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8342500000024

第24章 乐极不要生悲——婚礼禁忌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礼期间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婚姻程序一般有所谓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拜天地、婚宴、入洞房、回门等环节。根据古礼,婚姻的程序被定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六礼”中,前四项属于订婚方面的内容,后二项则为结婚方面的内容。这些程序基本囊括了男娶女嫁的全过程。为防止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民间有种种“抑喜”的措施。按照民间的排定,汉族民间向来以黄昏为迎亲佳时,凡身为姑娘,正当嫁娶,都在黄昏迎亲上轿。对此,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故事。历来实行黄昏时迎亲的山东博山一带,传说很早以前,此地原行大白天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迎亲的。明朝年间,地方上出了个大恶霸翟三胡子,这是个大色鬼,仗着老子是朝廷大官,便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凡新娘子出嫁之日乘上花轿,必须先抬到他家,等他玩够了再抬往新郎家去。为此百姓恨之入骨,但也无可奈何。后来人们把迎亲改在黄昏后,也不吹不闹,悄悄地把新娘接到夫家,于是瞒过了翟三胡子,保护了新娘子。由此而逐成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俗称“夜里偷新娘”。

在我国古代,婚姻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所以婚姻虽为好事,但它在缔结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甚或神秘力量的干扰,故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恪守一系列的禁忌。

民间认为欢天喜地的婚礼,既遭有权有势的人嫉妒,更遭鬼魂的嫉妒。为避免鬼魂的光顾,有些地方举行婚礼不仅在晚上,而且也不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人们试图通过这种自我抑制,来获取心理的安宁。

除此之外,婚俗的全过程都充满禁忌,人们恪守禁忌,惟恐好事变成坏事,惟恐婚后遭遇不幸。

1.议婚禁忌

议婚是指在可以选择婚姻配偶的范围内和民间习俗允许的方式下,对可择婚对象所作的具体交涉活动,它为男女定婚服务。在议婚阶段及其操作过程中,有一些禁忌规约需要遵行。

(1)忌找多嘴媒婆说媒以避免酿成灾祸和悲剧

民间认为,媒婆说媒切忌事未成就四处张扬,开始时要尽量避人耳目,否则不但婚事不能说成,还要遭人唾骂。媒未说成时,远亲近邻都知道了,会坏了女方的名声;若是到最后还是未说成,女方会认为失了“名节”,从而酿成灾祸和悲剧。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谈恋爱,不管是自己认识的,还是别人介绍的,开始时都很隐蔽保密,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逐渐公开,因此是一个道理,是千百年来这种民间禁忌习俗的发展和衍化。

(2)纳彩时忌用死的动物以辟邪

纳彩通俗地讲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古时纳彩常用活雁作为提亲时的礼物,现在,许多地方还有提鸡、鹅等禽类作为纳彩礼的。但不论是雁,还是其他家禽,作为纳彩礼都要用活的,忌用死的。因为婚姻是人生大喜事,与死联系起来太不吉利了。据传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失去配偶,终身不再配对,民间纳彩送雁即取婚姻忠贞不二之意。所以纳彩礼时送一只死雁(或鸡或鹅),让对方一开始就有让女儿过门去当寡妇的不妙感觉。死雁是邪兆,非避之不可。

(3)婚龄与生肖冲克的忌讳

在结婚年龄上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规定,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忌讳。某些男女年龄不适合婚配的,如果仍为婚不禁,轻则婚后受难,重则犯刑、冲、克、害,为避免这些灾难,在婚龄上出现了诸多忌避。比如达斡尔族女子忌在母亲生自己的那个年龄结婚,忌在十六、十八、二十等偶数年龄结婚,男子无此忌。畲族忌在十八岁时结婚,以为婚后受“十八难”。基诺族则忌男十九,女十七岁结婚,汉族忌男比女大三、六、九岁,忌女大一。彝族忌女大三。汉族还有忌男女同年同月出生的,河南有俗谚云:“同岁不同月,同月子宫缺。”就是说同年同月出生的人结婚会影响下代子孙的繁衍。与婚龄有关,旧时傣族有男行三、女行四不能结婚的禁忌。据傣族的俗信,以为男行三女行四结婚是不能白头偕老的,或者会家运不盛,终无子嗣。乌兹别克族、景颇族以及汉族等有按兄弟姊妹长幼次序结婚的习俗,如果违反了长幼次序,就会犯忌招灾。

