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8431100000023

第23章 不做羞耻之事(4)

其次出门要做好准备工作。在门前,检查一下手帕、纸巾是否带上了。要吐痰,拿出备好的纸巾;要外出旅游,需要在公共场所用餐,拿出备好的塑料袋,将瓜皮果壳扔在塑料袋里,路上遇到垃圾筒,随手扔进去,没有垃圾筒,就把脏物带回,扔在门口垃圾箱里。开始你可能不习惯,坚持几次或十几次,你就非常习惯了。以后叫你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废物,你就会吐不出口、扔不下手,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避免浪费食物

一些学生寄宿在学校里,常有随手扔掉吃剩的食物的坏习惯。有时候甚至拿这些食物当“武器”相互射击,并认为这些东西是自己花钱买的,扔掉与别人无关,或是觉得吃剩下的食物随手扔掉显得潇洒大方,若是收起来带走,有点“小家子气”。对此,同学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亲自体会一下“锄禾日当午”的滋味,领略一番劳动的艰辛。然而不能浅尝辄止,不但“锄禾”坚持到“日当午”,而且要挨到又渴又饿。此时呈上“盘中餐”,则不需任何人教诲,自然会连掉落在餐桌上的饭粒都一一拣吃干净。这就是教育家们所说的磨难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最强的。

然而,生长在大都市的同学不一定人人都有身体力行“锄禾日当午”的机会,不过“饥荒”这个词总该听说过吧?同学们要不忘祖训,居安思危。全世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忍受饥饿,因饥饿而死者数以万计。

二、“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同学扔掉吃剩下的食物是为了不让人说小气,甚至玩“潇洒”。其实,无论国内的大款还是西方或港台的富翁,他们都不在餐桌上玩吃的“潇洒”,吃不了打包带走。而我们分文不挣的学生更加没有资格玩食物的游戏、玩食物的潇洒。

三、“吃多少,买多少”。同学们若用餐时胃口不大,购买食物应当量“用”而“购”,不要仍像往常一样没有数量的变化。若对某个品种不感兴趣,也应少购或者不购,以免购多了不好处理。当然,这也涉及了同学们寄宿在学校时饮食方法和生活费的使用问题。

四、如果是食物本身质量问题而不能食用,那也应该放置到食堂专用的堆积吃剩食物的容器中,不可随意抛弃,这会影响环境卫生,既害己又害人。

正确对待来路不明的物品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建立友谊,结为知心,除了通过语言上交流情感以外,往往赠予一些物品作为纪念,以示友谊的长存。但是,如果别人送给你的物品来路不明,怎么办?

一、在收到物品,又不知其来路时,不要直截了当地问其来路如何,如果别人是通过正常渠道(如购买、跟家长要或是别人送给他的)得到的物品,诚心赠送给你却受到你的质疑,肯定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从而导致你们之间的友谊受到破坏。正确的方法是婉转地探询物品的来历,可以在赞美物品的基础上从价格、何处购买等方面探询。例如,别人送你一件精致工艺品,你拿到后首先应该表示感谢且惊讶,然后说:“这样精致的东西肯定花不少钱吧?在哪里买的?”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物品来路是否正当。

二、来路不明的物品大致分为两种,即捡到的和偷窃、抢劫来的,那么,怎样处理这两种情况呢?

1对于捡到的物品,首先要说服别人,帮助他提高思想觉悟,说明拾金不昧是每个中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如果把捡到的东西占为己也只能说明你思想素质不高,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多次耐心地说服他把捡到的物品上缴给有关部门,同时请他们帮助寻找失主,这样做既帮助了朋友,维护了你们间正常的友谊关系,当然也由于你的诚恳的态度而给别人下了台阶,受到教育,又能使别人领略人间的真情。

2对于偷窃或抢劫来的物品,要旗帜鲜明地表示坚持不能接受,因为这是利用犯罪的手段得来的,是触犯法律的。如果你接受了这些非法得来的物品同样也触犯了法律,严重的还要负刑事责任。这样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要对他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对于价值不大的物品,应劝其主动还给物主,并要主动承认错误,赢得物主的谅解。对于价值较大或具有机密性的物品,除主动归还外,还应该主动投案自首,向公安机关坦白交代,求得法律的宽大处理,这样做既能挽救别人,体现出你的诚心和高尚的品德,又能更好地巩固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

