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8542600000018

第18章 音乐精品(2)

楚王听信了左右佞臣攻击宋玉的言论,便责问宋玉,于是便有了《对楚王问》一文。他把自己比作最美妙最高雅的音乐,因此,那些毁谤他的小人,根本不能理解而"寡和"。他说自己如同"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的风凰;是"朝发昆仑之墟,曝鬐(qí)于碣石,暮宿于孟诸"的鲲鱼。而那些小人,只会俚曲小调,不懂高深的音乐;他们不过是"藩篱之鹦" (小鸟),"尺泽之鲵"(小鱼),"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这一番答辩,证明他与小人之间,无论学识、志趣、行为等等方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此,那些小人也不可能对他有正确的评价,他们的言论决不可信。辩论是巧妙的。

但暴露了战国游士们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浮夸作风,这和屈原为国为民的利益,斗争不息的精神和行为,是相去甚远的。

现在也有人将《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艺术作品,而《下里巴人》则指平凡的艺术作品,已不专指音乐作品了。

《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古代的乐曲。胡笳是一种吹奏乐器,汉代流传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据《蔡琰别传》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宋代《乐书》称为"芦笳"。以后又演变成用芦苇制成哨子,装在木管上按孔吹奏,近似现代的管子。还有用羊角制成管子安上芦哨吹奏的。"十八拍"即十八段之意。

以胡笳演奏的"十八拍"早已失传。《胡笳十八拍》中有两句诗:"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琴歌与胡笳吹奏的曲调是相同的。

现存《胡笳十八拍》有琴曲与琴歌两种。琴曲即古琴(七弦琴)独奏曲。清初《澄鉴堂琴谱》(1685年)载有全曲。清代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0年)的《五知斋琴谱》,最具有代表性。十八段乐曲,音调哀惋凄楚,调式变化丰富,发展层次鲜明,表现了蔡琰(文姬)思念故土、怀念幼子的痛苦情怀,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琴歌是以歌唱为主以琴来伴奏的艺术形式,故又称弦歌。古代的琴、瑟是重要的弦乐器,其他弦乐器很少,这从秦汉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瑟曲和琴歌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益稷》中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论语·阳货》载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成书于宋代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琴史·声歌》 (1084年)中,作者朱长文写道:"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还说:"子夏弹琴以歌先王之道。"可知古人唱歌是常用琴、瑟伴奏的。宋以前,琴曲琴歌并重,宋以后,琴家们重琴曲而不重琴歌,甚至反对琴歌,认为古琴应成独奏乐器而不应为伴奏乐器。明代中叶至清初期间,又有琴家们主张弹唱琴歌, 以至将《腾王阁序》也入曲,还刊印了不少琴歌谱。

《胡笳十八拍》琴歌曲作者佚名,词作者蔡琰。她是汉末的女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她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可是生活坎坷多难。初嫁河东卫仲道,丧夫后,回娘家居住。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她不幸被董卓部将所虏,后来又辗转流落南匈奴,成了左贤王的妻子,留居匈奴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将她赎了回来,再嫁给了董祀。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署名为蔡琰的诗作有三首:《悲愤诗》五言、骚体各一首和骚体长诗《胡笳十八拍》。学术界认为五言《悲愤诗》是她的作品;骚体诗是伪作;而《胡笳十八拍》真伪问题尚无定论。郭沫若早在1926年就肯定《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的作品。1949年郭氏认为"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抑的悲愤,绞肠滴血般的痛苦,决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五十年代末,郭沫若连著七篇,论证《胡笳十八拍》为蔡琰所作。他引经据典,观点鲜明,令人信服。

就《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的内容而言,异曲同工,极其吻合。《胡笳十八拍》可说是蔡琰不幸生平和悲痛内心的史诗。

《胡笳十八拍》琴歌,载于福建孙丕显编于明代万历辛亥年(1611年)的《燕闲四适》(琴、棋、书、画)中的一部《琴适》。现代古琴学家王迪根据《琴适》将似若"天书"的古琴谱(减字谱)琴歌《胡笳十八拍》,全曲翻成五线谱,配上歌词,使读者得以吟唱,领略全曲的神韵。

该曲十八段,每段歌词八句、十句、十二句不等,因此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也长短不一。然而,每段音乐是完整的独立的,可以单独或连接演唱,同时,各段之间有内在的乐思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全曲和谐统一。这里仅列一段。(王迪《琴歌》,198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版)这段十句的琴歌,每句一顿一长音,节奏平和,速度徐缓,音调凄凉而不失悲愤的气势。

曲中溶汇了不少蒙古民歌的乐汇,如"生仍冀得兮归桑梓"句,更为显见。结构严谨而灵活,每句句幅长短不一,有四小节、三小节、二小节三种,因词情而异,曲中偶尔出现经过性的7(si)音,而4(fa)音从未出现过。末句"彻心髓"的旋律,高八度唱出,余音远送,稳定地结束在羽调式主音上。类似的结尾,十拍、十一、十四拍至十七拍等六段皆是,十八拍结尾音调相似,但结束在低羽音上,显得沉重哀伤。从一拍至九拍及十二拍、十三拍等十一段音乐的结尾句,均是:1·2-11-11-|25=。十八段音乐,前部多为角调式,后部多为羽调式。

