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护理心理学
8478500000010

第10章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使人产生交往的需要等。所有的需要都是因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或多种缺乏或不平衡引起的,当有机体的这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也就意味着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他们进行分类。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

1.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又叫自然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生物性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就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上他也不会狼吞虎咽。生物性需要主要有:

(1)进食需要。

(2)饮水需要。

(3)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4)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主要有:

(1)劳动需要。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它表现为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如果暂时丧失了劳动的机会,就会感到不安和难受。正如李大钊所说的:“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2)交往需要。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收、支持和合作。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专栏3-3

沙赫特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房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此外别无他物。三餐由人送至门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的人伸手就能拿进食物。一个人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完全隔离。有五名大学生应征参加实验。其中一人只待了二十分钟就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待了两天;最长的一人坚持了八天。这个研究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人们对孤立的容忍力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3)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三)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排泄、性和休息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2)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当充分的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的得到了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2.无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3.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当前推动人活动的动力。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但真正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还是少数。

二、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引起行为产生的需要。需要在主观上常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方向,但却不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什么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活动的动因。因此,静态的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又叫始动功能。即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一切行为的产生有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即动机。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和对象。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维持时间。

(三)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也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

1.生物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物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主要的生物性动机有:由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进食、饮水的动机;有机体延续后代的性动机;雌性个体在生育幼婴前后一段时间内所独有的一种保护、哺乳幼婴的母性动机等。

2.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动机,以及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包括亲和、利他、权力、侵犯、成就等。

(1)亲和动机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

亲和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而且可以起到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和避免窘境的作用。

亲和受到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和个体出生顺序的影响。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

(2)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目标的吸引力、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和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等。一般来说,目标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强;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3)侵犯动机

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有些学者把侵犯的原因归结为人的本能,认为人天生就有侵犯他人、伤害自己的一种本能——死的本能。有些学者提出,人之所以出现侵犯动机和行为,是因为挫折引起的。人一旦感受到挫折或处于挫折情境之中,侵犯动机就会被激发,一方面是对外的侵犯,如打架斗殴、言语侮辱、寻衅滋事等;另一方面是指向自身的侵犯,如自伤、自残、自杀等。

侵犯与人的情绪、道德、自我控制能力、角色扮演、大众传媒等因素有关。

(4)利他动机

利他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5)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是个体对社会控制的需求和对自身无能的恐惧。

三、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或渴望追求真理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动力。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兴趣,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格侧面,兴趣的品质有:

1.兴趣的广泛性。

指兴趣的范围较广,一个人对多个事物或活动感兴趣,乐于去从事多个活动或研究多个事物,即博学多才。如周杰伦,不仅在音乐创作上有很强的兴趣,自己作曲、演唱外,作词的功底也很强,《黑色毛衣》、《外婆》等就是其自己作词,同时,他的篮球打得也很棒。

2.兴趣的中心性。

兴趣的中心性指的是兴趣的专注性、深度。一个人不仅要有广泛的兴趣,还要有一个中心兴趣,即在多个兴趣中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有突出成就的兴趣,即所谓的博大精深,关键在精深。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也不可能有精力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只有在横向上做到博大,在纵向上做到精深,才有可能在工作学习上取得突出成就。

3.兴趣的稳定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看到别人从事的活动,总觉的很好玩或意义重大,所以自己的兴趣也很浓厚,也想学习此项知识或从事此项活动,但当他真正从事或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从事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吃苦耐劳,才能掌握的更多、更全面,这时活动变得单一、枯燥,所以兴味索然。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只有稳定、持久,才能推动人们深入的钻研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或突破。而那些兴趣不稳定的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必然是一事无成。

与稳定性相对应的是兴趣的灵活性,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兴趣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4.兴趣的效能。

就兴趣对个体的作用来说,兴趣的效能指兴趣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识能力,丰富知识经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兴趣对个体的能力提高大,活动效率高,称之为积极的兴趣;有些兴趣只停留在“意向”的阶段,对个体帮助不大,活动效率低,称之为消极的兴趣。

四、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为人自以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其好坏的评价取决于自身对客体的主观需要)、选择性(个人特有的价值观来自于个体对评价标准的选择)、稳定性(形成之后不易改变)和社会历史性(价值观受到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等特点。

五、理想

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积极的幻想,是一种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经过自身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能够实现的对自身未来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