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8542600000020

第20章 音乐精品(4)

《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原是一首矿工写的民歌,是1958年春由姚晓舟创作的,当时他在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工作。在一次矿工今昔对比座谈会上,他听到一个矿工唱出:"最亮的是天上的太阳,最亲的是自己的爹娘;太阳亮照不到咱井下,爹娘亲免不了挨打骂。矿是家,党是妈,旧社会我受尽苦和难,党来了我才笑哈哈。"这使年轻的姚晓丹深受感动。因此,他立即把它改写成一首民歌。初稿出来后,其中有"旧社会我们受苦难,母亲只会泪淋淋",念起来既不顺口,含意义不明确,他把歌词拿到矿工中去征求意见。有个老矿工建议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姚晓丹采用了老矿工的意见,将稿子作了修改,并题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作品最初发表在1960年《陕西文艺》上,署名蕉萍。1962年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雷锋曾把它抄在日记里,作为不忘旧社会的苦难,牢记党的恩情,鞭策自己奋勇前进的座右铭。1963年,雷锋不幸因公牺牲,同年,上海音乐家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这首民歌,便为它谱成曲,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为亿万人民喜爱的歌。

1964年朱践耳写信给蕉萍所在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请他将信转交给蕉萍,可是党委书记也不知道蕉萍是谁,便召开大会寻找。几经周折,那封信才转到姚晓舟的手里。于是,从1964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才注上了作者的真名实姓。

《志愿军战歌》铿锵有力的志愿军战歌曾鼓舞了一代人的斗志。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歌的曲作者是周巍峙,而很少有人知道词作者。

他,就是解放军某部离体干部麻扶摇。

这首歌词的产生有一段趣事:解放战争末期,麻扶摇是某部炮兵一师二十六团五连指导员。1950年抗美援朝时,麻扶摇所在部队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在连队召开的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几乎所有的发言里都有"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作为会议主持人的麻扶摇异常激动,在大会发言过程中在小本上记下了"雄纠纠,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等句子,准备作为渡江口号。这时,有几个原准备回家结婚的战士表示了"打消念头,胜利后再说"的决心,几名婚后数天就参军的东北籍战士,作出了"援朝胜利再探家,的保证。这些动人的事迹促使麻扶摇定下了后来成为志愿军战歌的大部分词句,后几经修改补充,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团里召开出国作战誓师大会,营部选派麻扶摇当代表发言。这份决心书成了发言的开场白,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团部把它刊登在油印小报《群力》上。入朝前几天,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采访麻扶摇,觉得诗写得很好,建议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并引用在他写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里,发表在1950年11月26目的《人民日报》上。周巍峙把这首诗摘下来,谱上曲,加了《打败美帝野心狼》的题目,发表在当月的《人民日报》上。

1954年,全国优秀歌曲评选,这首歌曲被评为一等奖,并颁发奖金,词曲作者各半。因为陈伯坚那篇通讯没署名,是作为新华社通讯发的,文中只是说"这是志愿军中流传很广的诗",并未注明诗作者,评奖部门查到通讯作者是陈伯坚,误认为陈伯坚就是词作者。陈伯坚毫不含糊他地:

"作者不是我,是麻扶摇啊!"麻扶摇归国后,志愿军政治部、文化部便把这笔奖金转给了他,歌名也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东方红》著名歌曲《东方红》是由一首纯粹的情歌演化而成。歌曲的原型摸板是陕西传统民歌《谁也不能卖良心》。原歌词是:

煤油灯,明又明,红豆角角双抽筋。

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咳哟,谁也不能卖良心。

这是一首情歌,在此基础上改填新词,又成了《骑自马》:

荞麦花,红登登,咱二人为朋友为个甚?三哥哥当了八路军,一心去打日本。

……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顾不上。

在《骑白马》这首歌的曲调上填新歌词又成了《移民歌》:

山川秀,山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梢林呼儿咳哟,边区遍地是黄金。

……

1943年,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

太阳升,东方红,中国出了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

不久,佳县移民队在向延安进发的路上,担任移民队副队长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这首歌,接着移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一路,终于创作了这首《移民歌》。后来在《移民歌》的基础上,又改为《东方红》。

《学习雷锋好榜样》30年来,以数以百计的歌唱雷锋的歌中,唯独《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

"这首歌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和我苦思的结果。"歌曲的词作者洪源回忆说。

6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困难。靠什么去号召人民,鼓舞斗志,统一思想?在北京军区担任创作员的洪源,天天在思索,时时在寻找,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事迹及日记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激发了洪源的灵感,当天他一口气就写成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和《雷锋进行曲》两首歌词,并立即把歌词送到作曲家生茂的家里。生茂以最快的速度谱好了曲子。

