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发源于阿拉伯和波斯一带。约在明朝末年,由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国,当时称为"洋琴"。由于这种乐器演奏方便,音色优美动听,很快流传开来。
经过几百年来民间艺人不断改进,扬琴在形状、构造、弦线的音位排列及演奏技巧上,都具有新的特点,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扬琴善于用较快的速度奏出从低到高的不同音型,又可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既可独奏,又可单独为其他乐器如笛、二胡等伴奏。在小合奏中,扬琴还常常起到乐队指挥的作用。演奏者只要在琴板上敲出"嗒嗒"两声,其他演奏者就能知道乐曲的速度,自动协调节奏。
电子琴电子琴由美国人卡希尔于1906年首先发明。但以商品形式出现的电子琴,是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由美国人劳伦斯·哈蒙德制造。
电子琴可以模仿各种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长笛、黑管、小号、圆号、提琴和钢琴等;同时还能做出引人入迷的自动节奏效果,能演奏进行曲、圆舞曲、迪斯科、摇滚乐等多种舞曲节奏。它具有低音自动和弦系统,可以轻而易举地演奏和声。
电子琴种类繁多,有便携式与落地式之分。便携式价格比较便宜,操作简易,是帮助少年儿童学习音乐、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的好伙伴。落地式电子琴有二层键盘的,也有三层键盘的,下面还有脚踏琴键,功能齐全,演奏技术较为复杂。
月琴和阮月琴是从阮演变来的,它们都属于弹拨乐器,外形也有相似之处。阮产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人们参考了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了阮这种弹拨乐器,到唐代才定名为阮。后来人们在阮的基础上创制了月琴,并流传于民间,常用于戏曲和曲艺伴奏、独奏和合奏。
"胡琴"传说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一日,风和日丽,皇帝为庆贺生日,在宫中摆宴请客。宴桌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宫廷内,鼓乐声声、轻歌曼舞。皇帝喜欢音乐,酒过数巡,命人奏乐助兴。
这时上来一位表演者,他叫徐衍,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嵇琴演奏家。只见他上堂拜过皇上和众宾客后,盘腿坐于地上,将嵇琴搁于腰胯之间。演奏开始,他左手扶着琴杆,手指在弦上按着不同的位置,右手持着竹片,在两根弦间来回轮流摩,立刻,一阵阵优美的乐声从弦间流出。这乐声时而铿锵激昂,时而委婉低沉,皇上与来宾们听得入了迷,他们个个摇头晃脑、赞叹不已。正演奏到精彩处,急然听见轻轻的"蹦"地一声,一根弦断了。怎么办?徐衍不由得头上渗出了冷汗,乐曲奏到一半,启禀皇上说断弦换琴,岂不扫了皇上的兴?倘若皇上知道断弦,那是不祥之兆,自己将要冒杀身之祸。"不能停!奏下去!"徐衍在心里默默地说着。他凭着自己平时练就的高超演奏技艺,不露声色地用剩下的另一根弦,将曲子顺利地演奏完毕。
这则故事记载在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
故事中的嵇琴,它在我国唐代就已经出现。因它最早流行于北方奚族地区,即现在的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故原名奚琴。到了宋代,奚琴在民间广泛运用,并进入上层社会,常被称作"嵇琴"。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当时嵇琴的演奏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后,我国北方的游牧部落胡人又创造出一种"马尾胡琴"。其发音原理与嵇琴相同,不过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琴筒是瓢形的。"马尾胡琴"的出现初步确立了后来广泛流行的"胡琴"类乐器的形式,"胡琴"的名称就因此而来。当时有一首军歌记录了"马尾胡琴"流行的情景。歌词说:"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马可·波罗纪行》中也讲到公元1278年蒙古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士兵们唱歌、拉奏胡琴的情景。后来"马尾胡琴"传入内地,与嵇琴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体,就逐渐变成现在的胡琴。以后,一直到明清两代,胡琴的形式已没有多大变化了。
至于"胡琴"被称作"二胡"那是近几十年的事。
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常用于江南丝竹和民间小戏伴奏的叫作"南胡"的胡琴,带到北京。他在制作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为此创作了许多乐曲,使它演奏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从而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取名为二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胡普遍采用金属镍质弦代替以前的丝弦,使音量扩大,音质改进,在制作上日趋完善,成为民族乐队里的专业乐器。以后,随着我国各地区戏曲、曲艺音乐的兴起以及小型器乐演奏在民间的普遍流行,胡琴出现了多种变化。包括二胡在内,今天我们常见的板胡、京胡、坠胡、高胡、中胡等等都是胡琴的家族。凡用马尾弓擦奏的中国民族拉弦乐器,都被笼统地称为胡琴。但胡琴家族中,最为常用的还是二胡。