在婚龄禁忌习俗中,男女双方年龄不相差太大,婚嫁不宜过早过迟等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按行次结婚也有一定道理,是符合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要的,且隐含先民某种禁忌乱伦的俗信。至于什么偶数、奇数的忌避,男大三、六、九,女大一、大三的忌避以及男行三女行四的忌讳都是荒唐的。

生肖就是人的属相。一个人不管生于何年,他(或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动物作为属相,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属相。民间认为谁是哪一年出生的,属性就是什么动物,也就很像那种动物,并具有那种动物的禀性,或者至少在某些方面和这种动物是相似的。

在合婚时,民间有避女属虎、属羊之说。忌避女属虎的信俗大约是直接来源于民众“畏虎为患”的心理。由于夜间的虎常出来吃人,对于夜间生的属虎的女子更是忌之尤甚。清代翟灏《通俗编·直语补证》引有谚语说:“女子属羊守空房。”这是民间流行的“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说法在作祟。因为羊的眼睛被认为是“露四白”的,于是属羊的女子就倒霉了,是男子婚娶时所要禁忌的。不过属虎属羊的女子为便于婚嫁,一般都会把年龄多报一岁或少报一岁以改变自己的属相,所以民间就有了“女命无真,男命无假”的俗谚。这种女子属虎属羊的禁忌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一点科学的合理的成份。

2.定婚禁忌

定婚俗称定亲,确定男女双方待婚配的关系,是嫁娶之前的重要事项。

定婚的第一项是纳吉。所谓纳吉是把问名后通过占卜得到的合婚消息告知女方的一种仪礼。男方通过占卜得到吉兆,准备礼物再去女家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式,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在“定聘”中有许多忌讳,为的是辟邪和消灾去祸。

首先,定聘时的定金必须是偶数,忌单数,定礼也要成双成对,忌单数。如果出现单数,那就意味着结婚后会失去一方,造成丧偶的灾难,至少会使人产生“孤单”、“丧偶”的联想。其次,定聘时忌说“重”和“再”字,据说,若说了这两个字会导致“重婚”或“再嫁”的灾难。

定婚的第二项是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男女双方已达成婚姻协议,男家就正式将聘礼,俗称“彩礼”送往女家,这就是纳征的仪礼。纳征的仪礼也有许多忌讳,以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比如,聘礼数目忌单数;忌送女方鞋子,此含有避免女方穿上鞋子溜掉的心理。山东一带,订聘的礼盒忌用肉馅,认为用了它会使新媳妇过门后性子肉(即慢性子)。中原一带有女方收聘礼时忌留公鸡,并回送一只活蹦乱跳非白色的母鸡,有时回礼之后还发送陪嫁的嫁妆,在嫁妆中忌有剪子、镜子、茶壶一类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会“妨舅”,使得新娘的兄弟沾上晦气,甚至可能会带来恶运。

在定婚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和民族有卜婚的习俗。卜婚中,有时是以人们对某种物象的好恶感来决定婚姻的。由于某种物象被认为是灾祸、妖邪的征兆,所以凡是婚姻跟这种物象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要忌避的。譬如,布依族订婚那一天忌有响雷,对他们来说,响雷是恶兆,为防万一,只有自动解除婚约。哈尼族婚姻的缔结,要经过“踩路”仪式的考验。所谓“踩路”就是让男女双方家族的老人一同在村寨外林间崎岖小道上默默地走一段路,看是否有兔子或狼等野兽出现,若有则不吉,婚约只好取消。不过,这一习俗现在已改进,至于是否有野兽出现已不起决定作用,它只不过变成为一种例行的定婚仪式罢了。

上述各种禁忌规则无不渗透着人们避凶求吉的心理和对和平、幸福、美满婚姻的生活的向往。尽管如此,以今天的观点看,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是很少的,它反映的只不过是人类某种信仰观念和对某种物象的直观感受。

3.请期禁忌

请期是所谓的“六礼”之一,旧时指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婚期的择定因趋吉避凶而有了一些禁忌。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旧时,南京一带“男家欲迎娶,先将男女八字送星家诹吉,必使无冲犯,无刑克之良辰,以全红柬上记新人沐浴何时,水倾何方,新人上轿何时,合卺何时,避忌何人,谓之送日子。”又据《白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白族“结婚要择吉日,举行婚礼时,看其是否有‘白虎压房’或‘白虎压床’;若白虎压房、压床,便不能结婚,只有另择吉日。”可见,白族也有婚期择吉避凶的习俗。在婚期方面,对于年、月、日都有忌讳的规定。

