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切帖》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属山东峄县东北)人。七岁学书,少时曾学书于卫夫人,以后渡江北游,所见益广。他悉心研读过李斯、曹喜、蔡邕、钟繇、梁鹄的留世作品;师法张芝、钟繇,并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上承汉、魏雄奇瑰丽的书风,一变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尤精行书,对以后历代书法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书圣”。
所谓“新体”,是一种流行于当时,易于书写的书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草,主要用作书写简牍。其实,这种所谓的“妍美流便的新体”,早在王羲之出生以前就已流行,从出土的西晋(265~317年)书法作品残片《楼兰为世主牍》和《楼兰一日牍》可以看出,当时的行草书写已相当娴熟,并且两件书法作品残片的书风极似《寒切帖》。西晋陆机(266~303年)所存真迹《干复帖》也可作为这一时代书风的佐证。由此可以看出,一代书风的演变和新体的产生,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的这一特征。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处在这一书法的变革时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创的新体,集中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行草书法的风貌。他可以说是新书体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留世的书法真迹无存,这也给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留下很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但无论这些疑案怎样引起争论,对王羲之所传世的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都是给予高度评价的。《寒切帖》又名《谢司马帖》,草书。从印章得知此帖曾藏绍兴内府。曾刻入宋代的《淳化阁帖》、《大观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等名帖。此帖如行云流水,使转自如,飞逸多姿,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巧,是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