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做事要有分寸,特别像迁都这种事情,这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时就不得不多方面考虑,找个借口是十分必要的。
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有宏图大志,想成就霸业。
魏都在乎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自盛乐迁到这个地方,都城遍居北荒僻之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孝文帝一向仰慕中原文化,基于这个原因,他早就筹划迁都洛阳,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但迁都是牵动全国、震动朝野的特大举措,况且由北迁入中原,会有诸多不适。
孝文帝最担心群臣不愿,联合起来百般阻拦,他十分巧妙地采取了迂回之计,召集众臣讨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齐朝。
孝文帝择一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龟卜,预测南伐吉凶。
孝文帝道:“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此话一出,群臣肃然,心中并不赞同,但无人敢出来争辩。
此时惟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进言:“易经》中所称‘革’者,乃指更体改制,应天顺人,商汤、周武之卜,确为吉兆,但陛下已天下称帝,正该发扬光大,何谈改制。今日计议南伐,反得‘革’的爻象,恐难称做全吉。”
孝文帝龙颜大怒,声色俱厉道:“卜辞有‘大人虎变’一语,为什么说不吉利?”
拓跋澄答:“陛下登基已久,如何今日才有虎变?”
孝文帝更加恼怒:“社稷乃朕的,难道你要败坏它不成?”
拓跋澄抗言道:“社稷原是陛下所有,但臣乃社稷之臣,怎能见危难不说话呢?”
孝文帝心意已决,遂下令退朝。
孝文帝回到宫中,将拓跋澄召来,单独与其密商:“今日在朝中计议伐齐,并非朕之本意,朕意在迁都洛阳,南伐之举,不过巧借名目而已。因事关重大,不得不谨慎从事,未敢言明。朝中辩白‘革’卦,朕恐众臣竞相陈辞,坏我大计,故厉声厉色,令百官震慑,朕之国家,兴起于北地,迁都平城,地域广大,但文轨不同,此地只宜施展武功,不便推行文治,如要移风易俗,成就天下大业,惟有迁都中原。洛阳乃帝王之都,最合朕意。今日又卜得一‘革’卦,正是改革征兆,迁都之举,其势可行,不知你意下如何?”
拓跋澄明白了孝文帝的意思,赞同道:“陛下迁洛,入主中原,自会心悦诚服,成就天下大业,乃苍生之幸,理应庆贺。”
孝文帝仍心存忧虑,坦言道:“北人恋土,忽闻南迁,必然相互惊扰,人心动荡,朕不免顾虑重重。”
拓跋澄会心一笑:“此乃非常之举,原非常人所能知晓,只能决断于陛下。”
孝文帝笑道:“汉武帝得谋臣张良成就大业,卿真不愧是我的张良啊!”随之加封为抚军大将军,又兼尚书左仆射。
孝文帝一边大造河桥,准备大军渡河,一边传令各地,调集兵马准备南征。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筹备停当,孝文帝起兵渡河南进,一路艰辛直达洛阳。
此时正是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九月,天气清凉,淫雨霏霏,孝文帝督领诸军南进。群臣纷纷跪在马前劝阻。
孝文帝大怒:“朕方经营天下,志在统一,你等书生,不知大计,国家定有明刑,勿再言,否则……”
安定王拓跋休等马前叩首,一起哭泣着苦苦劝阻,孝文帝便道:“此次大举南伐,远近震动,若就此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如何示范后人?岂不空留笑柄?今日若不南伐,也当移都此地,方不至师出无名。机不可失,朕意已决。赞同迁都者立于左侧,不赞同的立右。”
安定王拓跋休等相继立于右侧,众臣见此阵势,无可奈何,只得勉强同意迁都,齐声高呼“万岁”。
至此,迁都大事议定。
孝文帝留在洛阳,李冲劝其暂时返归平城,待新都修造完毕再正式迁都,孝文帝不允,而派任城王拓跋澄飞骑返回平城,向留守的百官宣布迁都的决定。
众臣闻旨,大为惊骇,但事态已成,谁也无法改变。
就这样,一场举国关注、震惊上下的迁都风波慢慢平息,孝文帝命人在洛阳大兴土木,最终顺利地实现了迁都的计划。
孝文帝迁都,反对的人太多了,而且多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事情的确不好办!然而他用占卜制造迁都舆论,同时向任城王秘密交底,相互配合,以争取重臣的支持,并以南伐为幌子行迁都之实。
难做的事情偏要去做是不明智的,难做的事情不去做是无能的,难做的事情想办法去做了就是有勇有谋,孝文帝迁都之事最终迁得巧又迁得好,所以算是一个智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