首先是禁忌某些年份。民间对结婚安排在哪一年是有选择的,有些年份必须忌避,以祛凶辟邪。汉族许多地区忌无立春日的那一年结婚,认为这一年是“寡年”,而“寡年结婚不养崽”。对于有两个立春日的那一年是否应忌避各地就很不一样,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好,取“双春双喜”之意,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不好,因为“双春喜冲喜”。中南一带汉族地区,有忌避一年内一家举办两次婚事的习俗,原因也是“喜冲喜”。白族忌避在自己的属相那一年结婚,以避免伤了自己的“本命”,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在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年龄不能结婚。德宏傣族则有忌避“凶冲喜”的习俗,在直系亲属长辈去世一年中因服孝要忌举办喜事。

其次是禁忌某些月份。汉族、佤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忌避五月、七月、九月嫁娶,说这几个月是“恶月”,鬼很多。由于恶鬼出没作祟,这期间嫁娶是不易成功的。傣族在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后的三个月忌婚,认为这期间结婚新郎新娘会像牛马和狗一样,不知季节,更不知礼仪,死后会变成狗的,而且还会触犯寨鬼,将来寨子里会发生疾病或其他灾害。台湾民间忌避四至九月嫁娶,当地的俚语把为什么忌避这几个月嫁娶的原因说得很明白:“四月死日,五月差误,六月娶半年,七月娶鬼某,八月娶土地婆,九月狗头重,死某亦死夫。”这种忌避看似取决于人们的吉凶观,但实际上则是根据农忙农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约定俗成的。

再次是禁忌某些日子。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忌避单日嫁娶的习俗,反映了民间“好事成双”的信俗。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嫁娶,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而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相会。对于长期处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状况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夫妻长期分离既是夫妻间的不幸,更是家庭的灾难。

黎族人忌在虎、猴、牛日嫁娶,因为“虎猴牛,黎人以为恶兽,避之则吉”。白族忌避在男女任何一方“属相日”结婚,比如男女一方属马或属鼠,则属马日属鼠日不能结婚。哈尼族忌在日食或月食婚娶,认为若犯忌婚后必生六指儿、缺嘴儿等,造成不幸。

4.接新娘禁忌

(1)迎亲过程中的忌避事项

白族迎亲日有些路段要忌避,怎么办呢?只有沿途敲锣打鼓,同时在经过的忌地铺毡或铺席,忌门和橱,须把门和厨房遮住。朝鲜族迎亲时,新郎忌脚踩地。另在湖北神农架一带有半夜打鼓迎亲的风习。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男家即遣迎亲者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去女家迎娶新娘,这里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固然是为了喜庆热闹,但也有惊吓山中野兽而辟邪的作用。燃放鞭炮不独在半夜迎亲的习俗中才有,一般它在整个婚仪中都可能出现。婚礼中燃放鞭炮,是带有驱鬼避邪的含意的,民间有所谓“崩崩邪气”之说。因为在大喜的日子人们是比平常更担心会有恶鬼来捣乱的,所以要用爆竹声吓跑鬼神,亦壮壮行人之胆。

(2)送亲过程中的禁忌规定

送亲是指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在中原一带送亲时有一些带有辟邪意义的习俗规定,如:送亲的人要“全活人”,忌避寡妇、孕妇送亲。在渤海湾一带,有“送爹不送妈”、“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之俗谚。为了避病等邪气,只有禁止女人送亲了。这种习俗一方面根源于对女人的蔑视,另一方面源于女人所具有的特性:心肠软且感情脆弱,看见亲人出嫁会生出悲伤的情感而落泪,对嫁娶不吉。孕妇容易使人产生出新娘有未婚先孕的不贞洁的行为的想法;寡妇更使人有一种“守寡”的悲剧感觉。所以民间一种禁忌信俗往往来源于人们对某人某物的好恶感受或错误联想。

