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8542600000031

第31章 音乐趣闻轶事(9)

7汤豪塞三幕歌剧《汤豪塞》是德国著名歌剧作家瓦格纳(1813-1883)的重要作品,1845年首演于德累斯顿。歌剧描写的故事是:游吟艺人骑士汤豪塞同爱神维纳斯同居一年后,厌倦了单调的生活,决定返回人间。他参加瓦特堡的歌唱比赛,企图夺魁,以赢得伯爵领主的侄女伊丽莎白的倾心。但在比赛时,他竟赞美起维纳斯来,全场为之哗然。忏侮之余,他加入一伙朝圣者,前往罗马。但教皇不予赦罪,他便不顾同伴艺人沃尔弗兰的劝告,决定返回维纳斯身边。临别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祈祷已使他获得赦免,又不料迎面走来伊丽莎白的殡葬行列,汤豪塞也随之以身殉情。此时合唱队高歌上帝恕罪的奇迹。全剧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宗教与情欲间的矛盾和斗争。歌剧的音乐体现出瓦格纳戏剧音乐的连贯性,更加鲜明突出"主导动机"的手法,管弦乐队的交响化技巧等都更加运用自如。这些特征较多地反映在这部歌剧的《序曲》中。

8蝴蝶夫人三幕歌剧《蝴蝶夫人》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普契尼(1858-1924年)的名作。1904年首演于米兰。歌剧脚本是根据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是一部东方妇女控诉殖民主义的悲歌。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即蝴蝶夫人),迷醉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会给她带来平等、自由和幸福,断然背弃传统的宗教信仰而信基督教,一片痴情地委身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然而,平克尔顿与巧巧桑结婚,不过是用金钱买到一件温柔、娇小、漂亮的玩物,借以调解驻防异国的寂寥生活。婚后不久,平克尔顿便随舰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怀抱。谁知平克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返长崎时,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平克尔顿的儿子,吻剑自尽。在这部抒情性的悲剧中,普契尼采用了包括《樱花》在内的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分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第二幕中《晴朗的一天》是最著名的歌剧咏叹调之一。

作者用朗诵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歌曲中宽广、优美的旋律配以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唱词,构成了普契尼歌剧特有的风格。

国外的著名音乐学府欧洲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比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要早。欧洲第一所正规的音乐教育机构是1784年创建于巴黎的"皇家歌唱学校"。此后,欧洲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音乐院校。以下9所院校是近200年来享有国际声誉的音乐院校:

巴黎音乐学院:1795年创建。

维也纳音乐学院:1817年创建。

莱比锡音乐学院:1843年创办。

柏林音乐高等学校:1869年创建。

伦敦皇家音乐学院:1883年创办。

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原名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年创办。

朱利亚德学院:创建于1905年;1926年正式定名。

柯蒂斯音乐学院:1924年创建于美国费城。

莫斯科音乐学院:1866年创建。

世界上的重要音乐比赛为了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鼓励优秀青年音乐家,自1957年成立了国际音乐比赛联合会。其中比较重要的音乐比赛有: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是自1927年起每隔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重要赛事。比赛曲目以肖邦作品为主。截止到1985年,我国已有3人在此项比赛中获奖。

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由成立于1929年的"伊丽莎白王后音乐基金会"主力,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

分别以钢琴、小提琴、作曲为一次比赛的专项内容,四年一个周期。到1985年为止,我国已有两名选手在此项比赛中获奖。

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这是设有大提琴、管风琴、长笛、双簧管、室内乐重奏等多种项目的音乐比赛。从1939年起每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我国已有两人在这项比赛中获奖。

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原为1933年创设的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1948年改用现名称。该项比赛另有分专业的比赛名称:如埃尔凯尔音乐比赛,韦伊奈室内乐比赛等等。这项比赛不定期举行,我国已有3人在这项比赛中获奖。

舒曼国际音乐比赛1956年为纪念舒曼逝世100周年而创设,在柏林举行。比赛分为钢琴和声乐两项。中国钢琴家周广仁曾获首届比赛第八名。1960年,歌唱家黎信昌获声乐比赛第四名。

