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诗是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县。②凤林:故城在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南。境内有凤林关,是当时要塞。③鱼海:湖名,又名白亭海、休屠泽,在河州西吐蕃境内。④候火:亦作堠火。古代边陲建高土台,备人瞭望,如有警报,用烽火报警。⑤悬军:深入敌后的孤军。幕:井上的盖子。⑥西极:西方边远之地。⑦北庭:唐建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⑧飞将:西汉名将李广。汉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屡败匈奴,匈奴称为飞将军。⑨筑坛:指筑坛拜将。萧何荐韩信,刘邦建坛拜为大将军。
【今译】
凤林那儿的战争还没有平息,通往鱼海的道路常被阻断。通明的烽火映照着高峻的山峰;孤军深入,军中的水井已经汲干。寒风凛冽直到极西之地也被撼动,凄冷的月光照着北疆,一片寒冷苍茫。老人们都纷纷思念令敌人丧胆的飞将,不知什么时候朝廷才想到筑起拜将坛?
【评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人漫游到秦州,作《秦州杂事》二十首,描述所见所闻,抒发对时事的感慨及胸中的不平。这首诗的主旨是因西部边塞屡遭吐蕃侵扰,战乱不止,因而思有良将,捍卫边防。诗前四句写战乱,通过凤林、鱼海两地名的点缀,说明战火蔓延之广;又通过烽火不息,军中水井干枯写出战争的残酷及军人生活的艰辛。第三联转以写景起兴,以凛冽寒风、凄冷寒月,烘托战争形势的险恶,从而引出对时事的忧伤,希望朝廷早日选授良将。末两句是全诗主旨,因此王夫之《唐诗选评》说是“因结二句生前六句,则情生文”。全诗一气贯注,就实见实感中提炼出富有地方特点的景物,构成寥廓凄凉的境界,饱和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情感。
禹庙①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云气生虚壁④,江声走白沙⑤。早知乘四载⑥,疏凿控三巴⑦。
【注释】
①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②桔柚:《尚书·禹贡》有“厥包桔柚”语,谓禹治洪水,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这里是将典故与眼前实事交互而言。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治水故事。《孟子·滕文公》载,大禹治水,在地上掘沟导水入海,把龙蛇放入草泽。④虚壁:空旷的墙壁。⑤江:指庙所在山下的长江。⑥乘四载:指大禹治水时乘坐的车、船、&;、樏(即轿)四种交通工具。⑦三巴:今四川省东部,刘璋分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水,始成陆地。
【今译】
禹庙坐落在荒凉的空山里,秋风萧瑟,一轮夕阳西斜。荒芜的庭院中树上垂挂着桔柚,古老的殿壁上画着盘旋的龙蛇。云雾仿佛从空旷的墙上透出,崖下大江奔流淘洗着白沙。我早就听说大禹乘着车船&;樏治水,凿开三峡疏导洪水,造就了三巴。
【评解】
永泰元年(765),杜甫离蜀,乘舟东下,在忠州瞻仰禹庙,写了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唐代祠观诗中压卷之作。诗首先便勾勒了一幅与禹庙及大禹功绩极不相称的萧条场面,荒凉的空山,寒冷的秋风,凄凉的落日,注情于景,使人怀古悲思油然而生。接着,诗进一步写寺的荒凉,“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是实景,又与大禹经历相合,似出于无意之间,因此极见其工。胡应麟《诗薮》评为“此老杜千古绝技,未易追也”。第三联写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写得很雄浑,又借景物暗示大禹治水的功劳。因此,尾联由禹庙拓开,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以强烈的感情,对禹庙遭到冷落表示不满,歌颂大禹。笔触沉郁有力,情感波澜起伏,意味十分深长。
望秦川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②。秋声万户竹③,寒色五陵松④。有客归欤叹⑤,凄其霜露浓⑥。
【作者简介】
李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寄籍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官新乡尉。他是盛唐著名诗人,诗清秀而又不失雄浑,尤以七言见长。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注释】
①秦川:今陕西渭水平原一带。②重:重叠。③万户竹:成片的竹林。《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万户侯等。”此借“万户”字面,与下“五陵”对。④五陵:见前杜甫《秋兴》注。⑤归欤:回去吧。《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⑥凄其:凄凉、凄然。
【今译】
清晨我眺望着无边的秦川,太阳刚刚升起在东方的山峰。远远近近的山河一片洁净,曲折绵长的城阙层叠高耸。秋风摇动着成片的竹林,寒意笼罩着五陵的青松。我客游此地回乡的念头油然而起,面对着这凄凉霜露,秋意深浓。
【评解】
诗是旅途中即景抒怀之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是唐人律诗惯用手法。首联破题,写清晨眺望秦川,既点明时间、地点,又以“迥”字写明秦川的特点,为下放笔写景作衬垫。中两联承题,描述具体景色。诗将远近景色熔铸在一起,把秋天萧瑟之景以白描绘出,且暗用“万户竹”、“五陵松”典句,切实秦川,使景物表现得肃穆悲壮,雄浑开阔,深合游子之心。且诗对联整饬,用字工稳,音节顿挫,一向为人称赞。尾联即望生情,结煞全诗,流露郁郁不得志、思乡盼归的感伤,写得悲思缠绵、浓郁沉重。诗在写景时用笔轩壑宏畅,开阔明快,尾联急收,情意深致而不忘带景烘托,诗便显得沉着有力、意在言外,没有前后轻重不称的毛病。
同王征君湘中有怀①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②。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③,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④,何日复同游?