二胡造型朴实,结构简单。西洋的弦乐乐器小提琴有4根弦,吉他有6根弦,而中国的二胡只有2根弦。仅是在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方面,二胡却绝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小提琴和吉他。二胡发音丰满、柔和、优雅,并富于变化,音色接近人声,强弱变化自然,发音持续不断,适合于表达各种情感。不管是激昂、明快或热情、舒展的乐曲。如刘天华的《光明行》、《良霄》;还是悲愤、叹息、辛酸断肠的乐曲,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二胡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听者回肠荡气,欲罢不能。更绝的是,若用一些特殊演奏手法,二胡还能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音响,如鸟叫、马嘶、马蹄声、锣鼓声以及人的说话声,几乎能达到以假夺真的效果。在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中,你可欣赏到那"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仙境。在现代的二胡独奏曲《赛马》中,你又可听到那用手指勾弦演奏出来的清脆的马蹄声以及用滑奏手法演奏出来的马嘶声,展示了草原上"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热闹的赛马场面。可见二胡确是一件历史悠久、表现力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古老乐器。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民族乐队演奏及民间戏曲伴奏中一件主要的专业乐器,无论在独奏、齐奏、合奏中都少不了它。就是在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中,也经常能听到它那亲切、熟悉的声音。
口弦口弦是我国西南民族的一种独特的乐器。口弦又叫响篾、篾片,是用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半寸的薄竹片制作的,它的中间用锋利的刀子精细地刻出一条长形簧牙。也有用薄铜或银片制成的。两头开孔,穿有棉线或麻线,以右手挽线牵动簧片震动的,叫单片弦;两三片并在一起,没有孔线,以右手指直接弹动弦片发音的,称两片弦或三片弦。
口弦能借音说话,一些民族的青年男女用它传递感情,诉说衷肠。
中国锣锣,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族铜制打击乐器。在古代,用于礼仪和战争,有"鸣锣开道"、"鸣锣收兵"之说。近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约当西汉初期)出土的一件锣,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史书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从宋代起,锣便在民间乐队中广泛使用。
1791年,法国作家戈赛克把我国锣始用于管弦乐队中。从此,锣就正式加入交响乐队的"家族",人们誉它为"中国锣"。
中国锣的音色低沉、浑厚、雄壮。锣面大,音量变化幅度大,敲时发音迟钝,余音长。一般单击、慢奏、弱奏与中强力度击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现不祥的预兆,灾难性的场面,恐饰的形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与哀悼等等。在交响乐队里,它常常扮演蒙受灾难的悲剧性角色。合奏中虽不多用,但往往只敲几下就足以刻画出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近年来,我国曾把它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前来访问的朝鲜、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家艺术团体。
另外介绍一下我国现代锣方面的知识。现代锣铜质,圆形,因大小、形制、音色、效果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其中心部分凸起、发音比较浑厚的叫包锣或 钅芒锣;由多面厚薄高低不等的定音小锣组成一套,适于演奏旋律的,叫做云锣;还有多面大小高低音色不同的锣组成一套的,叫做十面锣。此外常用的锣有:
大锣、中锣,小锣、春锣、汤锣、苏锣、马锣、斗锣等。
我国常见的少数民族乐器萨巴依,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用以伴奏歌舞。
独它尔,维吾尔族弦乐器,出现于14-15世纪。
葫芦丝,流行于傣、彝、阿昌等民族,吹葫芦的细端奏出旋律。
芦笙,用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是贵州苗族地区乐器。
电子乐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小朋友一定很熟悉,它是靠电力才能弹奏出乐音的乐器,如电子琴、电吉他等,乐音十分丰富和悦耳动听。
少数民族的乐器--象脚鼓象脚鼓是傣、瓦、布朗、景颇、阿昌、德昂、哈尼、拉祜等民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象脚鼓,又称长鼓,因形似象脚而得名,现在常见的象脚鼓,鼓身用曼应树制作,头大尾小,两头掏空,上端鞔黄牛皮或麂皮,框上下各套一铁圈,两圈之间用皮条连结,可调节鼓面松紧,控制声音高低。鼓尾绘有各色花纹图案,两端系彩带,以便挂肩演奏。
