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这首五律,极力向人夸示终南山形胜。首联高屋建瓴,气势非凡,直从山主峰入笔,实见与想象相结合,“近天都”写其高,“到海隅”写其广,只两句便囊括了终南山重峰高耸、蜿蜒不绝的景象,境界广阔雄浑。以下二联,移步换景,从山下、途中、主峰、下山的游山次序中所见的各个角度写山。次联“白云”、“青霭”是互文,写山中云雾缭绕,远看群山沉没在白云雾气的怀抱中,近看却不见青霭,景物清嘉,将实景与感觉结合,描绘入微。张谦宜《“斋诗谈》说:“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颈联写在山顶的感受,分野不同,再度写山的广;阴晴不同,展示山的重叠萦回。尾联隔水一问,看似闲笔,实点峡谷环境深幽,山中空寂少人,增添游山的情趣。全诗写得宏肆壮阔,以精练准确的语言,写出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富有画意,是王维五律代表作之一。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薇③。晓随天仗入④,暮惹御香归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⑥,自觉谏书稀。
【注释】
①左省:见前杜甫《春宿左省》注。杜拾遗:杜甫。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时杜甫官左拾遗,岑参官右补阙。②趋:小步而行,表示对君王的敬意。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③分曹:分班。杜甫是左省官,岑参是右省官,故排班时分列左右。限:界限。紫薇:此同“紫微”,星座名,形如屏藩,因以之指皇帝朝会时的大殿。④天仗:皇帝的仪仗。⑤惹:沾染。御香:宫中焚的香。⑥阙事:欠缺的政事。
【今译】
我们排着队走着小步先后登上殿阶,按着官署,分列在殿庑的东西。清晨时随着皇上的仪仗入朝,黄昏时衣上沾着宫中的香气回归。满头白发,见到花落不由得悲伤难受;仰视鸟飞青云,羡慕朝中显贵济济。皇上圣明没有什么缺失可补,自己感到能上呈的谏书日益见稀。
【评解】
岑参经过多年战乱颠沛,年已四十多岁,这时候好不容易谋到了右补阙一职,虽属朝官,但人微言轻,无可建树,心中充满牢骚,所以写了这首诗给与自己经历地位及处境相同的杜甫。在诗中,岑参通过自己官场生活的写照,用堂正的语言,宣泄自己的不满。前半,诗铺叙天天入朝伴君,表面上似乎在炫耀朝官的荣华,但空虚与无奈的心情,已从中透出。后半感慨年龄老大、一事无成,空羡别人青云得路;而皇上圣明,自己又无事可做。看上去是自我感叹,又兼对朝廷进行颂扬,说得冠冕堂皇,骨子里是对朝政讽刺,痛惜自己报国无门,因而愤慨愁闷。诗用笔隐折婉曲,意在言外,令人寻思。这一苦衷,杜甫也深有体会,所以他见了岑参诗后,引起共鸣,回诗赞道“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天万井树②,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③,窗中小渭川④。早知清净理⑤,常愿奉金仙⑥。
【注释】
①诗题岑参集作“登总持寺阁”。总持寺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上。②万井:即万家,极言居家之多。井,古以八家为井,此泛指人家。③秦岭:即终南山。④渭川:渭水,在长安北。⑤清净理:清净无为、远离尘寰的道理。⑥金仙:道教的神仙及佛教的佛都称金仙。
【今译】
总持阁高耸逼近青天,登上阁中,仿佛站在太阳旁边。晴朗的天气万家树木历历在目,愁怀缭绕,不忍见五陵云烟。栏杆外秦岭显得分外低矮;窗中望去,渭水变得仅如一线。要是早懂得清净无为的禅理,我就会发愿常来这里礼奉金仙。
【评解】
诗写登临所见所感,开门见山,略去登阁等事,直写站在高阁,简捷明快;且以“逼诸天”、“近日边”形象地表出寺阁之高。以下两联,便写登阁所见。一联是长安景色,千家万户的树木历历在目,五陵地区烟云缭绕。一联是写山川风景,寺在山上,四周的山便显得矮小,渭水也变得细微。这四句,紧密结合眺望的角度,通过“万井”、“五陵”这一广大画面,反证总持阁之高,所望之远;又通过“低”、“小”二字,从比较上反映阁之高,营造“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同时,诗人不是单纯绘景,而是将登临时的心情与景相联系:天晴,心情好,见万家树木而爽朗;心情愁苦,便不由自主地留意烟云笼罩的五陵。尾联归到登临,切合总持寺,以味道语结,从景到情的过渡很自然;又用“早知”、“常愿”二词自相呼应,强调景的动人。全诗总揽长安附近景物,写出登高的胸怀,角度多变而有序,意境阔大,气势鼓荡,笔力奇恣,体现的正是人们常说的“盛唐气象”。
登兖州城楼①
杜甫
东郡趋庭日②,南楼纵目初③。浮云连海岱④,平野入青徐⑤。孤嶂秦碑在⑥,荒城鲁殿余⑦。从来多古意⑧,临眺独踌躇⑨。