几天后,北京军区隆重集会,庆贺毛主席题词发表,战友文工团首次推出这两首新歌。全场轰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出次日,《战友报》就在显著的位置发表了这两首歌。接着,广播电台、《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都相继刊播。很快,这首歌就流传开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世界名歌1《跳蚤之歌》《跳蚤之歌》的歌词选自德国诗人哥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一段讽刺诗。原作是借剧中的魔鬼讥讽德国封建诸侯豢养宠臣的丑态。19世纪以来,先后有贝多芬、里拉、柏辽兹等作曲家为此诗谱过曲,其中以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谱写的《跳蚤之歌》最为出色。

歌曲的第一段曲调是叙述性的,接近于朗诵调。叙述国王养育跳蚤,对它关怀备至,召来裁缝为它做龙袍。第二段,音乐模拟威严的颂歌,表现跳蚤穿上龙袍,狐假虎威不可一世的架势。第三段把前面两段曲调综合起来,最后以掐死跳蚤的胜利者的爽朗笑声结束全曲。

穆索尔斯基是一位具有民主倾向和艺术个性的作曲家,他在歌曲中影射了俄国沙皇的昏庸腐败,充分反映出他的反抗精神和艺术才华。因此,这首歌成为世界上许多男中音、男低音的保留曲目。

2《老人河》这是一首反映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它的作者是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

1928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剧院里,正在举行音乐剧《游览船》的首场演出。

一位在剧中饰演黑人搬运工的保罗·罗伯逊唱道:"我们这样的痛苦、疲倦,既害怕死亡,又厌倦生活。但老人河啊,却总是不停地流过。"那深厚的男低音充满了感人肺腑的力量,激发了阵阵如雷般的掌声,演唱者也一举成名。

1937年,在英国举行了支持西班牙共和国的群众大会,罗伯逊将《老人河》的歌词改为 "我要乐观地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死为止",表达了人们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呼声,激起到会群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首反映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迅速传遍了全世界,至今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经过几次修改,现在《老人河》歌词是:"黑人劳动在密西西比河上,黑人劳动白人来享乐,黑人工作到死不得休息。

从早推船直到太阳落,白人工头多凶恶,切莫乱动招灾祸,弯下腰低下头,我拉起纤绳把船拖。让我快快离开白人工头,快快离开密西西比河。请你告诉我那个地方,我要渡过古老的约旦河。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你滚滚奔流,你总是不停地流过。"3《伏尔加船夫曲》这是一首举世闻名的反映旧俄时期伏尔加河流域纤夫生活的歌曲。相传,歌词中原有许多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内容,为避免遭到镇压迫害而改得隐晦曲折了。

它的歌词是这样的:"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开世界的不平路!"歌曲开头是轻声的劳动号子,蕴含着深沉、内在的力量。接着旋律上行,力度增强,逐渐达到高潮,这是对伏尔加河的赞颂,也是对人民力量的讴歌。最后歌声转轻,象征着纤夫负重逐渐走远。

这首民歌经凯涅曼编配钢琴伴奏,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演唱,表现更加深刻,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男低音歌唱家的必唱曲目。

4《马赛曲》《马赛曲》原是一位士兵创作的战歌,1795年被定为法国国歌。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了。1792年,普奥封建君主组织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在此紧急关头,战斗在前沿的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号召人们为了抵抗强暴写作战歌。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工兵中尉鲁日·德·李尔当即写了一首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演唱后迅速在共和军中传开,马赛市的救国义勇军唱着这首战歌进军巴黎,从此改称《马赛曲》。这首歌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对以后欧洲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赛曲》的歌词是:"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

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5《国际歌》《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曲。

1871年5月18日,反动军队攻陷了法国巴黎公社最后一个堡垒,革命失败了。但是无产阶级并没有屈服,英勇的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写作歌词,工人业余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完成了《国际歌》的创作。1887年7月,在里尔的一次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不久就传播开来,人们唱着《国际歌》投入革命。

列宁非常喜欢《国际歌》,经常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用其中的词句。借助"这是最后的斗争"这句歌词,把革命思想灌输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在我国,许多革命志士高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必定要唱庄严、雄壮的《国际歌》。《国际歌》已经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世界而斗争。

《国际歌》的歌词第一节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6《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首表现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著名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只用六天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1939年3月16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作首次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同年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再次演出,中共中央领导人都到场聆听,给予很高评价,迅速传遍全国。

作品以伟大的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唤起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它既有中华民族宏伟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鼓舞群众奋起抗战的战斗号角,是我国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男声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与混声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混声合唱)。这八个乐章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唱。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特色名曲1千人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号称《千人交响曲》。它的演出似乎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交响乐演出了。演出这部交响乐的乐队达一百七十人,并且动用了共有八百七十五人的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队,以及八名独唱歌手,总计演出人数超过千人。当时,演出所在地的慕尼黑市政府下令在演奏大厅近旁行驶的电车要减慢速度,不得产生杂音,连警察也不许使用警笛,以免干扰演出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