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这两首诗是连章体,写陪贵公子游丈八沟纳凉遇雨一件事。第一首写雨前,第二首写雨中。第一首娓娓道来,以古风形式,交代出游、泊船、纳凉,然后以大雨将来作结,句句应题,面面俱到。第二首从雨开始下写起,雨大风骤,切合夏夜的阵雨。以下越女、燕姬的神态,是互文,承首句写雨;系船堤柳,幔卷浪拍,承第二句写风,又遥与第一首的首联相应,成为对比。尾联以雨后回家作结,缴足全篇。诗写得井井有条,以欢乐起,以失意归收,隐寓乐极生悲之意。方回《瀛奎律髓》评认为两首诗“皆尾句超脱”。这是因为第一首在极热闹畅心之时,倏然雨来,本是扫兴之事,但诗人作达语出之,说成是雨特地来催诗,陡增兴会,遂成一代故实,尤为江西诗派诗人所效仿。而第二首的结句,在写雨乱聚会,寂然回家时,忽点天气凉快,所谓求凉得凉,在失意中又含快意,也很含蓄有味。
宿云门寺阁①
孙逖
香阁东山下②,烟花象外幽③。悬灯千嶂夕④,卷幔五湖秋⑤。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⑥。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释】
①云门寺:在浙江绍兴市南云门山麓。②东山:云门山的别名。③烟花:春天浓艳的景色。此泛指美景。④千嶂:群山。⑤五湖:太湖的别称。此泛指江南的湖泊。⑥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牛二宿。江南为斗、牛二宿分野。
【今译】
寺阁坐落在云门山下,风景秀丽,清幽绝俗,远离尘寰。傍晚悬挂灯火,打量着环绕的群山;为眺望五湖秋色,又把帷幔高卷。寺内的壁画仅剩下一角鸿雁,天上的星星傍着纱窗,照我入眠。我不由得怀疑上天的道路离我很近,梦中乘着白云,遨游青天。
【评解】
诗依题“宿”的过程展开。首联写将宿之地,用浑笔说出云门阁的位置,“烟花”二字强调景色之美,“幽”字肯定环境之清,切合寺庙。在叙事时淡淡地渗入绘景,为“宿”作好衬垫。次联写到达宿处。用工稳的对句,写出宿处的景色,且一句实写看山,一句虚写想象中的五湖,山水对照,意境优美,气势宏阔;又在写景中加入动作,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欣赏,并带出秋天与傍晚这节令时间,逼近“宿”字。第三联紧接悬灯、卷幔。悬灯故见墙上残余的壁画,卷幔而星光入室,暗示云门寺的古老与阁之高。然后,诗自然进入“宿”,直写入梦,圈定“宿斗牛”,写得朦胧缥缈,与境地及梦乡丝丝入扣。全诗结构十分严密,写事则以时序为纲,写景则由远入近,圆满浑融,意深味长。
秋登宣城谢!北楼①
李白
江城如画里②,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③,双桥落彩虹④。人烟寒橘柚⑤,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①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南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历官骠骑谘议、宣城太守。北楼:一称谢公楼,谢朓官宣城太守时建。②江城:指宣城。因城三面临水,故云。③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④双桥: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⑤人烟:村民居住地。
【今译】
江城如同在美妙的图画中,夕阳下远眺,青山镶嵌在万里晴空。两水如清澈的明镜夹城流淌;双桥横跨溪上,像是从天而降的彩虹。人烟稀少,橘柚林笼罩着阵阵寒意;秋色沉沉,梧桐树显得苍老深重。有谁知道我在这北楼上,对着秋风,怀念古人谢公?