(3)新娘上轿、坐轿、下轿、入门过程中的禁忌行为

迎亲过程中,新娘始终是中心和焦点,举手投足都有忌避,从上轿到入门有诸多禁忌事项。

按汉族的习俗,上轿前新娘要蒙上红盖头。红盖头即是一块两尺见方的红布,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其不能被人看清楚面目。过去,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有相似的习俗。比如瑶族新娘就有用蜂蜡把头发染硬,盖上有眼的木板,加上红盖头的习俗。据说,这种习俗是很古老的,有类于女娲“以草为扇”,是遮羞的,其红色象征火,可以防邪。在陕西一带流传着“盖头一掀,必生祸端”的俗谚,就说明红盖头在民间信俗中确有防邪避祸的功用。新娘上轿前还要带一串制钱、一面铜镜,据说这两种东西都是驱邪避煞的法物。还有新娘上轿时禁忌足踏土地,这一习俗在过去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其原因据说是为了辟邪求吉;也有说是怕新娘沾走了娘家的灰土,带走了娘家的福气;也有认为是解除新娘依恋娘家而不愿离去的需要;亦有说是为了表示高贵的身份。为了让新娘不踏地以达到辟邪等目的,上轿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把轿子退到房门口,由新娘的父兄或背或抱送进花轿;有的是让新娘在红缎绣鞋的外边再套上父兄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后脱掉大鞋表示不沾娘家的泥土;有的是在地上铺上草席子或红毡子;有的民族干脆由娘家舅、兄等用红毯子裹住新娘,轮流背到新郎家。

中国民间有“一好百好,一顺百顺”的俗谚,人们总认为开始的时候怎么样往往便认为最终也会有相应的结果,任何事情的“始”总是被赋予带有某种征兆(兆头)意义的。在嫁娶中,一般把新娘子接上轿往新郎家抬去的途中看作是一对夫妇始合阴阳之“始”。所以,这一段路被认为是带有兆示意义的。如果一路平安无事,没有触犯什么应忌避的事或物体便大吉大利,反之则不是好兆头。故此,途中坐轿应该采取一些禁忌的形式以祛祓凶患,确保平安无事。

在中原一带,汉族结婚行轿,有所谓“东来西走,不走重道”的习俗规约,即空轿来和迎坐着新娘的轿子回去的路不能一样,或许是怕走重道会重婚的缘故吧。在豫北民间有所谓“走回头路,夫妻不能白头到老”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怕一些恶鬼邪祟等在那轿来的道路上捣乱破坏,只有绕道走,那恶鬼邪祟的阴谋便落空了。很显然它是一种忌避的原则,是禁忌的需要使然。

据资料表明,在河南、山东、江西、湖南、台湾、云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喜冲喜”的禁忌。所谓“喜冲喜”就是嫁娶途中两家迎亲队伍相遇,民间认为这不是好兆头,其缘由实基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克思想。所以必须尽量避免两家迎亲队伍在途中相遇。但是由于人们选择的吉日吉时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使得嫁娶相遇的事经常会碰到。为了避凶求吉,双方比赛相争甚至大动干戈的事屡有发生。但也有一些文明的方法可以逢凶化吉,达到避祸去灾的效果。比如可以由双方的新娘互换随身佩戴的金戒指,或者由迎亲队伍双方互换手帕、新毛巾,达到皆大欢喜的目的。台湾民间嫁娶若遇上这种情况,双方新娘就互换头上的簪花,据说如果不“换花”,必然会有一方要遭遇灾难,所以,在这里“换花”是辟邪之举,它与前述换戒指、手帕、毛巾、腰带同出一辙。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南》中说,洛阳一带禁忌新娘在轿子上抛头露脸。“新娘轿前有两人先行,各持一红毡。每过庙、或大石、大树,均遮掩之,以为恐有触犯神明”。这说明,民间信俗认为神灵鬼祟不但会在庙中享受祭拜,而且更会隐藏在大石后、大树中、破庙内探头探脑,伺机作恶。所以,只有用红毡把它们同新娘子隔开,以避免新娘子冲犯了神明。

畲族新娘坐轿到婆家的路上忌避遇到孕妇,认为孕妇的血灾之光会冲了新娘的喜,而且邪魔也会附在新娘身上跟到婆家作祟。遇到这种情况,为了辟邪,新娘必须从自己随身带着的一个装满桂圆的小包里,抓出一把桂圆,往外一撒,即可把邪魔化解掉。大概是这些甜香的桂圆引得邪魔去争吃,新娘才得以摆脱它们。

按照汉族旧时的传统,新娘下轿时是要燃放爆竹的,爆竹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不但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同时也是为了崩掉新娘子带来的煞气。藏族婚俗,新娘乘马到新郎家,新郎家的宾客迎接时,众人面对新娘要大吼一声,随之以五谷撒向新娘,使新娘惊恐受怕,此举被称为“吓魔”。这是一些民族认为新娘身上带有邪气煞气的缘故所致,此举亦旨在辟邪。