就全曲而言,羽角两音出现频繁,占统治地位。其他乐段,有不少与上段琴歌相同的特点,且有不少相同的乐汇、乐句、结构、句逗及节拍、节奏,因而,构成了全曲统一的音乐风格,共同表现了蔡文姬的悲愤的史诗。

全曲所有的小节线有实纵线和虚纵线两种,且虚纵线居多。王迪在《琴歌》的"几点说明"中说:"无论实纵线或虚纵线均不表示音节强弱的意义。"这话很有见地,至关重要。它从根本上区别了古琴音乐(扩而大之可包括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与西洋音乐两种不同的节奏体系。西洋音乐是强、弱交替律动节奏;而古琴音乐却是强、弱多变非律动的节奏,某些音符可略长或略短,不受小节线的约制,故用虚纵线,而且有的乐段出现2/4、3/4的混合节拍,便是这种灵活多变节奏的反映。

《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它的名称最初见于东汉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又名《广陵止息》或《止息》,所以傅玄《琴赋》谓:"马融覃思于《止息》。"照此说来,《广陵散》在马融生活的年代(85-150年)就已经出现了。《广陵散》除了可以作为琴的独奏曲之外,还可以作为奏曲。

琴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诗经》中就多次提到琴。《广雅》上说,最初的琴长3尺6寸(约合84厘米),仅五弦。后来增至七弦、十弦。一九七八年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琴是十弦琴,长673厘米。底板与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的,尾部是实木,所以音箱较小,音量不大。面板上也没有表示音位的标志--徽。这种琴当然表现力不够强。随着音乐的发展,古琴的形制也在不断改进,如扩大音箱,安置徽位等。这时,琴的演奏技艺也有了提高。《淮南子》、嵇康《琴赋》中提到了多种指法。琴的改良,琴艺的提高是琴曲发展的前提。东汉至魏晋,涌现了一大批琴曲,古琴名曲《广陵散》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的琴曲《广陵散》是从《聂政刺韩王》发展而来的。据传说是蔡邕著的《琴操》上记载,战国时有一个制剑匠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开始时聂政杂在泥瓦匠队伍中,混入韩宫谋刺韩王,结果失败了。后来他进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琴艺妙绝,他就化装回到韩国,利用为韩王演奏古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聂政也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广陵散》主题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此曲表现的是战国时聂政为严仲子复仇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单身直入相府,刺侠累于戒备森严的大堂之上。事成之后,又回身击杀卫士十余人,然后自毁面容,抉眼刮皮,屠肠出肚而死。聂政所以要这样做,为的是不使别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亲属。此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无论是那一种说法,这是一首歌唱复仇者的悲壮颂歌。像《聂政刺韩王》这样的曲名,在封建社会讲究君君臣臣的时代里,人们自然会感到很刺耳,觉得有臣凌君之意,于是就更名为《报亲曲》、《广陵散》等。《广陵散》这曲名似乎更雅一点,逐渐就成为定名。《广陵散》者,意思就是流传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曲子。

《广陵散》琴曲谱现存于世的有明代的《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传本。据《神奇秘谱》载,《广陵散》曲式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等六部份。开指、小序、大序犹如现代乐曲的引子,为全曲的主体部份--正声的出现作准备。正声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部份,共十八段,每段曲调均由一个短句变化而成。乐曲在这里既富有变化而又有严谨的层次。乱是全曲立旨的概括和发展。后序的结构与乱相似,有回旋的作用。全曲规模宏大,气象沉雄。

历来传说嵇康最擅长此曲。嵇康是魏晋时代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嵇康生当司马氏集团逐渐取代曹魏政权的年代,他本人是曹家的女婿。而且喜欢毫无顾忌地发议论,如"非汤武而薄周孔",简直是在指桑骂槐,所以犯了司马氏集团的大忌。后来司马昭就借故把他杀了。据《晋书》的记载,他在狱中时,有三千名学生向政府请愿,要求赦免他,愿意拜他为师,但未被采纳。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古代午时施刑),觉得离杀头时间还有一会儿,就向人要来一张古琴,演奏了自己最拿手的乐曲《广陵散》,表达了他的愤懑之情。弹毕,他叹道:"从前袁孝尼跟我要学这支曲子,我没有教他。从此后,《广陵散》要绝传了。"说完便从容就义。

实际上《广陵散》并未"绝响"。《世说新语》载,会稽(今渐江绍兴)有个善于弹琴的贺思令,一次在月下抚琴,突来一身材高大,肩带刑具,面色惨然的人,在旁欣赏。来人自称是嵇康,他称赞贺思令琴艺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于是就向贺思令传授了一曲《广陵散》。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人们总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嵇康的才行是如此超卓,他的遭遇又是那样值得同情,《广陵散》一曲本身又是这么动听,所以嵇康之死或许更加激发了人们对此曲的爱好,从而使它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完全是可能的。如《宋书·隐逸传》说:"(戴禺页)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可见嵇康死后,《广陵散》仍在世上流行,而戴禺页所弹之曲则更有发展,而不是拘泥古调,墨守陈规。今天,《广陵散》仍然出现在乐坛上,而且经过新的整理和改编。嵇康泉下有知,当不再有什么遗憾了。

《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是两支有名的古曲。从传世的古乐谱看,它们被改编为琴曲,至少已有五百年上下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