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这首应制诗分前后两段。前四句写丽正殿书院,后四句写侍宴作诗。丽正殿书院是皇帝与大臣讲经研习学问的地方,所以前四句称扬书院为天下文章图书的藏府,上应天星;是文人荟萃的场所,英才济济。帝王与臣子在这里通过研习,讨论国政的得失,更好地治理国家。这四句全用对句,平稳工整,通过用典记事,突出书院的性质,渲染祥和气氛。后四句,风格转为轻快,写出自己身膺重责,得到皇上的信任赏识,因而作诗歌颂,表白心中对皇帝的感戴。这四句,在凝练的笔墨中透出自己欢乐的心情,但写得含蓄隽永,无谀媚低俗之态。全诗叙事井井有条,用典用事贴切自然,在记事抒情中处处不忘颂扬帝德,因此在应制诗中一向被认为是成功的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④,萧萧班马鸣⑤。
【注释】
①郭:外城。②白水:指流水清澄。③蓬:蓬草,枯后根断,随风飘飞。征:远行。④自兹:从此。⑤萧萧:马鸣声。班马:分道离群之马,离别的马,此指友人所骑的马。
【今译】
葱郁的群山绵亘在城北,清澈的河水环绕着东城。我们在这里分别以后,你就像一棵蓬草,飘飞向万里远程。你的行踪犹如天上的浮云聚散无定,我的情谊就像西坠的太阳难舍难分。我们挥动着手就此告别,马儿也依依不舍,发出萧萧悲鸣。
【评解】
这首诗,通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首联用工对,依送别过程展开。诗人送友人出城,眼前是青山绿水,在清丽跳脱的画面中,隐以山长水远寄托绵绵离情,丝丝怅惘。次联转写情,以孤蓬远飞,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心,自然而诚挚。第三联是名句,将情与景糅合在一起写。浮云、落日,是实景,分别接以“游子意”、“故人情”,便将景带上了主观情感,于是浮云便象征着友人漂泊生涯,落日徐徐下降,又暗道自己凄凉心情。最后,诗直接写离别,又随手牵入马鸣萧萧作衬,写尽苍凉凄苦心意。诗以自然明快的语调写凄凉别情,措语迥出人表。在整个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中,洋溢着无限深意,令人一唱三叹,这就是大家的大手笔。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②,春流绕蜀城③。升沉应已定④,不必问君平⑤。
【注释】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开国君王,此代指蜀地。②秦栈:自秦(陕西)入蜀的栈道。
③蜀城:成都。④升沉:仕途的得意与失意。⑤君平: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卖卜成都。日阅数人,得百钱足以过日,则关门下帘读《老子》。
【今译】
听人说起四川的道路,崎岖不平,难以通行。山迎着人面重叠而起,云靠着马头不断涌升。茂盛的绿树笼罩着栈道,春水上涨,围绕着成都城。咱们的前途都已成定局,用不着再去询问严君平。
【评解】
这首送别诗,集中描绘蜀道的艰险与优美,将惜别与安慰相融合,同时寄托自己不得志的感慨。首联以“见说”起,扩大想象虚拟的成分,起得雄浑平正,为下奇崛之笔打下基础。以下两联,一写蜀道难,一说蜀中风景佳处。写艰难时,生动地突出蜀道陡峭、险峻的特点,点出友人此行的不易,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说:“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这联的特点。写风景宜人时,通过茂盛的林木、春天的江水,在写景中注入畅快顺意的心情,令人神往。这两联,一联奇险,一联浓丽,对偶又很工整,把劝与慰都表现得很婉转。尾联折入议论,说仕途失意,是写友人,也是自诉,用成都严君平典,贴切“入蜀”,是牢骚话,但又抑遏不露。诗写得一张一弛,以平实起,转入奇险,又归纡徐,最后又呈平实;于工丽中见神运之思,一向被推为“五律正宗”。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②,风正一帆悬③。海日生残夜④,江春入旧年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⑥。
【作者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省)人。武后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官荥阳主簿,调洛阳尉。他是开元年间著名诗人,作品已佚,《全唐诗》录存十首。
【注释】
①诗题一作“江南意”。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山临大江,林木葱郁,是登览胜地。②潮平:即平潮,潮涨满而未退一段时间。③风正:风顺而平和。④残夜:天将明未明时。⑤“江春”句:谓立春在腊月。⑥“归雁”句:暗用鸿雁传书典,说欲托雁给家乡洛阳的亲人送信。