满族和裕固族新娘所坐的花轿至新郎家门前后,在下轿前必须使花轿从两堆旺火中通过,再平落院中;这时,新郎要以三支无镞的箭射轿门。民间认为,这是取“兴旺发达”、“驱邪避煞”之意。同禁忌新娘踏地相似,有些地方还不让新娘见天。为了不让新娘见天就用筛子或雨伞遮撑在新娘头顶上。禁忌新娘踏地见天,据说是为了避免新娘的煞气触怒了天地鬼神,其中也有不让天地鬼神伤着了新娘子的意思。

汉族民间俗信人们的居处有许多神灵,其中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神,窗有窗神,甚至门坎也有门坎神。这些神灵各有各的用处和本领,一般人们是不敢怠慢它们的,要千般敬重万般礼待才是。一有触犯,这些神动起怒来,那就会兴风作浪,为邪行恶。所以,新娘子入门时是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以免触犯门坎神。加上新娘子一般被认为身带有煞气和秽气,新娘若踩了门坎,便意味着煞气压倒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会妨死公婆。

5.结婚典礼上的禁忌

这里的婚礼仪式是较为狭义上的,我们把它界定为新娘接回家后在男家举行的一些活动仪式。这段时间的活动及其仪式是婚姻的高潮,主要包括拜天地、婚宴和闹洞房。

(1)拜天地禁忌

拜天地,又名拜堂,是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典型的婚礼仪式之一。一般是在男家中庭设一香案(俗称天地桌),新郎和新娘在唱礼官的唱导下行交拜礼。拜天地的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新郎的父母),三夫妻对拜。在拜天地仪式举行时,是忌小孩子、带孝的人和结婚多年无子女的人进入厅堂的,因为小孩于常常会哭,若在拜天地庄严而喜庆的气氛中小孩子又哭又闹,是令人败兴的;而戴孝的人易使人想到死人和丧事,也是不吉利的。鄂伦春族人在此仪式上特别忌避寡妇,忌避与新郎、新娘属相相同的人。河南方城一带有扶持新娘拜天地的“搀客”。为了避免“搀客”克新娘,是忌讳生肖与新娘相克的人作“搀客”的,比如说新娘属猪就不能用属虎的作搀客,而新娘属兔就不能用属狗的作搀客。土家族和畲族为了避灾去邪,有忌讳结婚仪式花烛熄灭的习俗。比如,鄂西土家族在拜天地仪式开始前,新郎家要请两个儿女双全、肯劳动、善理家的人在堂中同时点燃两支红蜡烛,插在神龛上,谓之“结烛”,若蜡烛燃得不旺或中途有一个熄灭,就认为新人有灾,不能白头偕老。

(2)婚宴禁忌

婚宴就是民间所说的“吃喜酒”,是新郎家大办宴席招待来宾,一来为了答谢众亲朋好友,二来也以此凑凑闹闹,增加婚礼的喜庆。

在婚宴过程中有许多禁忌。比如,办喜宴时,台湾忌吃葱,尤其是新郎更忌吃葱,据说有人理解为“葱”与“冲”同音,是不吉利的字眼;还有人认为葱象征着阳性,吃葱会造成“倒阳”。据查,台湾民间元宵节夜间有——种习俗,即未婚女子要潜入人家的菜地里偷拔葱,认为只有这样,此女子才能嫁得好丈夫。所以葱确乎具有男性的特征,在婚礼上它就象征着新郎本人了。婚宴上吃了葱就意味着吃了新郎,新郎会有灾厄降临之虞。为了辟邪去灾,只有禁止吃葱。又比如,婚宴上如果有客人不小心打碎了碗碟,也是冲犯了忌讳的。为了避凶求吉,只有将碎片全部收拾起来,放入石臼的圆心处,表示破了又圆。婚宴时气氛确实热闹,来往的人也很多,为增加婚仪喜庆之气,一般是人来得越多越好,但最忌有人上门要债、闹事,因为此等事将在新婚夫妇今后的生命进程中投下可怕的凶厄灾难的阴影,为给新郎新娘今后生活避凶去灾,只有禁绝有人上门要债、闹事。白族结婚喜宴时,按规矩由男女双方宗族头人公开宣布:今天是喜事,不准任何人要债、逼债或闹事。如违犯此禁,就会受到众人谴责或任由众人惩罚。

