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8372100000043

第43章 小心被人当枪(1)

君子也未必成人之美

《论语·颜渊》里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做成或实现愿望。《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进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遭难,仍仗义执言,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水浒传》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壮举。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苏秦和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自己之上,可是,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六国的宰相,张仪则依然落魄,来投靠苏秦。谁知,他竟遭到苏秦无数奚落,于是决心单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供给张仪之所需,直到张仪高任秦相,才明白苏秦当初的用意,张仪感激不尽。这种办法,是为了不令张仪依赖苏秦,而埋没他的才干。

在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张铁匠的妻子腊月在濒临饿死的绝境中,被贫穷善良的农民刘忍搭救。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腊月母子与刘忍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新家”。后来,传说早已死去的张铁匠找上门来了,正当刘忍夫妇忧心忡忡、左右为难之时,刘忍得知来人正是腊月的丈夫,便主动带上铁匠的儿子来认亲爹,让他们全家团聚,而自己悄悄离开北山……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他们却自愿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有,如主动替朋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会女友;尽力帮助朋友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动帮助一时经济拮据的朋友,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等。

总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的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当你正在潜心于某项工作,或全身心投入一件你理想中的事业,或沉浸于你所赖以生存的一件职业时,却受到了来自朋友、亲戚、同学或同事的求助等分外之事的干扰,需要你分出时间,需要你分出心思和精力去应付它。

如果应承这类分外事,势必影响你所进行的工作,你会觉得不愉快、不甘心。如果拒绝它、排斥它,你也会感到心里不安,还可能遇到意外的麻烦,譬如遭到误解,受到无谓的攻击,受到周围的冷淡,你会同样过得不舒服、不愉快。

人生经常陷进两难境地。

应承分外之事的干扰或排除分外之事的干扰,不仅是一个怎样对时间进行合理操作的技巧问题,而且是一个怎样认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应承分外之事或拒绝分外之事的两难情境里,你可以首先从应承分内之事方面着想。你受到了分外之事的干扰,用于你所进行的主要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了,你在这里感到有所损失、有所不安。但你收获的可能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于是你又没有不安的感觉了。

分外之事,同事、友人求助等只是一时表面地占去了你的时间。从长远着想,从整体着想,实际上可能并不会对你造成损失,它可能对你眼下所进行的工作产生间接的作用,或者对你将来的工作产生间接的作用。那么,这份“干扰”也就不成其为干扰了。

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

况且,你在接受分外之事,在帮助别人的时间里,或许能够感觉到助人的快乐,你此刻的存在便是快乐的,便是合理的。作为个人而言便是失中之得,没有什么值得遗憾。

同时,你帮助了别人,方便了别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美妙的效应也许你一时还不能明显地感觉到。你经常与人方便,常替别人分担忧愁,帮助别人,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你处世行事将四通八达,这将大大胜于你当初因拒绝别人而挤下的那一点点时间的损失。

不轻许承诺

一些比较不错的朋友托你办事时,你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了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于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办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来托你办一件事,这人必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你这方面却一点儿都没有准备,所以他是稳占上风的。

他拜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这话常常会被运用。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作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做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

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能够避免就更好。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们常常听某甲埋怨某乙,说:“某乙分明答应了我……但……”事实上,某乙可能答应过某甲,但那不过是某乙不好意思拒绝而已,往后他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事根本不可能办到,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这事实在是强人所难的。但是某甲真的会自责而不责人吗?恐怕不会的,而在旁人看来,也总是觉得某乙不对,因为到了那个田地,已经没人注意当初的一切了。

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有人会发此疑问: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得“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不该答应时又怎么办?

人际关系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

轻轻摇摇头,代表了否定,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接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易于接受你不能“遵办”的苦衷,就不会对你记恨在心。

有许多事情常是这样的,看来应该做,但一做起来很麻烦。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寿保险经纪,他来向你说了一大堆买人寿保险的好处,然后,他请你向他买100万元的保险。你也明知此举真有益处,但是,后来当你细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险费等于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过是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

你一定明白这事很难办到,就不妨“轻轻地摇头”,然后说出上述的理由。

自抬身价

“自抬身价”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评人的,但在竞争激烈,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现代社会,为人所求时适当自抬身价却是迈向成功的一种手段,有它不可否认的价值。

其实“自抬身价”的行为随处随时可见。例如影星提高片酬,主持人提高主持费,演讲者提高钟点费,乃至于公司的同事要求老板加薪等,这些动作都是“自抬身价”。这当中有些人确实有他们自称的身价,但也有些人根本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可是,只要他们敢自抬身价,多半能够如其所愿。而事实上,能不能够立刻如其所愿并不是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们经过这么一个动作,为自己定下一个身价,好比商品标了价一般,这有“昭告天下”的味道,以便下回“顾客”上门时,能按新的价格“成交”。