【注释】
①兖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兖州市。②东郡:东方之郡。指兖州。趋庭:指探望父亲。典出《论语·季氏》“鲤(孔子的儿子)趋而过庭”句。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③南楼:指兖州城楼。④海岱:指渤海与泰山。⑤青徐:青州与徐州,地当今山东东部及江苏北部。《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⑥孤嶂:独立的高峰。此指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始皇曾登峄山,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上。⑦荒城:指山东曲阜。鲁殿:指汉景帝之子鲁恭王所建的灵光殿,在曲阜城内。余:残余。⑧古意:这里指古迹。⑨踌躇: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感慨沉吟的样子。
【今译】
我到兖州城来探望父亲,初次登上南楼,纵目眺望。天上的浮云与东海、泰山相连,辽阔的平野与青州、徐州接壤。独立的山峰还立着秦始皇所建的石碑,荒城中保留着鲁殿的断垣残墙。这儿的古迹一向很多,我远远望着,不免独个儿沉吟伤感。
【评解】
开元二十五年(737),杜甫考试落第后到兖州去看望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登兖州城楼,作了这首诗。诗首联以“东郡趋庭”引出“南楼纵目”,实事直说,便利之极,是杜诗出手不凡处。以下两联写景。一联侧重于景物的描写,承上“纵目”,写得雄浑开阔;一联由景寄托怀古之思,启下“古意”,写得沉郁精壮。最后诗以写情作结,回应首联,表达自己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人事沧桑的感喟;又以“独”字,言平昔怀抱,别的登临者未必会知。全诗写得章法谨严,气象宏壮,是杜甫早年律诗的代表作。查慎行《瀛奎律髓》评说:“此杜陵少作也,深稳已若此。五、六每句句尾下字极工密,所谓‘诗律细’也。”查慎行是宋诗派作家,所以对五、六句拗折劲削表示赞赏。实际上诗三、四句,纵横千里,一天一地,阔大沉雄,浑然一气,鲜明地概括了兖州一带景物,成就更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⑦。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十四举幽素科,历官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诗流丽婉畅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著有《王子安集》。
【注释】
①杜少府:不详。唐人称县尉为少府。蜀州:一作“蜀川”,指四川。②城阙: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称阙。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③五津: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这里代指杜少府要去的四川。津,渡口。④宦游人:在外做官的人。⑤“海内”二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比邻,近邻。古代五家相连为比。⑥无为:不要。歧路:岔道。指分别之地。⑦儿女:青年男女。沾巾:沾湿衣巾。
【今译】
雄伟的长安城以三秦为辅,我们遥望着风烟迷濛中的五津。我和你离别时心情彼此相近,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波仕宦的人。四海之内到处都有知己朋友,即使是远隔天涯也如同近邻。请你不要在分手时过分伤心,像青年男女一样把眼泪沾湿衣巾。
【评解】
这是首离别赠行诗,一扫历来写别离诗文悲伤愁闷的风格,分外爽朗开阔,因而受到历代评家推崇。诗首联以对偶起,出句写送别之地长安,突出宫阙的巍峨壮观,为下作衬;对句写杜少府要去的蜀地,以“风烟”暗点僻远,流露惜别关切之情。第二联承上,改用流水句法,似对非对,将分别之间推进一层,寓同情、安慰于一体,暗逗“知己”二字,通过议论,交流彼此之间的感情。然后,诗凭空挺起,转向勉励。“海内”二句,气度开阔,意致深远,以超凡的襟度,逼出结句的慰藉。全诗开合顿挫,而又一气贯之,读之令人胸怀顿开。在声律上,诗也平仄协调,对偶灵活,章法井然,标志着五律当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送崔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②,书记远从征③。祖帐连河阙④,军麾动洛城⑤。旌旗朝朔气⑥,笳吹夜边声⑦。坐觉烟尘扫⑧,秋风古北平⑨。
