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
8348700000009

第9章 傅聪之父傅雷:重视孩子的天赋

傅雷是一位严格而慈爱的父亲,他写给儿子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已经感动了无数读者。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悖天赋而行,必须尊重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长,而且从小就要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天赋,并加以中肯的引导和支持。在傅雷教育子女的经历中,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今天的父母学习。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9岁拜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为师,学琴3年。他以超人的天赋和勤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我国最杰出的青年钢琴家。1953年赴罗马尼亚参加布加勒斯特钢琴比赛,名列前茅。1955年更是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名列第三,且获玛祖卡最佳表演奖。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世人注意。随后他获得奖学金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4年。此后一直蜚声乐坛,饮誉海内外。被誉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钢琴诗人”等,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人,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音乐鉴赏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作为翻译家,他向国人译介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作为文艺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在教育子女方面,傅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代,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逆天赋而行,否则,孩子就不能成功。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傅雷就开始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就开始为孩子铺筑人生的道路了。

开始的时候,傅雷认为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很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跟他们学习,博采百家之长,一定能在绘画上大有作为,于是傅雷就让傅聪学习美术。

没有想到的是,傅聪并不是绘画的料,在学画时他心不在焉,他的习作就像乱笔涂鸦,丝毫看不出一点儿美术的天赋。不过,这期间,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引起了傅雷的注意。

傅雷发现,儿子非常喜欢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依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而每当此时,他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也随之不见了。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儿子改学钢琴,这时傅聪已经7岁半了。

让人高兴的事情发生了,傅聪的每一个细胞就好像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仅几个月,就能背对着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他的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说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这时候,傅雷最终确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很快,傅雷为傅聪买回了一架钢琴。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傅聪就全身心扑在钢琴上。他学琴十分刻苦,就是酷暑的天气,衣裤都湿透了,他也不休息。当然,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对于弹奏技巧,如果不是亲眼看见,很难相信那悠扬悦耳的琴声竟然是一个小男孩弹出来的。这样的成绩与傅雷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傅雷对自己工作和对生活的各方面都严格要求,对孩子也十分严格,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引导孩子。

有一次,傅聪弹得兴起,心头不知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到了异样,从楼梯上轻轻地下来。

傅聪见父亲来了,怕父亲责备,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刚才的自奏曲,听了一遍,又听了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春天》。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傅聪很快就脱颖而出。1953年的夏天,经过选拔,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在联欢节上,傅聪演奏了斯克里亚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联欢会后,国家又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导师是“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半年后,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角逐,傅聪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震惊了中外乐坛。

从傅雷的教子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一名天才的父亲非常艰难,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因为,天赋只有被发挥出来才能叫做天赋,所以,发现的天赋工作需要“伯乐”来完成,而且主要是“伯乐”型父亲。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天赋除了高智商以外,还包括一些罕见而独特的天资,比如,音乐或美术方面的能力、特殊的数学或语言能力等。另外,父母还要懂得为孩子寻找足够的刺激因素,以激励孩子成长。

教子点睛: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重视孩子的天赋,并按照孩子的天赋培养他。其实,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父母可以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孩子的兴趣判断天赋;二,从孩子的行为判断天赋;三,从孩子的性格判断天赋。

做一个高尚的人

傅雷立身处世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也是用这一原则教育儿子的。他常常对儿子说,你要永远记住这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雷的家里经常有一些朋友聚在一起,他们谈文学艺术,论人生哲理。一开始,傅雷认为傅聪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纪小,还不懂事,不能让他们在场听大人们说话。而小孩子呢,天性就好奇,总想挤在大人中间表现一下自己。大人越是不让听,孩子就越是想来听。

有一次,画家刘海粟到傅雷家做客,他与傅雷一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当然,他们之间少不了一番高谈阔论。说话间,傅雷忽然要去外屋取东西,打开门,竟然看见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入神。

孩子的好奇心让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意识到,接纳孩子参与大人的谈话,有弊也有利,但是利大于弊。因为让孩子听大人们谈论,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涉人生,促使孩子早日增长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朋友们都是社会的名流贤达,都有高尚的人品和素养,所以,孩子们可以学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

于是,等傅聪和傅敏稍稍长大一些,傅雷就允许他们旁听大人的谈话了。傅聪正是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

对于今天的父母,也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这是社会的要求。当年,毛主席对人提出了5项要求:要人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中心——做一个高尚的人。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一篇短文《七个阶段》,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人生的七大错误。他说:“我的心曾经悲伤过七次。第一次是企图通过卑贱来博取高尚;第二次是在瘫痪者面前瘸着走路;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抉择时,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误却诿过于人;第五次它自甘软弱,反把这忍让说成了坚韧;第六次侧身在生活的污泥中,它畏首畏尾;第七次它对上帝吟诵着经文,居然把咏经当成了自身的美德。”

