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多疑者
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关于多疑的典故,“杯弓蛇影”就是其中较有名的。
说的是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曹操一生中生性多疑,经常错误地判断他人心怀歹念而对自己不利,因此也经常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而遗憾终身。
曹操在躲避董卓的缉拿追捕中和手下陈宫在一老人家投宿,老人热情招待并外出沽酒。半夜时分,曹操听见磨刀之声,心中恐惧,以为性命休矣。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操便提三尺宝剑大开杀戒,后杀至厨房发现一头猪才恍然大悟,其生性多疑之形象跃然纸上。
南下征吴期间,曹操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水军初战失利,便派蒋干至东吴说服周瑜,干至东吴于周瑜卧账内发现有蔡、张二人和东吴往来之书信,便窃而献之于操,操怒而斩张、蔡,后又大悔,心中苦叫中周瑜之计也!从此水军训练无素,终不见能胜东吴。
曹操素有头风病,每发作时奇痛难忍,后部将召南阳名医华佗而医之,华佗建议曹操,非砍开头颅取内之风痫而不能治之,操大怒,急召手下人将华佗打入牢狱而拷问。不出多日,曹操驾崩,可怜一世竞毁于自身之多疑,世事何其悲哀也!
可见,多疑的人警惕性特别高,对周围的人都采取不信任、怀疑的态度,而且总是朝“恶处”去考虑。所谓“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而且,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
如何释多疑者之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特别重的人,他总是疑神疑鬼:
别人背着他低声说话,他猜测是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
别人的脸色冷漠,他就疑心人家对他有什么不满;
别人面带笑容地问候他,他认为人家不怀好意、笑里藏刀;
别人对他回避,他疑心别人是在孤立、排斥自己;
别人无意中与他开个小玩笑,他怀疑是在影射自己;
别人对他表扬,他认为是想利用他,对他批评,又认为是有意找碴;
生活中碰到点小麻烦,事业上遇到点小挫折,他归罪于有人在整他;
甚至你好心好意帮助他,他也猜度你用心不良。
因为多疑,他时常担心别人如何看待他、评价他,别人会如何议论他,和别人在一起时心理上就很难放松。特别是当自己因某事遭人一次暗算,或被人一次打击报复后,就会更加小心谨慎,对所有人不信任或敌视,时时处处设防,把自己和别人之间放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既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与多疑之人进行沟通呢?不是的。其实,只要我们注意下面这些方法,并举一反三,还是不难与之进行交流的。
①自隐锋芒,以愚拙示之
“自隐锋芒,以愚拙示之”,能有效地消除多疑者不必要的担心和猜疑,从而为彼此的交往清除一些障碍。
在汉高祖刘邦的年代,萧何为政,素来谨慎且多权谋。早在其起事前做沛县吏时,他就深晓事理、善于明察。当时,因他政绩甚佳,有人要调他去咸阳任职,他再三恳求、婉言谢绝。当时正是秦末乱世之际,萧何甘愿作小吏,此收敛锋芒之举可谓“极富远见”。
刘邦统一天下后,镇国家、扶百姓、供军需、给军饷的后方总镇守萧何被拜为相国。他身居高位,历事二主,在与刘邦合作时多次受到猜疑,但每次都因为善于“自隐锋芒,以愚拙示人”而得以避过危险。
公元前196年,刘邦亲征别国时,敬萧何为开国元老,加恩派兵保卫,增加五千户领地和五百名随从。有人给萧何忠告:“刘邦远赴战场,国内留你,其实是对你心存芥蒂,借着派兵保卫防患于未然。你应趁此机会,辞退相位,献出财产以充军资,如此方可释陛下之疑心啊。”萧何听后,马上遵行,果真使龙颜大悦。
二年后黥布作乱,刘邦再率大军亲征,萧何施德政于民,并拿出所有家产以做军费。然尽管如此,刘邦仍是不断派人来问候他。萧何相府的一个幕僚提醒萧何说:“相国快要遭灭族之祸了!你名位之盛已到极点,关中百姓皆拥护于你,皇上不断派人问候,其实是已对你疑心。”萧何听从部下之计,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招民众怨恨。刘邦班师回朝时,沿途百姓拦驾告状,刘邦听了心里暗自高兴,甚至嘲笑地问萧何:“相国为何与民争利?”其实,作为臣下,萧何为消除刘邦的疑心,保其自家性命,可谓用心良苦。
可见,为消除多疑之人的忧虑,“自隐锋芒,以愚拙示之”不失为一个妥当的方法。
②不必认真,可一笑了之
有人曾问我的一位朋友:“这个工作计划,好像在某本书看到过。”我的那位朋友回答得很巧妙:“是吗?我能看看那本书吗?”
另一位女友告诉我,她母亲疑心特别重。有一天,她母亲在厨房里发现一个蜘蛛网,不觉皱起眉头说:“简直不像活,肯定是某某干的?”“嗬,”女友笑着说,“蜘蛛啊蜘蛛,快告诉我,是你自己来的呢,还是有人把你抓到这里?”逗得母亲笑了。
其实,对于别人的多疑我们不必认真,大可以一笑了之。当你听到怀疑的话,虽然明知那话是冲你而来,但只要一想到那句话的含义实质上与你无关,你也就自然平心静气。即使做不到一笑了之,也要让对方知道你对他的话不会有反应。你甚至可以清楚表示,你对他的怀疑不感兴趣,用一副“懒得理会”的表情望向别处。不妨令自己脸皮厚一点,任人去说,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许多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有什么影响罢了。如果不断地去自卫,要竭力表明自己正确,要控制一切,那是很累人的。
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疑心特别重的人,也并非要一味的回避。因为有些事,你越是回避,对方的疑心就越是重。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得采取直截了当的回答,如“你怀疑我吗,可有什么原因?”或者:“你知不知道,你的话别人听来有什么感受?”另一个办法,是要求对方解释他的话:“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或者“我想搞清楚,我有没有把你的话听错?”这样,他也就自觉无趣,不会再烦扰你了。
总之,对于那些疑神疑鬼的话语,我们不必认真,大可一笑了之。这样,多疑之人自感无趣,我们也倍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