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一家公司,专门安排我的演讲活动。我将公司取名为“态度决定高度”,因为如果不是有正面的态度,我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肢体障碍,也不可能接触到那么多人。
或许你觉得“调整态度”的概念很好笑,因为在许多励志广告或教练技能教材里,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控制并调整态度的确具有力量,可以让人转换情绪,并停止画地为牢的行为。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过的“改变态度就能改变人生”,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不论是否能够意识到,你总是会通过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你的决定与行动奠基于这些态度,因此当事情行不通时,你有能力借此来调整态度,改变自己的人生。
请把“态度”想象成电视机的遥控器。假如现在正在看的节目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你就拿起遥控器转台;而无论碰到什么挑战,当你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时,你可以调整态度,就像用遥控器转台一样。
琳达是个音乐老师,她写信告诉我,她如何以惊人的态度帮助自己克服儿时车祸带来的影响。若非如此,那场车祸很可能毁了她的一生。小学三年级时,琳达在一场车祸中伤得很严重,昏迷了两天半。醒来后,她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也无法吃东西。
医生曾担心琳达的脑部会受损,永远无法正常说话或走路,但幸好她的心智、语言能力和身体都逐渐复原。事实上,目前琳达的确因为车祸留下了后遗症,车祸造成她的右眼视力不足。
这位女性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经历许多次手术,依然留下视力受损这个问题。如果琳达觉得生命对她真不公平,似乎也不能怪她,毕竟有这样的遭遇,本来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受害、痛苦。不过,她选择了这样的态度:
“我的两眼视力不平衡,有时会让我感到挫折,但这时我想起自己从何而来、要去向何方,并了解到上帝拯救我是有理由的:要见证他在我生命中施行的作为。我的眼睛是上帝给我的提醒,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但不完美没有关系。另外,我必须全然仰望上帝给我力量。上帝选择通过我眼睛的缺陷,显明它的能力—我虽软弱,但必刚强。”她如此写道。
琳达选择把她不完美的视力当作上帝“对她人生的完美计划”的一部分。她写道:“他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我知道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结束,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努力为上帝而活。另外,我也试着用正面观点看待每一件事,努力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上帝与众人,真心关怀周遭的人。”
琳达选择去感谢她可以思考、说话和走路,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能正常生活,而不是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视力不足这件事情上。你我也可以选择像她一样的态度。
你不必是个圣人就能做到这一点。当你遇上悲剧或个人危机时,会经历恐惧、生气和悲伤等阶段,这很正常,也很健康。但是到了某一个时间点,你得告诉自己:“我还在这里,我是要把余生都用来沉浸在悲情之中,还是要超越现况、追求梦想?”
这么做很容易吗?不,一点也不。你必须有极大的决心,还要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要抱持盼望与信心,并相信自己真的拥有可以与人分享的才能和技艺。有许多人已经证明了正面态度的确可以让人克服难关,琳达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你我真的无法掌控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应。如果选择正确的态度,就能超越挑战—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经过时间考验、无可否认的真理。
