一种新的领悟。

比如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以来便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人们一直把它看成是“宿命论”主题的表述,而现在人们才明白其中也有着“恋母情结”的成分。又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的王子,对母亲委身于叔父那么耿耿于怀,除了因为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之外,大概也有一点“恋母情结”在起作用吧?

用了弗氏的理论来看中国古代的小说,便可发现其中也有些可以说是表现了上述这类心理现象的。比如《西山观设箓度亡魂 开封府备棺追活命》(《拍案惊奇》卷十七),便是一篇表现了那么一点“恋母情结“的小说。这篇小说写一个寡妇与一个道士通奸,她的儿子一直拚命阻挠,耽于情欲的母亲恼羞成怒,上衙门告儿子忤逆不孝,想整死儿子后可以随心所欲,结果被府尹看出破绽,反而处死了通奸的道士。

这个故事起源颇早,流传较广,据谭正璧编《三言两拍资料》记载,在唐宋以后的许多史料和笔记,如《新唐书》、《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国史纂异》、《折狱龟鉴》、《隋唐嘉话》、《绿窗新话》、《智囊补》等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大同小异的文本。这说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个故事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只不过各家记载都较简略,到了凌蒙初的这篇小说,才对刘达生百般阴挠母亲与道士通奸的过程作了极为详细的铺叙,从而在表现所谓“恋母情结”方面也最为明显。

刘达生之所以百般阻挠母亲与道士的通奸,当然是为了保卫母亲的贞操。但他之所以要保卫母亲的贞操,与其说是出于道德意识,毋宁说是出于对母亲的独占性感情更为恰当。直到他十五六岁时,他始终和母亲睡一个房间。后来他之所以被母亲赶出房间,并不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起来,而是因为母亲怕他碍事。可以说他本来是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但是道士的出现却使他失去了这一地位。为了夺回自己原先的地位,他便百般阻挠母亲与道士的好事。但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恋,他一直注意不让母亲当面受窘,也注意保护母亲在外面的名声。他的母亲对他的态度其实也是矛盾的,简单地说就是徘徊在情欲与母性之间。由于在她身上情欲占了上风,因而她的母性就开始渐渐消失,这使她和道士串通一气,企图设计害死儿子。但即使在生命危急的关头,刘达生还是一味保护母亲,不愿讲出母亲的通奸丑事。而当府尹也要处死其母亲时,刘达生又转而为母亲求情,使她能够免受惩罚。在这一切行为中,不仅包含着他对母亲的孝,也包含着他对母亲的爱,以及想要恢复原先地位的努力。在刘达生所做的这一切的感动下,母性重又回到了其母亲身上,她遂与儿子和好如初,“也只得收了心过日”。于是刘达生重又“得到”了母亲,重又可以和母亲“相依为命”了。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刘达生的行为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他的母亲本有追求性爱快乐的权利与自由,而且所谓不能和道士结合也只是出于传统观念的社会偏见。但是这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现在所感兴趣的是,这篇小说揭示了男孩对于母亲那种强烈的独占性的感情,以及徘徊于母性与情欲之间的母亲那种进退维谷的困境。简言之,它揭示了母子关系的一个重要而隐秘的侧面。我们认为,这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茨威格的《燃烧的秘密》,其中也叙述了一个相似的故事。一个女人差点失身于引诱她的男人,但因为受到了儿子的百般阻挠,而终于没能成事。最后她还不得不“感激”儿子,因为他无意中保卫了她的贞操,使她不至于“出乖露丑”。在此事发生时,她正处在情欲与母性容易发生矛盾的年龄关头,小说家分析她的心理道:“她正在那种将作决断的年岁,在这个年岁上,女人开始后悔不该忠实于她本来就不曾爱过的丈夫。她的美貌似落日余晖,给她提供一个机会,在母性和女性之间作最后的、刻不容缓的抉择。似乎早已有了答案的生活,在这种时刻又成了问题。意志的磁针最后一次在希望体验性爱生活和最终听天由命之间颤动。随后,女人就作出危险的决断,或者为自己的命运而生活,做一个女人;或者献身于她的孩子们的命运,做一个母亲。”

显而易见,虽说具体情况各各不同,但在须要在情欲与母性之间作出抉择方面,茨威格的小说与凌蒙初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而在帮助她们,更准确地说是强迫她们选择母性方面,她们的儿子都作出了异乎寻常的顽强努力。相比之下,茨威格的小说较为侧重表现女人的困境一面,但其中那个男孩的积极活动,却仍能使我们看出在他身上“恋母情结”所起的作用。

茨威格是一个注重探索人类心灵秘密的小说家,他自己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兴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遭遇。”这种志趣使他一方面写下了许多著名人物的传记,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诸如《燃烧的秘密》这样的洞察人类心灵秘密的名篇。从茨威格的情况来推测,我们猜想,虽说那时还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但凌蒙初大概也同样对于人类心灵的秘密抱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才促使他选择这一素材,创作了这篇精彩的心理小说。尽管他还只是运用写实的笔调详细地叙述了事件的经过,而没有像现代小说家那样有意识地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