【今译】
我行进在江南的水路,依傍着葱郁的青山。我的船飘飘荡荡,眼前是碧绿的水湾。江中的潮水已经涨满,两岸显得分外开阔宽敞;风儿也正顺,船儿稳稳向前,鼓着风帆。残夜还未过尽,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喷薄而出;立春节令已到,虽是腊月,江面已感到春暖。想给家乡的亲人寄封信,可又没有办法投送;遥望着一行大雁往北飞去,飞向我的家乡洛阳。
【评解】
诗人远离家乡,新年将尽,眼见江南的青山绿水,油然而产生思乡羁愁,写下了这首五律。首联以工对起,青山、绿水,是触目所见,诗人用此概括大环境,辅以“客路”、“行舟”,将景、情、事包揽一尽,起得工稳流丽。次联承上写江上景象,远近结合,恢宏疏阔而又纡徐从容,观察入微,描写神似,是著名的景联。第三联点明行旅时间,以“海”、“江”对举,切合北固山地点,一句写夜色未尽的黎明,一句写立春已过尚未到除夕的时节;写景则气势磅礴,纪时则微妙细致;同时贯以深沉的情思,使诗蕴含丰富,意味悠长。尾联述客愁乡思,寄意归雁,直中用曲,又与首联呼应,余情不尽。本诗是王湾的代表作,“海日”一联,是被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胡应麟《诗薮》)的名句。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张说曾“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唐郑谷也有诗赞说:“何以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可见诗在当时影响之大。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①。南山当户牖②,沣水映园林③。竹覆经冬雪④,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作者简介】
祖咏,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未入仕。他一生贫病,与王维交谊最深,诗风亦相近,清新洗净,颇见锻炼之功。诗集已佚,明人辑有《祖咏集》。
【注释】
①隐心:隐居的念头。②南山:终南山,在长安南。户牖(狔ǒ狌):门窗。③沣(犳ē狀ɡ)水:发源于秦岭,北流经长安,入渭水。④经冬:过了整个冬天。
【今译】
别业的环境幽僻雅静,我来到这里,顿生隐居之心。终南山正对着门户,沣河水映照着园林。竹梢上覆盖着经冬的白雪,庭院里还未傍晚就昏暗阴沉。人烟稀少犹如在尘世之外,我闲坐着听着春禽啼鸣。
【评解】
诗写苏氏别业的景象,首句就入题写别业的大环境,用一个“幽”字,包融全篇;次句写自己的感受,以“生隐心”呼应环境的幽,表达自己对别业的喜爱。这样写,起得广阔,精神发越,是唐人律诗常用的手法。以下两联,具体写别业的“幽”。一联写外景,门窗对着远处的巍巍终南山,园林映照着清澈的沣水,绘出别业的清幽,“当”、“映”二字均下得沉稳。一联写内景,竹梢上覆盖积雪,花木丛生,庭院未到黄昏便阴暗,进一步说明别业的幽深沉寂。尾联具体写“生隐心”,以在人烟稀少、红尘之外,听春禽鸣啼,寄托自己依依不舍之情。诗层次分明,锤炼工稳,由浑写入白描,由外景入内景,又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宁静闲逸,写意传神,精深绵邈。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②,啾啾栖鸟过③。星临万户动④,月傍九霄多⑤。不寝听金钥⑥,因风想玉珂⑦。明朝有封事⑧,数问夜如何⑨。
【注释】
①左省:门下省。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当时杜甫随驾回到长安,官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属门下省,官署在殿庑之东,因称左省。②掖垣:门下省与中书省分列左右,如人的两掖,故又称左掖、右掖。此即指门下省。③栖鸟:归巢的鸟。④万户:指宫中众多的建筑。⑤九霄:九重天,极言其高。
此指高耸的宫殿。⑥金钥:此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⑦玉珂:马勒上玉制的铃。此指马铃声。⑧封事:密封的奏章。⑨数(狊犺狌ò):多次。全句暗用《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句,写寝卧不安的心理。
【今译】
黄昏,日光渐渐暗淡,官署中的花儿隐隐约约;一阵啾啾的鸣声响起,是归巢的鸟儿从低空掠过。灿烂的群星照耀着,宫中的千门万户似乎随着星光闪烁;高耸的殿阁就像依傍着明月,照临的月光仿佛格外地多。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耳边好似听见有人开启门锁;一阵风儿吹动檐间的铃铎,又误以为上朝的官儿轻响着玉珂。明天天亮早朝开始,我就要奉上草就的封事;一次又一次地揣摸:这沉沉宵夜,时辰已是几何?