你或许无法掌控下一件倒霉事:龙卷风袭击你的房子;醉汉撞到你的车;老板炒你鱿鱼;另一半跟你说“我需要自由的空间”。我们经常被生命偷袭,你可以悲伤、难过,但之后要把自己拉起来,问:“好,接下来是什么?”哭够了,发泄完了,就振作起来,调整你的态度。
改变态度就能改变人生
你不必吃药、看精神科医生、上山求道于大师,也可以改变态度、改变人生。这本书一再鼓励你要找到人生目标,对未来抱持希望,对生命的种种可能性有信心,而且要爱自己本来的样子。这些特质让你有理由乐观,而乐观正是调整态度的力量来源,就像遥控器的电池。
你见过有人可以成功、满足且快乐,同时又抱持悲观思想吗?我是没有了,那是因为乐观让人充满力量,给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而悲观则会削弱意志,因而让心情控制行动。拥有乐观的看法,你就可以调整态度,充分利用不好的情况。有时人们会把这个叫作“换框法”(reframing),意思是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看待环境的方式。
一开始,你可能必须有意识地这么做,但只要练习一阵子,就会变成自发行为。刚展开演讲生涯时,如果碰到班机取消或转乘其他交通工具不顺利,我常常会发脾气,觉得很受挫折。但最后我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像我这种频繁旅行的人,难免会碰到一些状况。另外,我年纪也大了,不适合老是发飙,而且生气时没有脚可以跺两下,实在不带劲。
我必须训练自己拥有在旅程不顺时调整态度的能力。现在,当我们被迫在候机室等上几小时,或者必须突然改变行程时,我会从正面的角度诠释那些负面事件,以避免压力、挫折或愤怒上身。我会激发一些乐观的想法,例如:“我们的班机是因为天气不好才会延误,这样很好,等暴风雨过了再登机不是比较安全吗?”或者“班机取消是因为机械故障,我宁愿在地上等待一架没有问题的飞机,也不愿意搭上有状况的飞机”。
当然,我还是希望旅途顺利,不想有那么多波折,但如果不调整态度,我就会老是想着负面的事,那样实在很不健康。当你允许环境脱离你的控制去决定你的态度和行动时,就可能会掉入一个不断向下的旋涡里:草率决定、误判形势、反应过度、太早放弃、错失机会—错失那些总是在你认为人生不可能变好的情况下出现的机会。
悲观主义和负面性会让你无法超越现况,永无翻身之日。因此,当你觉得负面思维让你血液沸腾时,要把它们赶出去,然后用比较正面和激励的内在对话来取代。这里有个负面思想与正面思想的对照表,可以帮助你监督自己内在的声音。
负面:
我不可能熬得过去。
我再也受不了了。
这是我碰到过最糟的状况。
我永远找不到另一份工作。
正面:
这一切终将过去。
我都走到这里了,好日子就在前方。
有些日子就是会比较辛苦。
一扇门关了,就会有另一扇门打开。
抱持正面态度,连癌症都能击退
我有个朋友叫乔克,40岁,去年发现他二十多岁时击退过两次的癌症又复发了。而这次因为肿瘤深入重要器官,医生没办法替他作放射线治疗,治疗后情况不好—事实上,他的状况很糟。身为丈夫、父亲,有一大堆家人和朋友,乔克有人生目标,也怀抱着希望、信心和对自己的爱,因此他采取这样的态度:他还不打算死。事实上,虽然身体有病,但乔克不认为自己是个病人。他决定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专注地在人生中继续走下去。
在这个节骨眼儿,没有人会认为乔克运气好,对吧?然而,他无法进行放疗这件事却成了好运,因为乔克的医生参与了一项癌症用药的实验,这个疗法不使用放射线,而是以药物针对个别肿瘤细胞攻击,然后杀死它们。既然传统的治疗方式不适合乔克的肿瘤,他有资格接受这个实验性疗法,但真正说服医生让乔克加入的是他的正面态度。他们知道乔克一定会善加利用这样的机会,而他也确实如此。
当这个癌症实验用药通过静脉注射导管注入体内时,乔克并不是平躺着接受治疗,而是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接受注射,甚至还举重。就因为他的态度如此正面,精力如此旺盛,有些医护人员实在无法相信乔克是癌症病人。“你真的太不像‘正常’病人了。”
接受这个实验性疗法的几个星期后,医生告诉乔克发生了奇妙的事。“我找不到任何肿瘤的迹象。”医生说,“全都不见了。”
医生无法确定击溃肿瘤的,是这个实验性药物、乔克的态度,还是奇迹,或者是以上三者的组合。我只能告诉你,乔克离开医院时是没有癌症的,而且壮得像头牛。尽管一切迹象都显示他面临死亡,但乔克选择了正面态度,他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生病这件事上,而是放在他生命的目的上,并且抱持希望和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造福他人。
选择A级态度
