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越
基于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而走向热潮的生态文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其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与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虽然没有必然的传承关系,但都是针对人类不和谐的生活而发出的。生态文学是置身于对现实的清醒的观察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冷峻思考而产生,而它表现的内容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都具有强烈的干预现实的需要,因此针对现存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反思,对现存关系的批判性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史上一种影响至关深远的文学潮流,它的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它对人生存的境遇的“真实”的反映。而由于这种反映的对象往往不是出于理想而是出于人们生活的现实,因而是不完美的、具有矛盾的、有缺陷的,甚至是罪恶的,这就使它必然地具有了针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批判态度与立场。所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潮流,尽管它发生的时间、缘由、社会历史条件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的内容、要求从表层看来相去甚远,但它们在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即批判性上是一致的,从深层来看,它们的目标、主旨都具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旨在改善人的生存关系,具有“善”的道德立场。本文试图从学理上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潮流的批判性进行梳理,以期对两者的理论认识引向深入。
一、生态文学批判性与现实主义文学批判性的发生及其界定
生态文学张扬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把人看作是自然物种中的一个与其他物种相互依存的地位平等的成员,而把自然生态看作是由无机界、有机界和生命界共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是否符合这种系统的整体利益,就是生态文学的首先价值取向。由于人对自然的主宰意识与无度掠夺自然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现实,而人对自然无穷尽的所谓“开发”依然在持续,因而生态文学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标下致力于揭示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观念意识、实践行为、社会形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进行反思,这种态度立场就是生态文学的批判性。
生态文学的批判性与它的产生是紧密相关的。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工业文明迅猛地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在自然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的破坏、土壤自生能力的下降、物种加速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森林过度采伐、植被急剧减少、生态灾难频发等许多严重危及人类与生命生存的重大问题,在此情况下,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事例,痛切地谴责了曾获诺贝尔奖的杀虫剂DDT如何扼杀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生机,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荒凉死寂、鸦雀无声。卡森对现代科技日益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环境恶化痛心疾首,她对人类凭借自己赖以骄傲的能力奔向灾难之路一再地进行呼唤:“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一个岔路口,究竟是选择另一条艰难的拯救之路,还是继续加速度地在这条看来平坦的超级公路上奔跑,直到灾难性的尽头?陶醉于自身巨大能力的人类,看来正在毁灭自己和世界的实验道路上越走越远。”CarolB.Gartner:RachelCarson,FrederickUngarPublishing,1983,NewYorkP.125卡森作品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她揭示了杀虫剂对人类和生物的危害,也不仅仅因为她艺术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更重要的在于她“质疑了我们这个技术社会对自然的基本态度”,MaryA.McCay:RachelCarson,TwaynePublishers1993,NewYorkP.80揭示了“隐藏在干预和控制自然的行为之下的危险观念”,并“警告人们缺乏远见地用科技征服自然很可能会毁掉人类生存所有必需的资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卡森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原有的自然观,促使他们建立起全新的生态思想,这才是她取得巨大成就、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层原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120
早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梭罗写出了具有哲理灵光的《瓦尔登湖》。在这部文字优美的作品中,作家深情地赞美坐在人的近旁的枝桠上的小鸟,宛如大地明亮的眼睛的瓦尔登湖,“凝望着它的人,可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所生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苍翠的群山和峰峦叠嶂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72,73,118掠过湖水的野鸭和大雁都变得无限美好。作者引导人们节制自我的放纵,倡导过简朴的生活,在简朴中寻找诗意,感受生活的真谛与乐趣。《瓦尔登湖》中表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思想,可以被看作生态文学的先声。在梭罗笔下,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不是由物质财富占有的越来越多产生的,而是由生活中人们精神的充实和丰富、人格的提升、品行的高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产生的。
被称为“自然保护之父”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3和“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120的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尖锐地指出:“我们迷恋工业在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他问道:“当地图上没有一个空白点的时候,40种自由有何用途?”要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尊重并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物种“继续存在于一种自然状态中的权利”,“不论它们是否对我们有经济上的利益”。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39,194,200
面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毫无节制的攫取行为,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生态作家缪尔质问道:“为什么人类要将自己这一小部分利益凌驾于万物的整体利益之上?”缪尔在《我们的国家公园里》深情地描绘了自然界的亲和与美好,高大的巨彬“刚毅、完美”,“卓尔不群”,勇敢的母鸟在保护幼鸟的行动中显露出的令人感动的爱意,作品以讽刺的笔法将文明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形象做了传神的刻画,他们道貌岸然地用名牌猎枪可耻地屠杀成群的知更鸟,在第二天星期天虔诚的刽子手走进神圣的教堂唱诗、祈祷,然后将他们屠杀的会唱歌的鸟儿美餐一顿,贪婪地吮吸着它们那瘦小可怜的腿骨。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M].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前言P3,165这样的描写无疑是对人类的文明、道德的狭隘的无情的揭露。
生态文学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其批判性特征显得十分突出,并且一开始就将人类文明的缺陷、人的经济行为纳入它的批判视野,显示出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敏锐而深刻的思考。
现实主义把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生活的“本来面目”作为主导思想,试图反映生活的本质。司汤达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中认为现实主义作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主张认真观察、研究、反映现实生活。反对古典主义的摹仿,提倡艺术地反映当代生活。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他又指出:现实主义“简略地说,是客观地描写现实,这种描写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画景和人物典型。……除了它的和谐、它的美这些美学价值以外,它对于我们还具有无可争辩的历史文献之价值。”刘长林.新编文艺学概论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电大1996:135上述论述概括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用反映论视角看待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一个人物的命运可以看到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命运。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矛盾,在矛盾的展示过程中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藉此揭示生活的本质。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生活底层,大多是居于官僚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小公务员,随着90年代后半期俄国陷入历史上最黑暗反动的时期,长期处于等级制度的高压统治之下,他们的人格被严重扭曲了。面对严酷的反动统治及其警察、密探,一些人看不到光明出路,陷于惶恐的绝望情绪中,变得平庸、麻木、精神萎缩。契诃夫的《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正属于这一类。他生性敏感、怯懦,在既不知道如何适应残暴冷酷的社会,又不知如何处理相互猜疑、疏离隔漠的人际关系,丧失了作为一个人谈论、恋爱、社交等基本权利后,为了维持可怜的生活,只好龟缩在社会和他自己共同营造的套子里,嗫嚅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直到凄凉痛苦地死去。尽管别里科夫被看作是“灵魂得病了”而“没有被治愈”的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俄国人的观点[C].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但从现实认识的层面深究一步来看,其锋芒仍然指向对俄国反动当局的高压统治的揭露与批判上。
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的真实并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艺术的真实”,是作家对生活“提炼”的结果,对“矛盾”的揭示,显示和渗透着作家的主观态度与精神体验。正如有学者指出“尽管流行的文学理论已然为我们抽象出一个不带定语的‘现实主义’概念,但真实存在的主义却从来都是具体的,对‘现实’有所意欲的――或‘批判’或‘革命’,或‘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教育人民’,要之都不仅仅是展示生活现象而已。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切入‘现实’的深浅,其实也与这种主体的态度密切相关。”邵宁宁.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7年(5)这里所说的主体态度干预到现实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批判性,“切入‘现实’的深浅”就是批判的意义。众所周知,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进入辉煌时期,由于其普遍具有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态度,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又被冠以“批判现实主义”之名。或许这样的称谓未必适当,但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批判立场与批判精神的肯定应当是没有疑义的。
二、生态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依据及其批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