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1958年开始举办,地点在莫斯科。比赛项目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等曾获该项比赛奖励。

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始于1963年,每两年一次,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985年为止,我国六名歌唱家及钢琴音乐家获得该项比赛的重大奖励。

埃尔凯尔-科达伊国际音乐比赛它办于1963年,每年举办一次,我国已有两名选手获得该项比赛的奖励。

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始于1965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每五年一次。我国有一名选手在该项比赛中获奖。

日本国际音乐比赛始于1981年,每三年举行一次,由日本演奏联合会主办。我国已有两名音乐家获得该项比赛的奖励。

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比赛这是西方影响较大的青年歌剧歌唱家的重要赛事,从198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我国已有两名选手获得该项比赛的第一名。

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始办于198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我国已有8名音乐家获得包括第一名在内的奖励。

原苏军的多管火箭炮以歌曲《卡秋莎》命名那是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不久,原苏联红军使用了一种刚从兵工厂赶制出来的新式武器,向集结在奥尔城铁路枢纽站的德军猛烈轰击,成串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德军阵地,短短10秒钟工夫,就把德军炸得鬼哭狼嚎,屁滚尿流。

原苏军战士们非常喜欢这种威力无比的新式武器,可要给它命名时就犯愁了。说它像大炮吧,它与传统的大炮不一样。它的外形好像一排铁轨,装在卡车上。每条铁轨的后端装有八枚火箭弹。发射时,火箭弹一枚接一枚地沿轨道前进,飞向目标。到底叫它什么呢?战士们发现炮车上有个"K"字标记。说来也巧,这时阵地上正流行着一首名为《卡秋莎》的歌曲。

对,就叫它"卡秋莎"吧!于是,这种雷霆万钧的新式武器便以"卡秋莎"的名字流传开了。

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卡秋莎"的新武器,其实就是后来威名震世的多管火箭炮。而用一首歌来命名一种新武器,则实为罕见。

《卡秋莎》这首歌诞生于1938年。它的歌词作者是伊萨可夫斯基。曲作者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原苏联乐坛上的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歌曲采用分节歌的形式,一共两段。第一段描写春光明媚,梨花盛开的时节,亭亭玉立的姑娘卡秋莎站在河岸上放声歌唱;第二段抒发了姑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由于歌曲结构清晰简明,曲调流畅明快,感情淳朴,具有俄罗斯民歌的特点,所以它一问世就很快在原苏联各地广为传唱。尤其是到了卫国战争的年代,《卡秋莎》更是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因为歌曲表达的姑娘对保卫祖国的战士的衷心爱慕,温暖和鼓舞了正在为抗击侵略者而浴血奋战的千千万万战士的心。

也许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跨越国界的缘故,《卡秋莎》的美妙歌声居然也倾倒了德军土兵。

一天,原苏军战士突然听到,与他们对峙的德军阵地上的扩音喇叭在播放《卡秋莎》。这可把战士们气坏了,岂能让侵略者玷污他们心爱的《卡秋莎》?于是,深夜,一队苏军战士悄悄摸进德军阵地,出其不意地炸掉了敌人的扩音喇叭。

不过,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卡秋莎》的动人魅力。 因此,原苏军战士用这首抒情歌曲来称呼多管火箭炮,既是独创,又合情合理。

