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译】
逢上了清明佳节,桃李盛开,仿佛在东风中含笑;郊野中,无人祭扫的坟墓,笼罩着一片凄愁。轰鸣的雷声震天动地,把蛰伏的动物纷纷惊醒;春雨滋润了大地,草木欣欣向荣,格外娇柔。卑鄙的齐人乞求祭祀的酒肉,回家还要向妻妾夸口;志士介子推藐视高官厚禄,宁愿烧死也不肯低头。贤明的君子,愚蠢的俗人,千年以后又有谁来评论?只剩下满眼丛生的杂草,一堆堆荒凉的土丘。
【评解】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所作,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格外苍劲成熟,是典型的江西诗派诗。诗写清明节所见所思。首联一句述春天桃李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一句写郊野荒冢、凄凉愁怨的氛围。两句都切合清明,但一句欢快,一句低沉,对比强烈。在一联中创造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境,是黄庭坚诗的特色,极易使人通过大起大落,转入深层的思考。以下两联,分别承“佳节清明”与“野田荒冢”写,一联写景,一联议论,纵横变化,仍在一联中分写两个景象,合成一个整体。次联描摹春雷震动,万物复苏,春雨滋润万物,草木葱绿。出句气势刚健,对句绮丽清柔,各切所写。颈联抒发由清明扫墓产生的联想,分评无耻小人与忠臣节士,带有批判现实与自我表白的成分。尾联双收,议论与写景结合,以苍凉的笔墨,表达对世事的愤慨,吐露悲愤压抑。黄庭坚作诗,力戒平庸,用笔盘旋挺拔,富于跳跃,音节顿挫,这首诗便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柒成红杜鹃①。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②。
【作者简介】
高翥(狕犺ù),字九万,号菊“,余姚(今属浙江省)人。终生隐居未仕。他是南宋江湖诗派重要诗人,著有《菊”集》,已佚,后人辑所作为《信天巢遗稿》一卷。
【注释】
①杜鹃:杜鹃花。传杜鹃悲鸣,直啼到口流血方止,所流血染红杜鹃花。此借用这一传说,形容上坟的人悲哀啼哭。②九泉:地底下。
【今译】
南边北边的山头,到处可见到一处处墓地;清明时节来到了,家家户户祭祀在坟前。烧化的纸钱灰随风飞扬,仿佛白蝴蝶在起舞盘旋;祭扫人所流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太阳落山,一片空寂,狐狸在坟冢上公然安眠;扫墓的儿女们回到家中,在灯前欢笑聊天。人生在世是多么短暂,有酒在手应当开怀一醉;死后儿女祭祀的酒浆,一滴也到不了长眠的九泉。
【评解】
这首清明对酒诗,前三联纪事写景,扣题“清明”,末一联抒情感叹,扣题“对酒”。诗人主要想表达的是“今日有酒今日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思想,因此通过清明上冢一事,进行映照衬托,为立论提供坚实的基础。诗步步深入,首联勾勒清明扫墓的盛况,次联写死者家人焚钱哀哭的状况,把气氛推向高潮。第三联陡跌,极写墓地的荒凉及子女祭祀完后聚集灯下欢笑的场面,以鲜明的对比,推出尾联人死以后,万物皆空的感受。全诗写得结构井然,起承转合十分分明。在写景时,以大笔浑写与工笔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互为交错,使景物生动逼真,历历在目;尤其是“纸灰”一联,以其细微贴切而历来被人赞赏。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①,春入遥山碧四围②。兴逐乱红穿柳巷③,困临流水坐苔矶④。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⑤。
【注释】
①恣:随意,无拘无束。②遥山:远山。③柳巷:长满垂柳的小路。④矶:水边大石。⑤游衍:随意游玩,语出《诗·大雅·板》:“昊天日旦,及尔游衍。”
【今译】
原野上遍布着红花绿草,我漫步闲游,无拘无束;四周的山峰,远远耸立,在春风的熏染下一片碧绿。我兴致勃勃地追逐着落花,穿行在长满垂柳的小路;困倦了便坐在青苔斑驳的石上,对着淙淙流水,默默无语。一杯又一杯喝酒毫不推辞,一直到喝醉还不肯停住;心中却挂念着芬芳的花儿,只怕它们随风飘坠,纷纷似雨。更何况今天是清明佳节,又碰上晴朗的天气,因此上不妨纵情游乐,只要别快活得忘了归去。
【评解】
这首清明出游即事诗,描绘了一派令人陶醉的春日郊外风景图,抒发了自己沉湎美景中的喜悦欢快的心情。诗首联出齐题面,点出节令景物,一句写“郊行”,一句以远景概括郊外春色。颔联承首联的“恣行”,写得很活泼自由。高兴时追逐落花,穿行柳巷;困倦时坐在水边石上休息。既写了情,又写了热闹的景。颈联以情为主,用饮酒惜花,表明对景物的留恋。尾联既承颈联,又遥应首联,以恣意游春、乐而忘返作结。诗写得轻快浅俗,即带有人们常说的“宋气”。如诗后四句都以虚字置于句首,增加了轻巧转折;颈联已写出不愿回家的心情,尾联又加深、明点,不怕重复。这些,都是宋诗,尤其是理学家的诗常有的风格,好在本诗没有理学家的酸腐气。
