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尚书博文精粹
8352100000063

第63章 作家老忽

“老忽调走了,又回国务院研究室了。”一个搞文字的朋友对我说。

我说:“真有点舍不得他呢!”

老忽叫忽培元,大庆文学艺术界的朋友对他并不陌生。他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大庆市委副书记。搞文字的人有点儿没大没小,当面书记长、书记短的,可出了他的门口,他就变成老忽。我只好也这样称呼他了。

2005年4月,他从北京下派到大庆。他把挂职当任职一干就是三年多。因为有文字上的共同爱好,和他有了些接触。知道他是陕西延安人,1956年生。1975年在延安农村插队时入党。1981年大学毕业。先后任行署专员秘书、综合科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潼关县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副局级秘书、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2001年兼任市政协主席。后到国务院研究室任司长。当年他是中央组织部24名下派干部中唯一有过从西北“转战”东北经历的正厅级干部。

事后谈起他来大庆任市委副书记的事,老忽还非常有感慨。他说:“来之前,研究室主任找我谈话,表示我只是挂职。如果不适应,可以随时回来。而‘铁人’精神一直是大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大庆的,到这里工作我并不后悔。”

老忽对大庆是有感情的。他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饱含深情、朴实洗练、尽去浮华,诗史般对大庆油田开发47年来的辉煌历程从精神的层面进行了感性的触摸和理性的升华。为大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美丽的画图。此诗曾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坛,引发现场两千多名北大师生的强烈共鸣。老忽这样评价自己的诗歌:诗歌不仅仅是因为“写”得好才可以不朽。而唯有同时抒发了人民的崇高感情,记录了值得永载史册的人物与生活,才可能随之流传。后来我在《岁月》杂志社主编潘永翔处找到发表这首长诗的《中国作家》杂志,认真品读,感觉老忽是带着使命感完成这篇佳作的。过去人都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同的时代,激情和感召同样让诗人心潮澎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想到这两句诗,觉得形容老忽在大庆的来与去十分贴切。他创作的赋体散文《大庆赋》、《铁人铭》,就是他钟爱的文学之树上,盛开的两朵灿烂的奇葩。他用诗这种极高的艺术形式,绚丽和精彩地反映了大庆的历史与现实。这里不能不说说他的《大庆赋》和《铁人铭》。“荒原沉沉睡万年,野鹤寂寥唳苍天;茫茫沼泽承劫命,古象猛犸正长眠;陆相生油创新论,引领神工探长垣;松基三井喷油流,喜逢国庆十周年;一场会战惊世界,大庆以兹开纪元。”有评论家认为,忽培元在《大庆赋》中,写活了一个城市的“魂”。让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城市而感动,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而感动。而大庆精神在典型化、人格化以后,就成了铁人精神。作者在《铁人铭》中讴歌铁人精神,使得两赋有了内在的链接。

铁人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科学求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等种种德行的综合体现。现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大庆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铁人铭》以一个政治家的胸襟,歌颂了铁人,叙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集体,在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时势不可当的意志。在作者笔下,铁人精神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历任公仆自觉兮,效尤余康高风;多少德民启民兮,科技创新犹酣;队伍跨出国门兮,沧海扬帆鹏程;红旗猎猎鲜艳兮,二次创业恢弘;铁人队伍豪迈兮,代代高歌猛进!”忽培元令人信服的述说,让人觉得铁人虽逝,但大庆还有成千上万个英雄。他们一代接一代,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因而表达出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力量。

老忽说:“来大庆任职前我就认真研究过大庆的历史。在这座城市,我经常能感受到一种不畏艰险、踏实奉献的气氛,甚至有些当今已不太常见的英雄主义。榜样和传统的力量,让今天的大庆人仍然体现着这种独特气质。”

在其位,谋其政。进了大庆的门,就是大庆的人。老忽说,他来那年,大庆的GDP达1240亿,上缴利税收入840亿。自大庆开发以来,累计给国家上缴1万多亿的利税。大庆一直是全国第一利税大户。他也感慨,大庆这些年奉献太多,而国家的投入却太少。像大庆这样的城市,现在提出转型正是时机。大庆现在还是产值高峰期,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优化调整是当务之急。辽宁阜新是一个例子,不能再等到资源枯竭时转型。到那时候,谁来为历史负责?

从以上这些话可以看出,老忽真的很忧国忧民忧大庆。

我最为佩服老忽的是,他工作之余,能笔耕不辍。他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目前,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报告文学集《山秀珍》、《秦柏风骨》,散文集《地耳集》、《生命藤》、《毛头抑记》,随笔集《京密河札记》、《延安记忆》,长篇历史传记《群山》、《难忘的历程》,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等十多部。其中《群山》获全国优秀长篇传记奖。来大庆工作后不久,他就主抓编辑了《大庆文艺精品丛书》十六卷,为大庆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等有着众多业余头衔的他,功德圆满回到北京去了。总结老忽在大庆这几年的工作,我感觉他的收获应该是颇丰的。此时,我想起了他在《延安记忆》书跋中的一段话:“不墨守成规和不迷信时尚,是我不安分与不无保守的矛盾性格体现。如果有人硬要逼问自己,何以来到这里,何故做着一切,只要健在,就要执行,不必刨根究底,一切都将被历史收藏。”是的,铸有《大庆赋》、《铁人铭》的黄钟大鼎,将和大庆博物馆一起为我们诉说一段往事。

老忽走了,他却把依恋留在了这片土地,把思想留在了这片土地。走前不久,他曾去城市森林,他用《林中之悟》向我们大家做了道别:

“终于,就要向这片朝夕相处过的林子道别了,这是最不愿做的一件事,却又是常常要做的。人生就是这样,说到底也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过程,由虚无中来再往虚无中去。永远都在旅途上行走,像流星一样,飞快地划出一条弧线,能够叫人们注意到的更是极短暂的一瞬……”

我发现,抛开官员的级别,老忽真的是一个很纯粹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