舒伯特的"未完成"第八交响曲是完整的在西方人眼中,乌鸦是一种不怎么受欢迎的动物。因它全身漆黑,叫声阴惨可怖,人们就认为是不祥之物。因此,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音乐作品中,都很少有描写甚至提及乌鸦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作曲家,他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乌鸦:"乌鸦追随着我飞过城市,村庄,和我形影不离,在我头上盘旋飞翔……"。他并非对乌鸦特别有感情,而是反映了他时时感受到有个恶魔的阴影在紧紧纠缠着他,使他感到无法逃脱的惊恐和不安。他就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提起舒伯特,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他那部著名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它通常被人们称作《未完成交响曲》。的确,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作为一个作曲家,他具有远大志向和抱负,渴望能将自己的创作无私地奉献给他的人民;作为一个优秀的提琴家和指挥,他盼望能在社会上求得一官半职以保障生活的温饱;作为一个青年人,他期望着甜蜜爱情的降临。然而,这一切都只存在于他美好的幻想之中,他穷愁潦倒,食不裹腹。在他周围有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艺术爱好者,他们崇拜舒伯特的音乐,却无法帮助他摆脱困境。因为他们与他一样的穷,舒伯特的音乐生前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许多作品无法出版刊印。加之生活长期飘泊无定,他的作品手稿有许多在当时就失散了。待他死后,这个默默无闻的作曲家的遗物便再也不被人重视。一直到他去世后的第10个年头,德国音乐家舒曼才从舒伯特哥哥家中的废纸堆里找回了这些珍贵的手稿,而他的《未完成交响曲》则是在他去世37年后方得以重见天日的!在舒伯特的那个时代,交响曲创作所遵循的是"交响曲之父"海顿所创立的4个乐章的结构原则,而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所以在当时人看来,它是一部未完之作。

这部交响曲作于1822年10月,当时舒伯特25岁。此后,作曲家至少又写过两部交响曲以及声乐套曲《冬之旅》和《天鹅之歌》等作品。显然,那种认为舒伯特因突然辞世而未及完成此曲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那么在此期间,是否由于其他事情的发生而阻碍了作品的顺利完成呢?在这一年里,舒伯特创作了不下20首艺术歌曲,还有宗教弥撒音乐,为歌剧《阿尔方索和埃斯特列拉》所作的序曲以及钢琴独奏曲《流浪者幻想曲》等。诚然,舒伯特的遗稿多有散失,然而事实上连同这首交响曲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段总长130小节的小步舞曲的草稿,其中还有9小节已被配上管弦乐。显然,这应该是交响曲第三乐章的素材,时至今日,有理由相信,当年发现的这些手稿就是舒伯特创作此曲时的曲谱。因此我们从中可以设想:舒伯特原本是按照古典交响曲4个乐章的格局来写这首交响曲的。但是当他在创作第三乐章时,忽然意识到这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其实已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得十分充分,已达到了"直抒胸臆,畅所欲言"的目的,没有必要再去增添后面两个乐章了。或者他原打算继续创作下去,只是由于意外的情况而被中断了。

不过,偏有一些热心的好事者要施展一下自己的平生本事试图为这部"未完成的交响曲"去补上其余的两个乐章。这包括那位发现了这部交响曲书:将它首次上演的"维也纳音乐协会"的指挥家约翰·赫贝克。然而无论这些作曲家如何煞费苦心地模仿舒伯特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与原作相比较,简直令人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之感。因为无论从这首交响曲的立意构思还是从它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来看,它已是尽善尽美的了。这不由使我们想起了那座矗立在法国罗浮宫内的《维纳斯女神》雕像。她是残缺的,已失去了双臂,然而她仍然是完美的。她充分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和蓬勃的青春活力。虽然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却依然能启动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去体验艺术的真谛。在此,我们不得不赞同一位美国音乐评论家的结论:"还是让我们感谢舒伯特没有完成它吧"。

有的音乐声音很响,却称为轻音乐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了。聆听音乐会已成为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最欢迎的业余活动之一。但是有些人在欣赏了美妙的电子琴、电吉他、萨克管和爵士鼓等乐器的演奏后,不由会产生一种疑问:明明它们演出时的音响效果非常热闹欢乐,有时甚至令人感到有些过分喧闹。却为何要称作"轻音乐"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声乐作品中有力度的强弱对比这个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声音的响和轻,它是体现音乐作品的特征、塑造艺术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很显然,"轻音乐"都是"轻量级"的音乐。事实上,"轻音乐"的轻,是轻松活泼的意思。轻音乐是特指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解的一类音乐作品的统称。它一般不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和戏剧性内容,而只以亲切感人、短小精悍取胜。欣赏轻音乐,能使人们从音乐中调剂身心、忘却疲惫与烦恼,给人以一种轻松、美好的享受。它犹如文学作品中的散文诗,清新、美妙、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