秋千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①,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②,断送玉容人上天③。花板润沾红杏雨④,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⑤,疑是蟾宫谪降仙⑥。
【作者简介】
僧惠洪(1071—1128),字觉范,后改名德洪。俗姓彭,筠州新昌(今江西省宜丰县)人。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出家,历住汴京天王寺、庐山及江宁清凉寺。他是著名诗僧,又善画梅竹。著有《林间录》、《冷斋夜话》等。
【注释】
①画架:指绘有彩纹的秋千架。裁:截断,制作。翠络:绿色的绳索。②血色:鲜红色。③断送:打发。这里指秋千上扬。玉容:容貌美丽。④花板:雕花的踏脚板。⑤闲处:空地,清幽之处。
⑥蟾宫:指月宫。传月中有蟾蜍,因称月宫为蟾宫。谪降仙:谓月宫嫦娥被贬谪下凡。
【今译】
画有彩饰的秋千架高耸,悬挂着两根绿色的绳索;春日里,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小楼前欢乐地荡着秋千。鲜红的裙子飘舞着,长长地拖到了地上;秋千高高地上扬,美丽的姑娘仿佛飞上蓝天。雕着花儿的秋千踏板,被飘坠如雨的红杏沾润;彩色的绳索倾斜着,似乎就挂在如烟的绿杨树巅。她玩够了,走下架来,从容悠闲地站在空地,我真怀疑是嫦娥,从月宫里贬谪到了人间。
【评解】
这首诗描写春天里美人打秋千,在细微的刻画中,表达自己对美人的赞美与欣赏。诗大概是诗人少年还未出家时所作,否则一个和尚写这样的诗,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诗首联拉开序幕,交代秋千架及玩秋千的美人。次二联具体写荡秋千,每联都一句写上,一句写下,合着秋千的节奏,产生动感。颔联写美人在秋千上的情景,以“拖地”、“上天”,写出秋千的起伏低昂。颈联着眼于秋千本身,以杏雨洒红、柳烟飘绿作背景,写得十分繁富热闹,又通过沾花、挂树点出秋千的上下。尾联写美人玩毕秋千后的姿态,并直接以神仙作比,不仅赞人之美,也暗中挽合上文的荡秋千。诗写得精巧细微、浓艳绮丽,堆砌代词、形容词及比喻,是宋人学晚唐温、李及香奁体的结果。
曲江①(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②。且看欲尽花经眼③,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④,苑边高冢卧麒麟⑤。细推物理须行乐⑥,何用浮荣绊此身⑦。
【注释】
①曲江:在长安杜陵西北五里,是当时游览胜地,有紫云楼、芙蓉园、慈恩寺等名胜,花卉环列,烟水明媚。②万点:指众多的落花。③经眼:经过眼前。④翡翠:即翠鸟,一种水鸟。红色羽毛的叫翡,绿色羽毛的叫翠。⑤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边。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古代帝王大臣墓前常列石人石马及石麒麟。⑥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⑦浮荣:虚浮的名声与荣华。
【今译】
一片花瓣飞落,便带走了一分春天;眼前风儿飘落了万点花瓣,怎不使我忧愁万分?赶紧抓住时间欣赏花儿,它们不久就要凋尽;放开量喝着美酒,用不着担心喝得过度会伤人。江边精巧的小堂,有翡翠在那里筑巢;华丽的苑边高大的冢墓,如今倒卧着麒麟。细细推算万物变迁的道理,正应该及时行乐;用不着让浮名荣华,牢牢地羁绊此身。
【评解】
长安恢复后,杜甫随唐肃宗回到长安,官左拾遗。不久,他因上疏救房琯被肃宗疏远,因此心中闷闷不乐。这二首作于乾元元年(758)春天的《曲江》诗,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下的放浪消沉心理。这首诗首写自己见到春天的逝去产生了强烈的惜花心情,然后由春的逝去,进入伤时,从而不惜以醉消愁。下半首,先明写江边小堂及芙蓉苑,通过景物反映人事的变迁。原先热闹繁华之地,如今成了禽鸟栖息之场;富贵人家冢墓前的石麒麟,也倒卧在地。于是在一派衰景中,诗人产生了富贵如云过眼,人生几何,应及时行乐的消极颓丧心情。全诗主题突出,惜花与惜时、春事与人事前后贯穿。前三句全写落花,反复旋折,大违常规,却将第四句的伤愁衬得更加深沉。尾联的伤今惜时,稍嫌圆熟,为后来宋理学家诗人所模仿。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①,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②,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③,点水蜻蜓款款飞④。传语风光共流转⑤,暂时相赏莫相违⑥。
