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8387400000003

第3章 苛求完美会崩断人生琴弦

导语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对“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这样就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崩断人生的琴弦。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解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

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

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这样才能持久。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

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由于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心解

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

有两则历史故事,浓缩成四句名言,就可说明老子所说的“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道理,那就是“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如果你刻意追求美,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

元朝末期有一位大名士——大画家倪云林,这个人非常爱美好清洁。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都要由两位专人来经管,随时负责擦洗干净。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洗干净,因此硬把梧桐树干净死了。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里住宿,但又怕那个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亲自起来视察三四次。忽然听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通宵不能成眠。等到天亮,便叫用人寻找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里,要清理干净。用人们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迹,又怕他生气骂人,只好找了一片落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拿给他看说找到了。他便立刻闭上眼睛,蒙住鼻子,叫用人把这片树叶送到三里外去丢掉。

元末起义的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因为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了绢和厚重的金币去,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云林名)不能为王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弄得张士信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游乐,泛舟中流,另外一只小船上传来一股特别的香味。张士信说:“这只船上,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张士信一见,便叫从人抓他过来,要拔刀杀了他。经大家恳求请免,才大打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但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便说:“一出声,便太俗了。”

倪云林因为太爱美好洁了,所以对于女色,平常很少接近。这正如清初名士袁枚所说的:“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金陵的一位姓赵的歌姬,就把她约到别墅来留宿。但是,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完了,上了床,用手从头摸到脚,一边摸,一边闻,始终认为她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澡,洗好了又摸又闻,还是认为不干净,要再洗。洗来洗去,天也亮了,他也算了。

上面随便举例来说“美之为美,斯恶矣”的故事。现在再列举一则故事来说明“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宋代的大儒程颐,在哲宗时代,出任讲官。有一天上殿为哲宗皇帝讲完了书,还未辞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栏杆上,看到柳条摇曳生姿,便顺手折了一枝柳条把玩。程颐看到了,立刻对哲宗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推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兴,随即把柳条掷在地上,回到内宫去了。

因此后来有人说,讲孔门的道理,无论怎样说,也不致超过孟子。而孟子对齐宣王说,好色、好货也都无妨,只要扩充所好的心与天下同乐就对了。偏是倒霉的宋哲宗,遇到了程夫子,一根柳条也不许动。当了皇帝的,碰到如此这般的大儒,真是苦哉!

任何一种东西,无论多么的好,搞成一种刻意风气就都适得其反。人们知道干净整洁好,但洁癖便成患;明白了“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的道理,搔首弄姿便风行,护肤养颜的也一哄而上。有的女孩子为了身材苗条刻意减肥,把胃都搞坏了。有真本事还好,但滥竽充数、剽窃投机的分子也比比皆是。雷锋精神大家都说好,全国开展学雷锋运动,学来学去反而学成了“表现自己”,以至很多人感到厌倦;真有活雷锋,反而会被人当做傻子了。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

一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这是一个笑话。笑话归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完美。

当然,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人类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完善着自己,使得自身脱去了以树叶遮羞的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这个世界万物之精灵。可见,追求完美并不是件坏事。

但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那么必定是吃不香,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低于0℃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得不完美。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都要适可而止,如果不达到想象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较劲了,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疙瘩,而且这疙瘩会系得越来越大,会系得越来越死。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像是一根树枝,即使再坚硬,也会渐渐承受不了我们自己找上门来的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成熟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而且只要尽力了,哪怕有点缺憾,其实也是完美的。

拒绝完美,才让我们完整

席勒在《遗失的部分》一书中,有一个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它得以欣赏路旁花草的芬芳、阳光的明媚,并与蚯蚓娓娓而谈。途中它也发现了许多圆遗失的部分,但没有一片能与自己相匹配,因此它不得不继续寻找。终于有一天,圆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终于又完美无缺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快得看不清沿途的风景,更不用说与蚯蚓谈话了。它发现在快速滚动中世界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了下来,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一部分丢在路旁,然后继续像从前那样慢慢地滚动着行走。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缺憾时拼命追求完美,而一旦拥有了完美,反而没有了梦想,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奋斗的激情与快乐。

现实总爱捉弄人,你没有房子时,拼命赚钱买房;在一个收入并不多的单位工作时,总想方设法挤进一个让人羡慕的单位;而当一切都如愿以偿的时候,从前的新鲜感消失,你又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了。

朋友们聚在一起,成功者自然是一番酸甜苦辣的感慨;没有成功的便免不了在心里暗暗较劲,恨不得一夜间把什么好事都占了,以为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而一旦到了吃穿不用愁的时候,反而又觉得时光难以打发。

人不应该把生活的基点放在完美上,不必苦求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更不必希冀占有全部。一个充实的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甚至也能包容不足与失败。只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留点缺憾,人生才有追求的快乐和搏击的梦想,才能想尽办法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走向成熟。

但有的人就是如此,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一点点缺陷乃至失误,总是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身上的毛病,时时处处严严实实地包裹着自己,有苦有累自己往肚里吞,到头来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方知自己一路上走得太累太累,失去了更多更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