总之,朋友的情要领,但道德也要维护。在收到来路不明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来路,否则很可能因为一时不慎而陷入困境。

不做违反纪律的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一切都要遵循着纪律的原则。纪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纪律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自由和纪律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学生在学校里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一般说来,每位同学都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当有人要你做违反纪律的事时,应该这样做:

一、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凡是违反校规校纪、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甚至违法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人是生活在纪律里的,守纪律,无论做什么都有成功的可能;不守纪律或全没纪律,就必然要遭到损失或失败。况且,一旦我们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违法的事,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坚决不能做违反纪律的事。

二、要坚持原则

如果当有人要你做一件违反纪律的事时,假如你考虑到朋友的情面,怕得罪对方,违心地做了违反纪律的事,结果受到老师或有关部门的批评甚至处分,那对自己来讲,对于个人的荣誉和名声都是很大的损失,老师和同学对你的信任也就会大打折扣。而你如果坚持原则不做违反纪律的事,不仅不会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害,而且,你将更加赢得老师和同学对你的信任。

三、劝阻别人不要做违反纪律的事

别人要你做违反纪律的事,你不仅不要去做而且要努力劝阻他人也不要去做违反纪律的事。也许开始别人不理解你,但最终是会理解你的。那时,他会因为你坚持正义而格外敬佩你。由于你劝阻他人不做违反纪律的事,你必然也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由衷赞扬。当然,由于你坚持原则,可能会一时遭到别人的疏远。但这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会对你逐步地了解。

总之,当有人怂恿你做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时,你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一时糊涂而违反纪律,还要坚持正义,极力劝阻别人,避免他们做出违反纪律的事。

预防和纠正犯罪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够成熟,感情易于冲动,缺乏一定的理智性。有的同学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后,较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犯罪心理,如果不加以预防和纠正,便可能导致犯罪行为。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纠正可能产生的犯罪心理呢?

一、要认识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通常导致中学生朋友产生犯罪心理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报复心、占有欲、嫉妒心、虚荣心和好奇心等。这些消极心理都容易使青少年失去理智,走上犯罪的道路。例如,报复心由于冲动能导致青少年采取较为极端的攻击性行为,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占有欲膨胀后会使青少年不择手段地去获取别人的财物;嫉妒心和虚荣心会使青少年为了“自尊”而与他人发生对抗行为甚至造成伤害事故;好奇心则有可能使青少年去不恰当地冒险,从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二、在弄清容易导致自己产生犯罪心理的因素是什么以后,要认真阅读一些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了解法律知识,自觉用法律条文约束自己的行为。假如自己属于占有欲较强一类的,那么通过学习法律,使自己知道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社会财物对自己及对他人的危害,以及将会受到的惩罚,使自己及早止步;如果自己是报复性较强一类的,那就应当多同自己的要好朋友、家长或老师交谈,使自己内心的抑郁、冲动或不平得以缓解、宣泄,并取得朋友、家长与老师的帮助。而嫉妒和虚荣心理过强的同学应多交朋友、多读书,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就可以了解“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一道理,不仅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也要善于通过比较,了解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真正懂得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许自己的长处正令他人所羡慕呢!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嫉妒别人,倒是应该学会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得到更大发展。

三、多结交一些正直、善良的朋友,杜绝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同学们经常与那些正直、善良的朋友交往,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正面影响,对消除可能出现的犯罪心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中,你会慢慢远离那种报复心、占有欲、嫉妒心、虚荣心和好奇心等,而使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相反,如果与那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的话,则会加速犯罪心理的形成,最终导致自己走上不归之路。

四、容易产生犯罪心理的同学可以打谈心电话或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同主持人、专家交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目前各地都设有各种谈心电话、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把心中的烦闷、苦恼与不安告诉对方,以取得他们的帮助。通过自己的诉说或发泄,让他人了解你的痛苦和迷惑,以确定如何帮助你。同时他人或者组织对你的心理辅导、疏导,让你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你及时醒悟,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除了上述所说之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平时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水平,提高法纪观念,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培养各种正当的爱好与兴趣,以便有效地预防和纠正犯罪心理,使自己顺利、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