西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民,每逢吉庆节日,一面敲击象脚鼓,一面载歌载舞。呼呼击响的鼓声合着朗朗起舞的脚步,呈现出一幅欢快和谐的美的画图。
钢琴是乐器之王1709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把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加以改良,采用一种新型的带小槌的键盘机械,以控制乐器的音色和音量,演奏效果显著提高。1711年,德国乐器制作家格利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制出第一台现代的立式钢琴。
钢琴的琴体大都是木制的,里面装有钢板,钢板上系着数十档的钢丝弦,触键时使小木槌击弦而发音。琴键按十二平均律调音。白键为C大调自然音阶,黑键是其变化音,也可能是其他调的自然音。
总共有85或88个键。外形分平台式钢琴与立式钢琴两种。 钢琴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演奏技巧复杂,表现力极强,可演奏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艺术要求的乐曲,被人们称为 "乐器之王"。钢琴可以独奏,也可为声乐和其他乐器伴奏,还可以与管弦乐队合奏,因而受到众多作曲家的青睐,像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著名作曲家,都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乐器王后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为人们所宠爱。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的"王后"了。
小提琴起源于阿拉伯,11世纪传入意大利,大约到11世纪末才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形状。小提琴的构造分为三个部分:琴身、琴颈和琴头。琴身是发音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及边条扳构成,形状似葫芦,内部有一根木制的音柱,撑于面板和背扳之间,意大利人叫它"琴魂",法国人叫它"魂柱"。琴颈镶在琴身的上端,贴有黑木或红木的指板。琴头位于琴颈的顶端,形状如同蜗牛。小提琴有4根弦,架在木制的琴马上,按5度关系定弦。小提琴的琴弓,由弓杆和马尾构成,琴弓对于发音、音量和音色等的控制起着决定的作用。
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十分复杂,左手技巧有:手指按弦动作、换弦、换把位、移指、滑指、揉弦、拨弦等;右手技巧有:
持弓、运弓、换弦、弓段分配,以及各种长短弓、连弓、跳弓、断弓等的运用,可以演奏旋律、双音、和弦、琶音及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等。
外国的民族乐器全世界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音乐,这些音乐来源于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生活,又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因此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壮的,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品种丰富、各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这些民族乐器,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只使用了少数,而大多数则只在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使用。
另外,由于使用的地域有差异,加上制作材料不同,在形状和音乐特点上也千差万别。
吹奏乐器德国铜管笛,铜管长短不一,吹簧片奏出音乐。
苏格兰乐器风笛,把袋子吹鼓,再用手挤压,使空气进入笛管,奏出音乐。
秘鲁的陶笛,一种样式独特的土陶笛。
尼泊尔的东,造型奇特的喇叭。
阿尔卑斯喇叭,一种木雕长喇叭,吹奏时要不停地吹气和吸气。
打击乐器喀麦隆的巴拉丰,一种木琴,附带有葫芦做成的音箱。
菲律宾的克林丹干,琴上金属物大小不一,能敲出各种音乐。
英国玻璃杯琴,杯子大小不一,用潮湿的手指抚摸,奏出音乐。
弹拨乐器秘鲁的奇兰哥,印第安的犰狳皮吉他。
缅甸的米奥牙,一种竖琴。
鼓朝鲜和韩国鼓,挎在腰间,边舞边用鼓槌敲打。
日本乐鼓,古代流传下来的宫廷乐鼓。
非洲鼓,来在两腿间,用手敲打。
西洋乐器种类西洋乐器是欧洲和美洲国家普遍使用的乐器统称。这些乐器最初产生在欧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但是后来在发展中相互交流和影响,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性,成为人们都使用的乐器,这些乐器便被我们统称为西洋乐器。西洋乐器分为5大类,即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它们在制作材料、外形特点、奏出的乐声和演奏方法上都不同,独奏、合奏和伴奏出的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西洋乐器不包括欧美各国民族风格很强的乐器及电子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