这段文字归纳起来就是:不择手段,缺乏同情,知难而退,诿过于人,精神胜利,临阵怯懦,邀功自傲。纪伯伦批评的,就是一种称作“俗气”的东西,而与之相反的才是高尚。

作为父母,要为孩子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父母要对孩子悉心教导、循循善诱,让他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教子点睛:

不可否认,如果一个家庭弥漫了俗气,那么,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俗不可耐;如果父母身上笼罩着粗鄙的习气,那么,高尚行为也一定会远离他的孩子。作为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其实,只要父母以身示范,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个教育的环节,孩子一定会高尚起来。

启发式教育

当傅聪的钢琴技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练琴。傅雷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

傅雷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启发式的,他提出一个问题,让儿子回答,如果回答不上来,他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再回答不上来,就再讲一个故事……一直到儿子经过思索,回答出答案为止。

后来,傅聪很感叹地说:“这样,学问就学成了我只记得来的,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拷贝,不是抄书。父亲这种教育方法,使我永远受用不尽,那就是独立思考。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停留于一,就会举一反三,在面前展现广阔的知识天地。如果说我以后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应该归功于独立思考。我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对孩子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和帮助,是傅雷教子成才的秘诀之一,对今天的父母来说,仍有很必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傅雷很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认为,作为父亲,应该懂得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这个道理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除了社会的大环境之外,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学术气氛、民主气氛和竞争气氛,为孩子营造一番适宜成才的“天地”。

所谓“学术气氛”,其实是一种能够取悦孩子性情,培养孩子爱好,启发孩子动脑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家里,傅雷经常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这都有效地促进了傅聪的成长。

“民主气氛”就是凡事要允许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得不对,父亲可以认真解释一番,应该允许孩子争辩。要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参加大人的谈话,并且尽可能地对他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和说明。孩子在家庭的民主气氛受益后,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见解,也会有更多的勇气去追求真理。

“竞争气氛”指的是培养孩子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家庭教育措施。傅聪10岁生日那天,傅雷为他买了一个特大的蛋糕,又请来傅聪的许多小琴友,结果,傅聪的生日庆祝会变成了一个少儿钢琴联欢会。那天,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还充当了评委。可见,制造竞争气氛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研究性教育,父母不是将已经有的结论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听懂记住,而是引导孩子经过逐层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是一个与孩子一起“探究”的过程,强调的是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显然,这是提高孩子思维力的有效教育方法,也是培养孩子理性精神的主要方法。

教子点睛:

也可以说,启发式教育就是问题式教育,不但是父母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孩子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最终目的。另外,这种教育也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

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

傅雷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丰富的方式表现他特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孩子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能力偏向和兴趣爱好倾向。

从傅聪学习画画与学习钢琴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兴趣在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他进一步主动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太稳定,他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通常与自身的好奇心以及新鲜感受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父母,就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引导。以下是傅雷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1)父亲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切忌粗暴干涉、硬性强制或教条主义的方法;

(2)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不要总是打扰他,多观察,少干涉;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玩耍,使他能接触到自然界,有机会与沙子、泥土、水和空气一道玩耍;

(4)提供可以有条理地摆放东西的活动空间,使孩子对活动更为投入;

(5)提供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力的简单玩具,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实物的样本,使他可以模仿,不要给他复杂的玩具,让孩子在探索“秘密”的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6)提供一些艺术活动,让孩子自由表达他的感情;

(7)教孩子在纸上或录音/录像带上记录下想法、发现和问题;

(8)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启发性故事,因为它们能为孩子发挥想象力提供富于营养的形象;

(9)对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要予以支持,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0)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水平和他们通过学习最近可能发展到的水平;

(11)如果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或是掌握技巧性比较强的知识,如绘画、弹琴等,父亲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12)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3)给予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却给孩子带来了成功的体验,并依据学习成果来调整心理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14)家长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参与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蔼的态度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使孩子感到亲切、心情愉快,这种心理效应对于激发孩子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父母来说,要激发并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这里还需要父母有一个好的心态,并不是让学习兴趣促成孩子成名成家,而是借助学习兴趣,增强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教子点睛:

父母要发自内心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懂得随即鼓励孩子,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来自父母内心的欣赏与称赞,会让孩子更加兴奋,自然愿意继续学下去;而如果父母的眼里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各种问题,再一味地唠叨,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往往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