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8542600000017

第17章 音乐精品(1)

音乐杂谈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传说春秋时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其义是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组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怀。分为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是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

平沙落雁明代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音乐。

梅花三弄此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据晋代恒伊的笛曲改编而成。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十面埋伏琵琶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夕阳箫鼓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乐曲,旋律优美流畅。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曲《春江花月夜》。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12年之久,虽身嫁左贤王为妻,但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汉宫秋月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则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曲是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此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梁祝》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学生何占豪、陈钢共同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他们写的虽是中国古代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表现的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及对自主婚姻、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梁祝》这只"彩蝶"飞向了外面的世界:

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录制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和音带发行量已超过100万,成为同类中国唱片、音带发行之最;由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灌录的《梁祝》香港版,在香港连续四年荣获"金唱片"奖,成为香港唱片公司发行古典名曲之最;中国艺术家演奏的《梁祝》先后出访过前苏联、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塞巴斯强来华演出。专门拜访《梁祝》作者;法国畅销影片《花轿泪》选用《梁祝》片断作为影片结束音乐;美国冰上芭蕾明星弗莱明也将《梁祝》中"化蝶"作为自己表演的伴奏音乐;1990年10月俞丽拿作为首位大陆音乐家应邀访问台湾,并与台北交响乐团携手合作演奏了《梁祝》协奏曲。拥有2100个座位的台北市大音乐厅座无虚席;1979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专门拜访了《梁祝》作者之一陈钢。他指名要欣赏《梁祝)唱片。在聆听中,他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眶。

《梁祝》何以如此充满艺术活力?作曲之一的何占豪说:"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是我们创作《梁祝》的深厚基础。"何占豪的话给人很深的回味。《梁祝》的作者无疑找到了一条路,即:在创作中以民族特性和民族心理为依据,创造性地应用民间音调,在这个基础上,吸取世界音乐文化的成就。《梁祝》许多年来能够保持青春的艺术生命,并以独特的风姿走上世界乐坛的实践,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

《满江红》千古英烈宋代名将岳飞留下了一首壮怀激越与日月同辉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抑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吟歌唱。现今的中小学艺术教材中也把《满江红》作为优秀古曲加以推广。然而这首当今传唱甚广的《满江红》曲,却并非古曲,而第一位给此曲正名的恰是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晚年重病缠身,当时有关方面集结了一批优秀艺术家进行录音录像,为毛泽东提供服务。其中古典诗词小组就拥有昆曲名家俞振飞、岳美缇、计镇华、蔡瑶铣、方洋、李元华。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北京的招待晚会上安排了一组十多分钟的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和演唱。当节目审定送呈毛主席时,毛主席在节目单上"《满江红》古曲"一行下画了一下,写了3个字:假古董。并提出希望找到这首词的最早曲谱,在招持晚会上演出。

毛主席的批注很快传到古典诗词小组,诗词小组的艺术指导、浙江著名音乐家周大风星夜赶到另一位音乐史家扬荫浏处,杨荫浏听后忙不迭地说:

"我可从来没有把当前传唱的《满江红》称为古曲啊!"杨荫浏与当前传唱《满江红》曲诣有关连。"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青年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爱国热情高涨,当时年青的扬荫浏从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时编集出版的《九宫大成》中,选用了元代萨都刺的一首词《念奴娇·金陵怀古》的曲谱,立即改编填上岳飞的《满江红》,刊登在北京大学第4期学报上,这曲带有着明显时代色彩,很快在群众中传唱开来,直至今日。

在周大风星夜走访时,杨荫浏这位音乐史学家当即提出,为岳飞《满江红》最早谱曲的是1739年清朝乾隆时代的王善,王善在《冶心斋琴学练要》中刊有《满江红》曲谱并附有岳飞的词。王善在后记中写道:"其精忠正大之心,英雄壮烈之句,可与日月并辉,余敬写于弦辙,以与抑企之思。"后来在招待尼克松的晚会上,岳美缇(岳氏家谱记载,岳美缇是岳飞第27代孙)演唱的《满江红》就是王善的曲谱,取得很大成功。毛泽东一直很喜欢这首曲子,晚年角膜摘除白内障就是在岳美缇演唱的《满江红》声中接受手术的。

后来人们把杨荫浏当时紧张的样子说给毛泽东听,毛泽东笑着说,开个玩笑嘛!杨老先生为最早《满江红》曲谱提供线索,立有一功。杨荫浏,无锡人,民间艺人阿炳就是杨荫浏发现,并用当时的钢丝录音机留下了阿炳演奏的那首不朽的二胡名作《二泉映月》。

王善的《冶心斋琴学练要》,上海图书馆存有珍本。王善谱的《满江红》悲壮、苍凉、古朴。经过今人杨荫浏之手的《满江红》也不失为佳作,群众易于上口。

《敕勒歌》《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哪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不一。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联系起来看,历史教材不仅肯定了这是一首鲜卑族的诗歌,同时还给人以敕勒是北魏时期鲜卑族的一个部落的概念。

