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应掌握教子智慧
8422700000006

第6章 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2)

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谎言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个实验结果深刻地表明了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这就是期望的力量。

我们也不止一次听到过周围成功人士这么解读他们成功的动力:“小时候爷爷就说我聪明,将来一定能读大学,我就真的读了大学。”“有一次上课,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将来一定能成作家,我就这样成了作家。”

表面看来,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积极暗示,造就了以后顺理成章的成功。究其背后,却掩藏着深刻的道理与隐喻。

很多事实都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较弱,受暗示性较强,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孩子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别人的判断,外来的期待就内化成为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而当一个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例如,孩子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喜欢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通常,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好成绩,反之亦然;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因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高,反之亦然。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价值同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孩子愿意全力以赴地去改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很容易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种感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着偏见,孩子就会缺乏自知和自控的能力。

没有一个家长会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人格健康,可是,应该警觉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会无形中引领孩子的走向。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的种种“不行”时,却没有想到,这种抱怨在无意中放大和加速了孩子的“不行”!

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性,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父母应积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使孩子有一种良好的期待心理,从而树立“我能够成功”的信念,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因此,无论孩子曾经是多么的“愚笨”,父母都应该永远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并且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这一点非常重要。父母对孩子越抱有期望,孩子越感受到这种热切的期望,他就越相信自己能做到,也会越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这种期望。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实际上,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期望,并把这种效应用于孩子身上,将会看到孩子身上所起的明显的变化。

要提醒父母们的是,期待要掌握分寸,避免“过犹不及”。过度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不好了。因此,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要让孩子觉得不是做“白日梦”,而是他确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这样他才会有奔头,才会愿意去努力。

细节指导:

⑴父母永远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

⑵对孩子经常鼓励和赞美,但也要适度,而且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没有原则的滥用的赞美只会变成孩子的精神鸦片,孩子会为了赞美去努力,而脱离原来的目标。

5.尊重孩子的天赋

家教故事:

在帮助儿子傅聪选择发展方向时,傅雷希望他选择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而且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然而,出乎傅雷意料的是,傅聪根本不是绘画的料,学习绘画时心不在焉,习作也只是信笔涂鸦,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美术天赋。与此同时,傅雷也发现了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例如他发现傅聪对家里的那架手摇留声机很钟情,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都会一扫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一动不动地在旁边静静地听。

于是在傅聪七岁半的时候,傅雷果断地让他放弃学画,改学钢琴。傅聪的每一个细胞也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评价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经过几年的辛苦联系,傅聪的钢琴演奏水平已经到了出类拔萃的地步,频频参加各种钢琴演奏比赛。1953年夏天,经过选拔,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在联欢节上,傅聪演奏了斯克里亚宾,效果极佳。联欢会后,国家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导师是“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半年后,又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角逐,傅聪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震惊了中外乐坛。

智慧点拨: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例如,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爱学,有的孩子贪玩;有的孩子内敛,有的孩子活泼……这些都是孩子各自的特点。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

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面发展,那么孩子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

要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需要父母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些才能,有可能就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的才能火花闪现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它,认可它。具体方法如下:

⑴了解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贝多芬4岁时喜欢在琴键上来回按动,其祖父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音乐才能,结果他8岁就能登台表演,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经常阅读一方面的书籍,或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此外,多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并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旅游,以便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兴趣。

⑵观察孩子的行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后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作,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就要留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到他的优势智能。

⑶了解孩子的性格。

据德国科学家研究,孩子的个性也是其天赋的“显示屏”。20年前,密歇根大学的专家对125名3~10岁孩子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孩子在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的态度予以性格分类,并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否决就哭的孩子,感情脆弱、敏感,日后大多数成为有艺术特长的人。专家的解释是:这类孩子不尝试解决冲突,因此长大后内心世界比较丰富。而那些显得自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了法官、新闻记者或律师。至于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为证明自己正确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日后容易成为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

一旦发现孩子的潜能,就要珍惜他的潜能,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而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耗费过多的心力。因为在这些领域,孩子往往缺乏天分,就连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更别说做到“卓越”了。

细节指导:

如何才能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天赋,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要摒弃“只有成绩好才会有出息”的想法,而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

⑵父母不要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而要承认和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⑶发现孩子的天赋后,不要打击和压制,而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不断地发挥与运用,鼓励孩子将自身的天赋变成特长。

⑷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而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

6.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家教故事:

王芳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在儿子出门后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

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

王芳感到非常后悔,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应该不尊重孩子。

智慧点拨:

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所以,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的个体权利应当受到父母的保护,而不能由父母来主宰。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只有当父母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以后,才会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选择。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父亲就很愿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一个目标,逼孩子去达到。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蔡志忠去画漫画。蔡志忠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

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当时都未曾想到,这短短十来秒对话,却成了影响蔡志忠一生的最重要时刻。如果当初父亲一定要让他留在学校接受留级的命运,他日后还可能因为漫画而闻名全世界吗?

反观我们身边却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伤害着孩子。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期望认为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全身心的投入,把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儿女身上,以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父母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还使自己的孩子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孩子被父母的期望压垮了,而且亲子之间出现了隔阂,孩子觉得父母不可理喻,父母也觉得孩子不努力不上进。例如,很多父母都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不惜强迫孩子学习,替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英语班、奥数班、数学强化训练班等,替孩子买各类名师名校出版的习题辅导书……这样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引发亲子间的冲突。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将时间交给孩子来分配,孩子在被尊重、被无条件接纳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能得到大的提高,而且还能合理分配剩余时间,增强管理自己的能力。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

细节指导:

⑴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

⑵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因此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强逼孩子。要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爱好兴趣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