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流行歌曲蓬勃发展,并与爵士乐合流,成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主流。随着音响科技的兴起,流行音乐更具有商品性,不但在酒吧、舞厅演出,而且进入家庭,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流行音乐起源于民间,很受青年的欢迎,但其中良莠并存,有内容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需要加以鉴别。
"爵士音乐"--美国黑人所创造的音乐1917年的一个傍晚,美国纽约的赖森威俱乐部里灯火通明,一派欢声笑语。人们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然起舞。正当舞会到达高潮之际,那个由五位白人乐师组成的乐队出乎意料地奏起一种奇特的音乐。它欢快、热烈,甚至带有几份喧闹、嘈杂,这令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裹足不前。一时间谁也不敢贸然随着这种音乐去踩舞步。经过主持人的一再相邀,人们才又重新步入舞池,试着跟随这新奇的乐曲跳舞。说来也奇怪,这种音乐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渐渐地,人们对它熟悉起来,紧张胆怯的心情消失了,相反,他们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轻松和愉快。奇迹出现了!人们越跳越爱跳,越跳越热烈,竟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这种新奇的音乐就是爵士音乐。
第二天,当地的一家权威性的娱乐杂志马上就对昨天晚上引起轰动的那件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它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爵士音乐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地流传和盛行起来。
不过,这个自称是"正宗的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白人乐师们可并不是爵士音乐的真正发明者。它演奏的并非是什么"纯正的迪克西兰"爵士音乐,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正宗"了。其实,真正的爵士音乐缔造者是美国黑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融汇着黑人惊人创造力和良好乐感的音乐就已经在美国南部黑人聚集的城市新奥尔良出现了。无论它的音乐语言还是演奏形式都充分表达出黑人热爱自由、渴望挣脱奴役压迫的一种强烈愿望和斗争激情。
因此爵士音乐的气氛显得特别热烈欢快,节奏也非常自由灵活、完全不受传统音乐中整个乐队必须依据统一的节奏来演奏的约束,而特别注重发挥每一件乐器即兴演奏(也就是离开乐谱的任意发挥)的表现力。事实上,在早期的黑人爵士乐队演奏中大都根本就没有乐谱。这是由于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不识乐谱。然而这些乐师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把自己听到的或旁人口述的音乐主题即兴地加以各种绘声绘色的变化发展。乐师之间高度的默契和配合,又能使每个人的即兴演奏融化在整个乐队之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爵士音乐特有的机敏灵巧、妙趣横生的风格。爵士音乐在本世纪的前50年中,风靡了全世界。不仅黑人乐师喜欢演奏它,甚至白人乐师也纷纷学习起它的演奏风格,组建起自己的爵士乐队。
那么"爵士音乐"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是由英语Jazz一词的读音翻译过来的。据说以前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人居住区里,有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黑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爵斯波·布朗。每当他在咖啡馆里演奏时,听众总是喝彩叫好。他们喊道:"再来一个,爵斯波!再来一个,爵斯!"于是爵斯便成了他演奏的音乐的代名词了。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是关于一位黑人音乐家的。不过,他的名字叫做波赛·爵姆斯。有一次,他率领乐队到镇上去演出,一位画家为他画了幅大型海报,向人们报道这一喜讯。但不幸的是在海报上画家把爵姆斯的名字错写为爵斯,变成了"爵斯的乐队莅临本镇、登台献艺;节目精彩,机不可失………"这样当人们向他鼓掌时,就亲昵地称呼他"老爵斯",而把他演奏的乐曲称为"爵斯音乐"。不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可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黑人在创造了爵士音乐的同时,也创造了这个名词本身。当初"爵斯"这个词的拼法是Jass,它纯粹出自西非洲的黑人语汇之中,以后在其流传发展过程中,Jass变成了 Jazz,再由我们译成中文,就演变成"爵士"了。
奏鸣曲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因而得名。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当时需要表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关系和社会的戏剧性冲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乐曲结构形式。
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一般要有两个相互对比或矛盾的主题:在展开部中展开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在再现部中则要显示斗争的结果。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写成第一乐章的器乐套曲,才能称为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 《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名。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这三种乐曲都属于器乐曲,具有形式自由、即兴发挥、不拘一格的特点。
幻想曲的形式极其自由,没有固定的曲式,听任作曲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
著名的幻想曲有: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通过俄罗斯长腔歌曲和舞蹈歌曲的对比,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俄罗斯民间生活形象。
狂想曲泛指一种感情奔放、无拘无束的音乐作品,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和城市流行音调,以祖国、民族、英雄人物作为歌颂对象,篇幅较大。如李斯特的用钢琴演奏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写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又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结构非常自由,具有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特色。
随想曲结构自由,技术艰深,性质奇特,更不受主题约束,热情奔放。它常采用民歌旋律作主题,富于地方色彩。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表现了作曲家访问意大利时所获的印象--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又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描绘了南欧自然风光和西班牙人富于诗意的生活图景。
小夜曲、夜曲、摇篮曲小夜曲是一种黄昏或夜晚在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乐曲。它情绪缠绵委婉,多由青年男子在心爱的姑娘窗前演唱,常用吉他等强拨乐器伴奏。18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作品,也有称小夜曲的。舒伯特的《小夜曲》表现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的深情倾诉,最负盛名。
夜曲是欧洲浪漫派音乐的一种独特的器乐体裁,一般是钢琴独奏曲,由爱尔兰音乐家约翰·弗尔德首创。它形式自由,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具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表现的内容比小夜曲范围要广一些,曲调富于歌唱性,辅以大量装饰音,伴奏常用分解和弦。肖邦写了19首《夜曲》,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夜曲与小夜曲之间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在内容或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区别。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它速度比较徐缓,一般用3/4或5/8拍子,在如摇篮轻轻摆动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唱奏抒情的主旋律,好像是慈母抱着幼儿催他入睡。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最著名。
圆舞曲、玛祖卡、小步舞曲、进行曲圆舞曲音译就是华尔兹,三拍子,节奏鲜明,热情奔放。分快步和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因此得名。它起源于奥地利农村,后来传入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逐渐成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种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蓝色的多瑙河》等一百多首圆舞曲,号称 "圆舞曲之王 "。
玛祖卡是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它是三拍子舞曲,强音多半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速度较快,情绪活泼热烈。16世纪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地区,18世纪传入德国,19世纪又传入英国、法国,在欧洲流传很广。
波兰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著名钢琴独奏曲。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土风舞,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17世纪传入宫廷,逐步变成一种典雅娇媚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它的速度适中,节奏从容而平稳,能体现宫廷礼仪的动作和意境。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最负盛名。
进行曲是一种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一般是二拍子或四拍子,节奏鲜明,结构整齐,强调重拍,附点音符较多。它的种类繁多,有军队进行曲,迎送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器乐进行曲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最著名。声乐进行曲著名的有:法国的《马赛曲》和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