【注释】
①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章丘县)人。历官崇文馆学士、凤阁舍人、国子司业。能诗善文,与杜审言同列“文章四友”。②出将:遣将出征。③书记:指崔融。时为梁王武三思掌书记。④祖帐:饯别时在野外道旁所设帷帐。祖,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引申为送行,也指送行的酒筵。河阙:即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⑤军麾:指挥军队的旗帜。此代指军队。洛城:洛阳。时杜审言任洛阳丞。
⑥朔气:北方的寒气。⑦笳:胡笳。一种近似于笛的管乐器,古人军中用以发布号令。⑧坐觉:顿觉。烟尘:喻敌人。⑨北平:古郡名,地当今河北省东北部。
【今译】
君王即将派遣大将远征,你作为书记也要随军同行。送别的帷帐连接着伊阙,雄壮的军威震撼着洛阳城。清晨旌旗在北方的寒气中飘扬,夜晚冷寂的边塞传来哀怨的笳声。我顿时感到转眼便能把敌尘扫尽,凯歌将回荡在秋风中的北平。
【评解】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夏,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契丹松溪都督李尽忠等起兵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秋七月,武后令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出兵以备契丹。当时崔融被征入幕掌书记,杜审言作此诗送别。诗前半写眼前送别盛况。前两句点明崔融此行是随军东征契丹。次两句便极力渲染大军上路时送行典礼的隆重及军威的雄壮,写得气势磅礴,排荡开阖,后来杜甫继承祖父诗法,常学此种。后半是想象大兵到达边境的情况,展现寒冷、悲壮的场面,最后预祝崔融旗开得胜,及早凯旋。末尾是虚写,但已预伏征兆于“军麾”句,可见诗格的细密。全诗密切战事,闳逸浑雄,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奠定了初唐律体。
扈从登封途中作①
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②,仙游实壮哉③!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④。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⑤。扈游良可赋⑥,终乏掞天才⑦。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后遭贬流放,被杀。诗与沈佺期齐名,所作精丽缜密,尤工五律。明人辑其作品为《宋之问集》。
【注释】
①扈从:侍从皇帝出巡。登封:在今河南省。境内有嵩山。②帐殿:围成宫殿状的帐幕。形容其高广。崔嵬:高大。此指四周的高山。③仙游:此指皇帝为封禅而出游。④回:指星斗运转。⑤山鸣:《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登嵩山,山中有声,三呼万岁。⑥良:值得、实在。⑦掞(狔à狀)天才:语出《汉书·扬雄传》“摛藻掞天庭”,谓文才照耀天庭。
【今译】
高大华丽的帐幕架在巍巍群山,皇上出游,确实是壮丽非凡。清晨云气与帷幕一起飘动舒卷,晚上灯火与群星一起在高空亮闪。千百面旌旗蔽空使山谷变得昏暗,天子车驾到来,喧腾声使群山鸣响。我侍从皇上出游实在应作诗赋颂扬,可惜缺少高超的文才,束手长叹。
【评解】
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后到嵩山祭祀,宋之问随驾前往,作此诗以表颂扬。诗组织了“帐殿”、“仙游”、“千旗”、“万乘”、“扈游”等专用词,紧紧扣题“扈从”,又密切“途中”二字,展示壮丽开阔的景象,得应制体之正。同时,诗又通过“晓云”、“夜火”等表明时间的词语,及“千旗出”、“万乘来”等状动态的词,写出行进,使诗流转飞动。宋之问的诗很少用典,善于将眼前景物组织在一起,构成带有典型意味的艺术境界。因此,尽管他的大部分应制诗都如本诗一样内容空洞,然而在艺术上也大多如本诗一样格律精工,稳顺声势,清通圆美,富于韵致,为人们所喜爱,“所有篇咏,传布远近”(《旧唐书·宋之问传》)。
题义公禅房①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②,结宇依空林③。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④,空翠落庭阴⑤。看取莲花净⑥,应知不染心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