【作者简介】
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早年从军北征,唐玄宗天宝二年(743)举进士及第,历官尚书郎、潭州刺史、礼部侍郎。《全唐诗》编录其诗一卷。
【注释】
①王征君:不详。征君是对朝廷曾征召而未就官的人的称呼。湘中:指今湖南省一带。②潇湘:潇水与湘水,均在湖南。③书帙:装书用的套子。此代指书籍。④京洛:长安与东都洛阳。
【今译】
八月里洞庭湖秋色无限,潇湘向北滔滔奔流。家乡万里梦中才能与亲人聚首;独居他乡,五更醒来凄凉伤愁。心乱如麻,不再想翻阅书籍;秋思萦绕,最适宜的莫如登上酒楼。长安洛阳我有无数好友,什么时候再能与他们一起漫游?
【评解】
诗写“湘中有怀”,怀什么,诗首联不作正面点题,而着重写湘中时令景物。“悲哉秋之为气”,眼前无限秋色,滔滔流水,是实写,但隐喻自己伤秋之感,为全诗定调。由于是作客,这伤秋自然与思家有关,所以次联重点抒情。梦中回家是虚,家乡远隔万里,更增愁绪;五更难眠,思潮翻滚是实,又与梦中回家紧密呼应,殷殷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联是对愁而言。愁思萦绕,难以排遣,读书无用,唯有饮酒。“不用”、“偏宜”二虚词在此有点睛作用,把情感表达得深婉有致。明茶陵派诗人李东阳《诗家直说》认为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虚字用得好,能使诗开合呼唤、悠扬委曲,这首诗正证明了这一点。李东阳诗便专走这一路。尾联正说,道出思友,即想早日还乡,呼应题中“有怀”,再次将愁情渲染深透。全诗写得很淡,一句一句,自然流出,仿佛与人谈心,深挚回曲的心意,表现得很充分。
渡扬子江①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②,空波两畔明③。林开扬子驿④,山出润州城⑤。海尽边阴静⑥,江寒朔吹生⑦。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⑧。
【作者简介】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玄宗开元间进士,曾官余杭尉。《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四首。
【注释】
①扬子江:今长江下游一段,因扬子津而得名。②桂楫:桂树制的船桨,是对船桨的美称。这里代指船。③空波:空旷浩渺的水波。两畔:两岸。④扬子驿:扬子津旁的驿站,在今江苏省江都县长江边。
⑤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⑥边阴:江南岸。此指江水。⑦朔吹:北风。⑧度:传送。
【今译】
我乘船渡江在中流极目四望,两岸的景物历历在眼,江面一片空旷。北边的扬子驿簇拥着茂盛的树林,南边的润州城掩映在重重青山。远远的海边水波十分平静,北风吹来江上阵阵生寒。这时候我又听见枫叶在随风飘落,那淅沥的秋声是那么的凄凉。
【评解】
诗写渡江时所见所闻,合成一幅江上秋景图。前六句全写见,故起首点“中流望”,并以“两畔明”作总写。以下一联,便先承“两畔明”,写北岸的扬子驿树木丛生,南岸的润州城掩映在青山中。第三联写“中流望”,一句远,说江流通海,幽暗静谧;一句近,说江面朔风吹起,一片寒意。诗题是“渡扬子江”,如一味写中流便偏题,所以尾联改写“望”为“闻”,说听到江边枫叶在风中飒飒飘落,完成对“渡”的描写,暗示已达彼岸。枫叶又与前“林开”二字合,秋声又应“朔风”,密合无缝,颇见诗人结撰之巧。全诗都是景句,生动逼真地写出江中景色。诗人在写景时又渗入自己的感觉,淡淡的羁旅秋思自然地从诗中流出,不言情而情自现。
幽州夜饮①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②。军中宜剑舞③,塞上重笳音④。不作边城将⑤,谁知恩遇深。
【注释】
①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时张说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②迟暮:岁晚。也指人年岁渐老。《离骚》有“恐美人之迟暮”句,以美人比君子,说恐君子年老而不为君主所重视。此暗用此意。
③剑舞:舞剑。④笳:胡笳。古乐器,声悲壮,军中用以传布号令。⑤边城:边疆城池。
【今译】
凉风吹来了一阵夜雨,树林中响彻着萧瑟秋声。正当此时在高堂上设宴聚会,能使我暂时忘却迟暮忧心。军队中只宜拔剑起舞,边塞上人们看重的是胡笳悲音。如果不是作边城的将帅,谁又能体会到君王的深恩。
【评解】
诗写在幽州都督府的一次夜宴。诗先以萧瑟的景色物候拉开帷幕,隐示自己的秋愁,然后正式入题写夜饮,同时以“迟暮心”呼应秋景,暗借《离骚》语表明自己遭贬谪的悲伤,希望君王回心转意,及早重用自己。第三联是眼前风光,写宴席上的舞乐,以“宜”、“重”二字强调处境的不堪,深沉顿挫。尾联转入抒情,郑重而出,托意深婉。沈德潜《说诗晬语》举出三种结尾方法,一是收束或放开一步,一是宕出远神,一是本位收住,并举出这首诗,认为是“本位收住”的典范。确实,这首诗的结句牢牢擒题,以“边城”结“幽州”,以“恩遇”结“夜饮”,在冠冕堂皇的语句中,在感戴皇恩浩荡的颂祝后,极为含蓄地漏出隐藏于心中的悲哀与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