《敕勒歌》究竟出自哪一民族呢?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载有沈建的《乐府广题》,其中对此诗歌有一段说明:"北齐神武(即高欢--笔者)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为安抚军心,"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北齐书·神武纪下》也记有此事,但没有"其歌本鲜卑语"一句。这两段记载都没有肯定其为鲜卑族民歌。再有唱此歌的斛律金并非是鲜卑族人,而是敕勒族人。这一点王达津先生在其《<敕勒歌>小辨》(《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一文中已作考证,现仅就"鲜卑语"作一解释自公元386年拓拔硅称魏王始,至546年,高欢围玉壁时。鲜卑贵族统治北方已达160年之久,各族军民在政治、经济乃至生活习俗上,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他门会讲统治民族的话言--鲜卑语也是不足为奇的,据当时《鲜卑语号令》一书的后序中记载:

"后魏初定中原,军中号令皆以夷语。"《北齐书·高乾传》云:" 高祖(即高欢)每申令三军常用卑语。"这反映出从北魏到北齐,北方军中鲜卑语通用已久矣,故斛律金在军中用鲜卑语作歌是很自然的。所以尽管《乐府广题》有"其歌本鲜卑语"之句,我们也不能据此说它是鲜卑族民歌。这首诗歌名为《敕勒歌》。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说:"古赤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照此,这首诗歌理应为敕勒族民歌。现在学术界许多人都持此看法。

在漠北草原生活的敕勒人性格豪迈,"好引声长歌",如果部落中有喜丧事,全部落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魏孝文帝在位时期曾有五部敕勒,聚合一起,众至数万,举行祭天仪式。他们"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北朝时期的其他民族在史籍中是没有记载的。

敕勒族在南此朝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政权。各部落分散居住,不相统属,所以常遭受邻近民族的侵袭掠夺。尤其是拓拔氏北魏王朝,从建国起就未曾中断过对敕勒族的侵掠。魏太武帝拓拔焘一次就在今贝加尔湖周围俘虏收降数十万敕勒人,掠走马、牛、羊百余万头。拓拔焘将这些敕勒人强徙安置在漠南滦河上游至阴山地区。尽管在鲜卑贵族的监视下生活,敕勒人仍然桀骜不驯。他们在阴山下莽莽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豪迈的气势唱出了这首浑朴苍莽,充满草原气息而又带一丝悲壮之意的牧歌。《敕勒歌》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们在敕勒川草原生活的写照。

在东西魏对峙时期,称敕勒为鲜卑族的一个部落是不准确的,《魏书·高车传》称他们:"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冠难,翕然相依。"虽然为北魏王朝所征服,他仍还是"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保持其民族习俗以及传统的部落组织。

处于北魏王朝鲜卑贵族统治下的敕勒族人民境况是悲惨的。他们不仅遭到北魏王朝的大肆屠杀,还要被迫交纳沉重的贡赋、承担沉重的兵役。而北魏鲜卑统治者对包括敕勒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是极不信任的,称他们为"杂胡",即使是斛律金,从他高祖倍候利在道武帝时率众归降,至其已四世任魏,他本人在东魏时地位显贵,高欢仍称其为"敕勒老公",而称另一鲜卑贵族库狄干也为"鲜卑老公",可见当时鲜卑与敕勒的民族区别仍是十分清楚的。而且敕勒族人民为了摆脱北魏王朝的残酷统治回返漠北家乡,从未间断过反抗斗争,直到北魏六镇起义后,一些敕勒部首领的事迹还可以在史籍中找到,而且有些还保留其部落组织。

综上可知,历史教材对《敕勒歌》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战国(公元前430-前221年)后期楚国的辞赋家、屈原的学生宋玉,在《对楚王问》的一段中写道:"客有歌于郢(yǐng,楚国的国都)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zhǔ,聚集)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 《薤( xiè,草本植物)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载《昭明文选》文中《下里巴人》等都是古代的歌曲、乐曲名称。"下里"即乡里,巴是巴蜀,古蛮地,巴人即指蛮人,他们唱的蛮歌便称《下里巴人》。《阳阿》原是古代一个名倡的名字,变为古乐曲名。《薤露》是古人治丧扶灵柩时所唱的挽歌。《阳春》是古代歌曲名。《白雪》是五十弦瑟的乐曲名,《唐书·乐志》中说:"白雪,周曲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乐师师旷所作。"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对于这句话,音乐史家们意见纷坛,尚无定论。但从宋玉所说的一系列曲名及有关史料来看,它是指一种有调式转换的高雅、深奥而难唱难懂的乐舞音乐,因此,"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这段话的意思:越简单的歌曲,和者越多,越高雅的音乐,和者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