【评解】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描写登临所见的山水景物。首联概括全景,说自己登上北楼,见到夕阳照着群山,一片明净,俯视江城,如在画中。这样开门见山,大笔皴染,为下具体描写作好准备。以下两联,便一写“江城如画”,一写“山晚晴空”。“两水夹明镜”,是实写,又描绘出秋水澄净,波光闪耀,切登高所见;桥如彩虹,用一“落”字,渲染气势,也是俯瞰的感觉,都比拟丰富形象。“人烟”一联,写山中,人烟稀少,秋风萧瑟,深碧的橘柚林、发黄的梧桐树映入眼中,诗人用“寒”、“老”二字,不仅纵深地勾出秋景,也写出了沉沉秋意,用语极为凝练。尾联怀古,是登临诗惯套,但以“谁念”二字领句,就在怀古中加入自我,扩大了诗境。诗虽是写登临,但在绘景时不是满足于再现景物,而是融以丰富的想象,配以活泼空灵的笔墨,渗入独特的自我感受,使情与景完美结合,成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临洞庭上张丞相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④,端居耻圣明⑤。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⑥。
【注释】
①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张九龄,当时任丞相。②涵虚:包容元虚。元虚,即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此指湖面水汽。太清:天空。③蒸:蒸腾。云梦泽:古泽名,包容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④济:渡过。舟楫:船与船桨。⑤端居:独处、闲居。圣明:圣明之时,太平无事之日。
⑥“徒有”句:《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比喻想出仕而愿对方不要让自己愿望落空。
【今译】
八月里湖水上涨满溢,水天相浑,包容了万物元气。水汽蒸腾,把广袤的云梦泽笼罩;波浪澎湃,将高高的岳阳城撼移。我想渡湖可是没有舟楫,闲居无事,有愧于这太平盛世。坐观湖边垂钓的人,空抱有得鱼的情思。
【评解】
这首诗正如题目所揭示,是一首干谒诗,希望对方援引自己。写洞庭湖景是兴,末联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在八月里秋水大涨时来到洞庭湖边,见到天光水色,浑融一气,水汽蒸腾,波浪滔天,因此想到人生,想到自己一事无成,要想有所作为,就如眼下没有舟楫难以渡湖一样,因而感到愧耻不安。于是他用《淮南子》典,把张九龄比作渔夫,希望他援引自己,让自己得到一官半职,建功立业。孟浩然虽然是个以隐逸出名的诗人,实际上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非甘于隐遁者”。诗的思想不足取,历来打动人心的是诗中写洞庭湖浩瀚激荡的景观的两联。诗由远及近,雄浑潇洒,气势开阔。尤其是“气蒸云梦泽”一联,历来为人击节赞赏,以为可与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肩。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
过香积寺①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②,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③,安禅制毒龙④。
【注释】
①香积寺:佛寺名,在长安南神禾原。②“古木”句:言古木丛生,人迹罕到。③空潭:空寂的水潭。曲:水湾。④安禅:身心安然入于清寂宁静的境界。毒龙:指危害人的种种机心妄想。《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今译】
不知道香积寺坐落在何处,我已走了好几里路,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山峰。到处是古木丛生,没有人经过的痕迹,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了寺院的钟声。泉水流出耸立的岩石,声似呜咽;日光透入浓密的松林,寒意深浓。黄昏时才到达寺外空寂的潭水边,僧人已经禅定,制服了毒龙。
【评解】
诗从访寺入笔。首联点明不知寺在何处,已进入山中数里,爬上云雾缭绕的山峰,仍未找到香积寺。这样一写,便将寺所处的偏僻和盘托出。以下两联,全写山中的景物:眼前是莽莽丛林,不惟不见寺,连人迹也不见,忽然听到远处钟声,方知寺在前方。泉水从高耸的石头缝中流出,日光透进密集的松林。这一切,都使山林显得格外深僻、幽静。末尾才写到寺,由潭水想到龙,由水空想到龙被制服,妙用佛语,对僧人进行赞美。诗写香积寺,妙在重点不写寺,而写访寺的过程,通过侧面烘托,对环境的素描,层层逼近;及至写到寺,便一下煞住,给人以回味。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诗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泉声”一联是名句,诗用倒装,突出泉声与日色,“咽”字及“冷”字下得极传神。赵殿成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送郑侍御谪闽中①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②。大都秋雁少③,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④。自当逢雨露⑤,行矣慎风波。
【注释】
①郑侍御:名不详。侍御即殿中侍御使或监察御史,御史台属官。谪:贬官或外调。闽中:指今福建省。②过:到过。③大都:大约,大概。④瘴疠:指南方潮湿地区的瘴气与瘟疫。⑤雨露:指皇帝的恩惠,即谓当会遇赦。
【今译】
你不要对贬官到闽中过于悲恨,那地方我当年也曾到过。大致来说很少看到南飞的秋雁,只是夜间哀啼的猿猴特别地多。东去的道路山峰重叠、云雾环绕;就南国来说,那里的瘴疠总算温和。不久你就会沐浴皇恩赦免归来,出发吧,路上千万小心风波。
【评解】
这首诗是送友人贬官闽中的,诗人从勉慰出发,首先告诉朋友,那地方自己曾经到过,并不可怕,让对方放下心来,然后从“旧过”上生发,介绍闽中的情况。颔联写闽中雁少、猿多的特点,暗用鸿雁传书典说地处远僻、寄书不易及听猿下泪事寓游子思乡,在客观叙述中饱含同情之意。但诗以“大都”、“只是”领句,又冲淡了压抑与忧愁,使诗沉挚而不伤悲。颈联写闽中的地理与气候,云山缭绕,行路不易,气候潮湿,瘴疠为虐。但诗人仍从慰勉出发,说东南一带,山高路险,处处如此;而瘴疠在南方一带,闽中是最温和的地方,使朋友在担忧中略有宽解。这一切,又由于都是自己旧曾经历,便更有说服力。尾联切送行,但先说归来,给对方以宽解,然后谆谆嘱咐路上小心。诗全用叮咛叙述之笔,情深意长,充满亲切感。在内容上一气浑成,平淡自然,把自己对友人遭贬的伤感与竭力想平抚友人伤感这一矛盾心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秦州杂诗①
杜甫
凤林戈未息②,鱼海路常难③。候火云峰峻④,悬军幕井干⑤。风连西极动⑥,月过北庭寒⑦。故老思飞将⑧,何时议筑坛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