【注释】
①朝回:早朝归来。典:典当。②酒债:赊欠的酒钱。行处:所到之处。③蛱蝶:蝴蝶。
④款款:形容蜻蜓上下缓飞之状。⑤传语:寄语。流转:运行。⑥违:躲避。
【今译】
天天早朝回来,我都到当铺去典当春衣;为的是天天能在这曲江边,尽情地喝酒,一醉方归。欠人酒债是寻常小事,我所到之处都是如此;一个人能寿登七十,从古到今都是稀见罕事。一对对蝴蝶在百花深处,来来去去,时隐时现;一只只蜻蜓点着江水,上上下下,缓缓而飞。我想告诉这明媚的春光,且与我一起相从相伴,让我充分赏玩消愁,暂时不要急着流逝。
【评解】
这首诗是上首的继续,写自己如何“行乐”。仍借酒为媒,说自己朝回典衣喝酒,欠下酒债,不以为怀,想到人生短暂,因而不把贫困得失放在心上。这是“行乐”之一。“行乐”之二是徘徊江边,欣赏美景,满足于心灵的陶醉,因此由恋慕春光进而希望春光长在,使自己能满足地赏玩。诗的第二联常被后人引为巧对的典例,诗本身是流水对,音节流荡,又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一度量,借来对下句的“七十”,出人意表。第三联是名句,写得很细,兴致高融,妙趣横生,缘情体物,已入化境,宋江西诗派的景联,专学此种。叶梦得《石林诗话》评此联锻炼之工说:“‘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亦无以见其精微。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人为之,便涉‘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矣。”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日暮乡关何处是⑤?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年为诗浮艳,后转为雄浑豪宕。《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上,现已重建。传说古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因而得名。又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②昔人:指乘鹤的仙人。③历历:清楚,分明。汉阳:在黄鹤楼西,武汉三镇之一。④萋萋:茂盛貌。鹦鹉洲:本为汉阳西南长江中的小洲,后沉没。东汉末黄祖为江夏太守,有人献白鹦鹉于此,祢衡因作《鹦鹉赋》,洲因以名。⑤乡关:家乡。
【今译】
当年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离去,这里仅仅留下这座黄鹤楼。黄鹤飞去后不再回返,千年以来,只见到白云飘浮荡悠。晴朗的江边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茂盛的春草长满了鹦鹉洲。在暮色苍茫中我的家乡究竟在何处?江上浩渺的烟波撩起我无尽的忧愁。
【评解】
《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这首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就全仿崔诗。由此,这首诗受到众口交誉,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诗写登楼眺望时所见所思。起首从楼名生发,将仙人乘鹤事坐实了写,以仙人不返,人去楼空,寄托怀古之思,从而引出世事变幻、白云悠悠的感叹,盘旋回互,荡人心肺。前半首,诗借鉴辘轳体,打破律诗限制,以气为使,情融景中,因此被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赞为:“意得像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后半首,诗转就整饬,工笔绘景,描写晴朗江面、历历绿树、茂盛春草,衬托上半苍茫缥缈的情景;然后因沉沉暮色、浩荡烟波,引出思乡怀归之情。这四句,工稳中显得流转自然,笔法与前截然不同,感情却与前密勿紧连。全首诗顺笔而下,曲折变化,情由境生,既展示了黄鹤楼上所见丰富瑰丽的景色,又表露了自己复杂寂寥的情绪,构筑了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旅怀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②。蝴蝶梦中家万里③,杜鹃枝上月三更④。故园书动经年绝⑤,华发春催两鬓生⑥。自是不归归便得⑦,五湖烟景有谁争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