“成交”?没错,在商品社会里,人也是一种商品,各有各的身价。虽然商品由品质和供需决定价格,但商人也要懂得在特殊状况下,针对某些商品“自抬身价”一番。而顾客就是那么奇妙,低价时不买,等价格提高了,才抢着要,并且称赞品质好。人也是如此,身价太低,别人看不起,把身价提高了,反而觉得你真了不起,是个大人才,所以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在恰当的时候自抬一下身价。

自抬身价有两种,一种是本身确实有那个价值,像这种情形,你是非抬不可,你不可坚持“物美价廉”,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根本没有那份才能,如果你年纪也不小,更会被人误认为是“老大徒伤悲”。当然,你可以不必抬得太高,但至少要与你的才能等值。第二种是6分的才能,抬出8分的身价,例如你一个月其实只赚1千多,但对外却宣称赚2千元,或是3千元,那么别人认为你有这个价值。

不过,自抬身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不要抬得超过你的能力,像一位小职员,明明他只拿一个月600元的薪水,但他却说一个月拿3000元,这已是主管级的待遇。看看他的专长、年龄和能力,别人会发现这“身价”根本是吹嘘。若真的如此,你的自抬身价反而成为你的负债。另外,如果“抬”得太厉害,别人也信以为真,“买”下了你,结果才发现你是个“劣品”,如果这样,你的自抬身价会使你“破产”。

(2)参考行情

低于行情有“低价倾销”的味道,别人会把你当廉价品看,不会珍惜你,如果你能力也够,可把身价抬得比行情高一点,但如果高出行情太多,除非你是个大天才,而且也有成绩做后盾,否则会被当成疯子。

(3)在适当的时候才抬

如果你有事没事都在谈你的“身价”,就会变成吹嘘,反而没有人相信了。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例如有人问的时候,大家讨论到的时候,有人准备“买”的时候。

不知你从事的是哪一种行业,担任的是什么职务,不必谦虚客气,适度地自抬身价吧,就算被人笑,也好过自贬身价,而且只要“抬”成功,以后你的身价只会往上爬,不会往下掉,除非你不自爱,自毁前程。

留有余地

相信大家都不会喜欢跟一些说话模棱两可的人打交道吧?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在表达本身意思时不明确、含糊,就很令对方费神不已。但是,在有的时候,说模棱两可的话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人感到很有分寸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就是“模糊表态”,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它是一种把握分寸常用的社交方式。

“模糊表态”的功效有二:

一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有些问题一时尚不明朗,需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拿主张。“模糊表态”就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对事业、对人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是给对方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

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着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完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上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

相反,倘若话尚未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凡被人求时都得“模糊表态”。该明确表态的,也含糊其辞,那是十分错误的。那么,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宜用“模糊表态”方式?又如何掌握“模糊”的分寸呢?

(1)当事态不明朗时,宜用“模糊表态”

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

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

(2)倘若迫于情势,你只能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向他“模糊表态”

例如,你可以说:“这件事比较棘手,让我看看再说。”这样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有些经验丰富的人遇到这类问题,用几句幽默话语,如引用一则寓言故事或一则笑话,而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给对方去思考、寻味。这可说是“模糊表态”中的高招了。

(3)当与对方处于初交时,宜用“模糊表态”

让我们拿谈恋爱打个比方,有正、反两例,可资借鉴:

小王和小李平时性格都内向,且接触异性的机会少,经人介绍,他们俩相识了。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了点意思。接下来是两人交谈,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试探。幸好他们俩都还聪明,懂得初次交往的表态艺术。

在分别时,小王对小李说:“我对您的印象总的来说不错,不过还是初步的,有待以后进一步了解。”

小李也微笑着回答:“我和您的感觉一样。”

这里双方的表态都是“模糊”的,既表达了愿交朋友的意向,又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双方都高兴,也为以后的进一步交往打好了基础。

然而另一对青年却并非如此。小张和小丁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初次见面,小张就把嘴一翘,冲着小丁说:“我对你不感兴趣。”弄得小丁掩面而走,回去大哭了一场,埋怨起介绍人来。小张的表态无论是方式、场合,还是语言的选择都太缺乏艺术性了。

因此,在进行模糊表态的时候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对于把握不大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即使许诺也不要把话说绝,应该留有余地。

比如,可以多使用“尽力而为”、“尽量”、“努力”等词语,避免使用“一定”、“肯定”等字眼,这样也有利于对方相信。

第二,对于一些可能会拖延很长时间的事情,采取拖延性的许愿。有些事情,根据时间的变化,具体情况是会变的。如果许愿时加入一些拖延时间的概念,比如像“年底”、“下一年度”等,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变,效果会更好。

第三,对自己主观努力所无法解决、只能在特定客观条件下才能解决的事情,许诺时应加以一定限制。例如“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如果法律规定可以的话”等,既能体现出自己的诚恳,又留下了余地,暗示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良好愿望。

不收礼

话说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求学问道、请求签名者都有。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他们。

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接着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先生:“前天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今天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前天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前天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就是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