【评解】
杜甫的律诗以格律细密、章法严谨著称,这首带有应制性质的诗,在章法上格外讲究,被推为杜律的典范。首先,诗紧紧围绕“左省”这一地方来写。掖垣的花儿在晚色中隐约,星临万户,月傍九霄,都切宫中,“听金钥”、“想玉珂”、“有封事”都是宫中事,一丝不走。其次,诗在写景记事时又处处照应“宿左省”的心理。题是写宿,实写不寐,于是能细微地观察宫中景物,铺设心理活动:见星光闪烁,似乎听见开宫门声,朝臣上朝声,挂念明天要上封事,无法入睡,将对皇上的崇敬忠爱及自己精忠报国的心情委婉表露。诗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又延伸至天明,逐次道来,详细而富有变化,整饬而含有灵动。不惟在篇法句法上出类拔萃,在炼字上也精到工稳。如次联的“动”、“多”二字,便被后人称为句眼,使全联情景交合,境界全出。
题玄武禅师屋壁①
杜甫
何年顾虎头②,满壁画沧洲③?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④,杯渡不惊鸥⑤。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⑥。
【注释】
①玄武禅师:住在玄武山上的一位高僧。玄武山在四川玄武县(今中江县)东,一名宜君山,一名三嵎山。②顾虎头: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③沧洲:水边陆地。此指山水画。④“锡飞”句:《高僧传》载,梁武帝时高僧宝志与白鹤道人争居安徽舒城的潜山。梁武帝令二人各在山上树立标记。宝志放出锡杖,白鹤道人放出白鹤,鹤先飞而杖先到。武帝乃在锡杖、白鹤所立处分建佛寺、道观。这里分别以“锡”指寺庙、“鹤”指道观,说画中有庙、观,隐合玄武山。玄武山有玄武真人庙,与玄武禅师所居相近。⑤杯渡:《高僧传》载,南朝宋时,有高僧常乘一木杯渡水,来去如飞,时人称之为杯渡僧。⑥惠远:东晋高僧,住庐山东林寺,曾与陶渊明等人结白莲社。
【今译】
不知道是哪一年,画家顾虎头,在这屋壁上绘上了这一片沧洲。红日照耀中石林里云气蒸腾,青天覆盖下江海浩荡奔流。高僧在此住锡,与仙观相邻;他乘着木杯渡水,没惊动沙鸥。对着画我仿佛来到了庐山,跟随着惠远到处漫游。
【评解】
杜甫来到玄武禅师的禅房,见到墙壁上所绘山水,惊叹不已,因此在旁题了这首诗。诗是题画,却先退一步,从绘画者入笔,惊叹画必出自顾虎头这样的名家之手,这样欲擒故纵,制造悬念,为下着手赞画作了铺垫,又以“沧洲”二字带出画的内容,起得精炼简捷。接着,诗具体描绘画的内容,说阳光下石林中云气渺茫,青天下江海浩渺,切定“沧洲”二字,将画面的瑰丽壮阔,形象地展现。以下,诗化用典故,写出景物的秀美,包涵很广;既写了画中的佛寺、道观及高僧,又暗扣玄武禅师及所居之处,褒扬赞赏,却全无痕迹。最后,诗人仍然以画与人双收,通过感受,对画景、画技及玄武禅师进行赞美,构思十分巧妙,所以冯舒《瀛奎律髓》评说:“若大历以还,决以画结。此诗亦同结到画,却潇洒摆脱,不可及也。”全诗写得圆浑奇杰,虚实结合,画中景与画外人兼顾,成为后来题画诗所模仿的样板。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白云回望合③,青霭入看无④。分野中峰变⑤,阴晴众壑殊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近天都:谓高与天连。天都,天帝所居之处。也有人认为指长安。②连山:山脉绵延。海隅:海角,海边。③回望合:四面望去,连成一片。④霭:雾气。
⑤分野:古人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相联系,某地区划在某一星空范围,称某星的分野。⑥壑:山谷。
【今译】
终南山高耸与天相连,山脉绵延不绝,直到海边。满山的白云弥漫,四望连成一片,青色的雾气到近处又消失不见。山区广阔中峰南北的分野已变,众多的山谷,在阳光照射下,阴晴相间。想找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细细向樵夫打听,隔着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