请注意,琳达和乔克所选择的态度都让他们得以超越困境,不过他们选择的类型有些许不同。琳达选择充满感恩,而不是心怀苦涩;乔克选择采取行动,而非放弃。可以选择的态度很多,但我认为最有力的是:
1.感恩的态度;
2.行动的态度;
3.同理的态度;
4.宽恕的态度。
1.感恩的态度
这是琳达在车祸受伤后所采取的态度。她没有哀悼自己所失去的,而是对她重新找到的事物与建立起来的生活表达感激。我非常相信感恩的力量。演讲时,我常常提到我的小左脚,虽然我总是拿它开点儿玩笑,但我其实对这只小左脚满怀感激。我用它来控制轮椅的操纵杆,打电脑两分钟可以打四十几个字,在键盘乐器和电子鼓上玩音乐,还可以操作手机里所有的应用程式。
感恩的态度也会吸引那些感受到你的热情、支持你的梦想的人。有时候,这些人能以让人惊讶的方式鼓舞你,改变你的生命。小时候,妈妈经常念书给我听,《我爱的上帝》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妈妈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给我听,是在我6岁时。在那之前,我不认识其他没手没脚的人,所以没有可以学习的典范。而这本由琼妮·艾瑞克森·塔达(Joni Eareckson Tada)所写的书鼓励了我,也帮助我建立了感恩态度的基础。
琼妮是个游泳和马术选手。17岁时,就在她大学第一学期开始的几个星期前,她在跳水进入湖中时折断了脖子。那次意外发生在1967年,她的脖子以下全部瘫痪。琼妮在书中提到,她曾经因为瘫痪而绝望到想自杀,但最后她想通了:“这不是宇宙丢掷的铜板,也不是命运的轮盘,而是上帝对我人生计划的一部分。”
我很爱这本书,后来妈妈又买了琼妮的歌唱CD给我,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我们都有车”这样的歌词。琼妮的歌里提到在轮椅上有多好玩,还告诉大家“没有人是完美的”。小时候,我会一次又一次地播放这些歌曲,到今天没事时还会哼上两句,因此你可以想象,当我第一次受邀去拜访琼妮时,会有多惊讶了。
2003年,我应邀到美国加州一所教会演讲。结束之后,一位替琼妮工作的年轻女性过来自我介绍,并邀请我去琼妮的慈善基金会—“琼妮与朋友们”。
拜访时,看到琼妮进到房间来,我都快晕了。她倾身给了我一个拥抱,这真是伟大的时刻。而因为四肢麻痹,琼妮的身体没什么力气,所以向我靠过来之后,她就没办法把身体拉回轮椅里。于是,我自觉地用自己的身体轻轻把琼妮推回去。
“你很强壮。”她说道。
当然,这话让我很激动。这位女士在我小时候给了我力量、希望与信心,而她现在说我很强壮!琼妮提到,一开始她也跟我一样,为身体上的缺陷所苦。她曾经考虑要驾着轮椅从一座很高的桥上摔下去,就此结束生命,但又担心这样只会伤了脑子,然后让人生变得更悲惨。最后,她选择祷告:“上帝呀,如果我死不了,请让我知道如何活下去。”
意外发生后不久,朋友给了琼妮某节《圣经》经文的影本,上面写着:“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18]琼妮那时还没有很深的信仰,对瘫痪一事仍怀着愤怒与挫折感,因此对这节经文很不以为然。
“你应该是在开玩笑吧?”琼妮说道,“我怎么可能对此心存感激?不可能。”
她的朋友告诉她不必对瘫痪感恩,她只要来个180度的转弯,对即将到来的祝福心怀感激就可以了。
那个时候,要琼妮认同这一点实在很难。她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说自己是“一场可怕跳水意外的受害人”。一开始,琼妮因为自己四肢麻痹而责怪每一个人,除了她自己。她要大家付出代价,她控告、苛求,甚至责怪父母把她生到这个世界来让她瘫痪。
琼妮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因为她无法再使用手和脚。最后她了解到,受害者情结是个很好的逃避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是这个或那个不幸的受害者:有些人因为出身贫寒,有些则是因为父母离婚,或是身体不好、工作不顺、不够瘦、不够高、不够美丽,而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当我们觉得有权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一旦发生了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我们会有被剥夺、被伤害的感觉,接着就会责怪他人,无论如何就是要他们为我们的困苦负责。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我们成了“职业受害人”。然而,“怜悯大会”是最冗长烦人、没有生产力又没有营养的活动,你只能不断听到“可怜、可怜、我好可怜”,这会让你焦躁不已,只想跑出去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