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有“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明明德”是说“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修身”是说修养品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为什么要“修身”呢?“治国、平天下”与平常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若是仅为“齐家”呢?又觉得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样的途径又似乎太漫长、太辛苦,倒不如“老婆、孩子、热炕头”来的快活,这便是平实的生活。
《大学》里讲“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并且认识事物的道理。那么人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这似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细细想来,却也不好回答。小的时候,只是“父母之命”,便进了学校,没有什么选择,似乎是被动的。只是觉得一下子有了很多小朋友,倒也很有趣,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天真烂漫!隐约听父母说过,学习是为了能够有些技能,将来好养活自己。就好比猫要学会捉老鼠、老虎要学会捕食一样,为了生存吧!
《大学》中讲“八条目”,我认为最首要的是“正心”。正心包含着许多方面,如理想、气质、认知、情感等都属于心的范围,而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能正确的认知事物,所以就应该端正这些情志。而“把握好情志,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正心”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就是“明志”。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都是说志向的重要性。做人先立志,从孔子起就一直讲这个。我想对待人生总应有个想法。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到:“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有些人终身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人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读路遥的这段话距现在近十年了,它也总在叩问着我。我觉得人的一生总该有个目标,如果没有,人往往会陷入虚无,可是目标太高,又往往不切实际。所以人应该有个近目标,经过努力可以接近或实现它;又该有个远目标,指引着人生的路向,鞭策自己前行,而不至于迷失。
曾经有兄弟两人,一个认为人生就是要好好享受生活,说人生很短暂,年轻的时候应该抓紧时间玩乐,如不好好享受,到了老了什么也玩不动了,岂不白来世上走一遭。一个认为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吃点苦,多付出些,将来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回报,老了才能有好日子过。两种态度,一为享受在前的人生,一为吃苦付出在前的人生,也就会有不同的路向。我不能想象只享受而没有付出的人生。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人必须先付出,才会可能得到,才会有资格去享受人生,过好的生活。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只管过好今天的日子,明天还不知道会是怎么样呢?也许发生了意外,命都没有了!还不如及时行乐呢!此话却也有些道理,但钱穆先生讲:“实在我们过今天的生活就应该考虑到明天。我们不懂得明天,不想到明天,怎么过今天呢?这是不可能的。过一天算一天,这不叫人生。”我想:过今天,总有个假设,就是会有明天。今天会变成昨天,明天也会变成今天。
总之,我认为,吃的苦应该比享受多一些。能够百分之八十的付出,百分之二十的享受人生,可算是一个良好的人生。百分之九十或者九十五的付出,则为更高级之人生,付出的百分比越高,人生也就越有价值和意义,享受只可作为吃苦人生的必要补充和点缀吧!
写于2008年8月25日,原载2008年8月27日《华夏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