(3)洞房禁忌

洞房,就是所谓的“新房”,是特意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寝室。民间普遍有“闹新房”的习俗。闹洞房又称“逗媳妇”、“闹房”、“吵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贺方式。闹洞房的习俗产生的原因在于新房本身为禁忌之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逐鬼魅,避开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之阳气,才有了闹洞房的活动,所谓“人不闹鬼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其中的缘由,还有说是为了让新娘见见世面,通过打闹认识一下男家的亲友;也有说是亲友们担心新娘人生地不熟太寂寞的缘故,才到洞房和她开开玩笑,逗逗乐的。不过,在闹洞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新婚夫妇日后不和睦,或避灾去祸,是不准寡妇、孕妇、产妇、戴孝者、婴儿和属虎的或生辰八字与新郎新娘相克的人参加闹洞房的。同此习俗有些相似,中原一带,有些地方还有所谓“听新房”的习俗,忌讳新房没有人来听,有所谓“人不听鬼听”的说法。有时新郎的父母发现没有人在“新房”的窗下门前屋后听房,有意用一把扫帚披上一件衣服放在“新房”门外,为的是让鬼魅见后以为有人在听房而远遁,不再来捣乱作祟了。

6.婚后禁忌

一般人都以为婚姻的过程或结婚的程序至闹洞房后即告结束,其实不然,婚姻的程序应该包括回门等礼仪,甚至还包括对新娘在夫家最早几天的规束要求。我国民间男尊女卑影响深久,家人希望家庭和睦,发子旺孙,既寄希望于刚过门的新娘,又担心她带来不吉利,故形成一些俗规禁忌来束缚新媳妇的行动,以讨吉利。

广东雷州半岛一带新娘过门后吃第一顿饭,有只准吃半碗的俗规,即盛一碗饭只能吃半碗,留下半碗以象征日后勤俭持家,使家中丰足有余。若在第一顿饭时将一碗饭吃光,就将名誉大损,被满村上下议论。山东济南一带则有新娘婚后“三日不食夫家食”之俗。婚后第二天娘家即送面条到婿家给女儿食用,谓之“抬头面”。俗谓新娘过了门吃过“抬头面”,才能在夫家抬起头来做人。此后娘家还须送面条一至二斤、肉馅饼数板、一罐稀饭,管够新娘的三日伙食。陕西乾县一带也兴娘家“送饭”之俗,一般都送挂面。在新娘夫家煮,第一碗挂面给新娘吃,第二碗由新娘先吃一口再转让给新郎吃,意示婚后新媳妇不能仅管自己吃饱,还要与丈夫同甘共苦,“我有你就有”,和睦相处,当地俗称送“和气饭”。

在新婚的最初三天里,有些地方的新妇被禁止下炕、吃东西和大小便,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有污神明,会招致灾难和凶祸发生。在过去,汉族许多地区流行“新妇三天不下厨”、“新娘三天不干活”的习俗,其意义并不像我们今天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为了让新娘子轻松一下,休息三天,实际上主要还是恐惧新娘身上带有秽物煞气,为了消灾,只有不让她沾上任何东西。所以那种认为是为了照顾新娘子身体不适让她休息和新娘初来乍到不熟悉各种家什摆设的位置而不让她下厨、干活的说法,只是后来男女平等时期人们对这一习俗的解释,并不是原始的深层的民俗信仰。

民间还有禁止新娘子出门走动的习俗,如江宁一带就忌讳新娘子在最初一月内乱走动、乱串门。据《清稗类钞》说:“如有误犯,必责令斋百怪以祓除不祥。斋百怪者,须备香烛、纸马、牲牢、酒醴以往,且必男着女衣,女着男衣,夫妇双双顶礼,斋毕偕归。”由此可知,斋百怪的缘由实本于新娘身上有邪煞之气的观念。有些地区,把婚后四个月内都认为是新婚,这期间对新妇有一套禁忌,其中有忌看歌仔戏、布袋戏和傀儡戏等,以避免新婚夫妻中邪而生下有残疾的孩子。

回门是婚姻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程序。回门的节目结束之后,婚姻仪礼才宣告完成,新夫妇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回门又称“归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回娘家”。回门过程中有许多禁忌。比如在回门的时日方面,规定新妇必须严格遵守往来之序,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否则,不该回门而回,该回门而不回,都会有凶事发生。还有对所谓命犯“离窠”(夫妻离散)及“回头禄”(遭天灾)的新妇,都要在四个月后甚至是三年后才能回娘家。这里对新妇回娘家的时间规定也是为了辟邪祛灾。不过,回门仪式比之于迎娶仪式简单多了,其中除了某些禁忌,是没有什么具体的仪式,这也说明了民间婚姻是重男家而不重女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