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杂谈杰出的音乐家--"孔子"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而且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和最有影响的音乐家,孔子的音乐生涯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习乐孔子生于礼乐之邦--鲁国,鲁国丰富的传统礼乐从小给予他有利的社会熏陶。自幼贫贱的生活,迫使他当吹鼓手,接触到了民间倡优和民间音乐。
中年教乐从30岁到50岁这20多年中,孔子主要从事教育,他把音乐教育明确规定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第二位。孔子教学数十年,乐教持之以恒,在陈绝粮7日,仍抚丝而歌。
老年采乐从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孔子带领一班弟子周游列国。谋求政治出路,虽然在政治上没被重用,但在"周室微而礼乐废"的社会动乱中,出于他礼乐治国的愿望,在古代音乐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晚年正乐孔子晚年"自卫返鲁,然后正乐",整理,研究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遗产,如《史记》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强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间述"。删定《诗》是孔子正乐的主要贡献。
孔子一生在乐音实践中,不但通晓八音,作乐谱曲,善歌善舞,知音知律;而且知善知美,是位有卓越见解的音乐理论家,他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肯定了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外来音乐家从西汉末年起,由于濒繁的封建割据战争,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向内地迁移。到西晋初年, 内迁的匈奴人、羯人、鲜卑人共约有九十万人。居住在关中的氐人和羌人也约有五十多万人,占关中人口的一半。这些内迁者中,不乏杰出的音乐家和民间艺人,他们为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的大融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个时期首见于历史记载的是曹国艺术家曹婆罗门。曹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却布咀那",即现在的kubudnan。是康国昭武九姓集团中一员,唐代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曹婆罗门是北魏时期人,是著名的西域音乐世家曹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国音乐史上,曹氏家族从北魏到唐末都是以琵琶演奏而闻名于世。
中国著名音乐家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乐师。他双目失明,善于演奏琴曲,有很强的辨音、审律能力。据记载,卫灵公访问晋国时,师旷曾经为他演奏琴曲《清徵》和《清角》。并指出卫国乐师师涓弹奏的琴曲《清商》是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属于"亡国之音",不可演奏。晋平公时曾在宫中铸造一口大钟,大钟铸成以后,乐工们都说钟音符合音律要求。唯独师旷持反对意见。后卫国乐师师涓听了也说钟音不符合音律要求。还有记载说,当楚国派兵要攻打晋国时,师旷能从楚国军队吹奏的律管声音中,发现楚国根本没有这种奢望,师旷不仅有这种高超的辨析音律的才能,他还敢于批评晋平公,说晋平公喜欢"新声"是趋向昏庸的反映,并且直谏要通过各地的民歌传播德行,使老百姓从中受到教益,这些都说明师旷具有审音地长和正直不阿的作风。
明清两代琴谱中的《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传说为师旷所作。
李延年李延年(?-约前87),汉代音乐家,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汉武帝时为宫中乐官,他的父母兄弟大多做过乐工。他的妹妹能歌善舞,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号称李夫人。李延年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又善于独创新声。他每有新作,都能使听者受到感动。
在宫中,他因妹妹李夫人受宠,再加上自己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被武帝任命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获得武帝的恩宠。他曾为诗人司马相如等很多人撰写的诗赋谱曲,并创作《郊祀歌》19章:把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改写成汉代流行的横吹曲《新声二十八解》。
万宝常万宝常(约556-595),隋代音乐家。
江南会稽人。他的父亲曾跟认梁朝部将归附北齐,后又图谋逃返江南,事泄被杀。按当时的律令,家属被罚配为乐户。于是,万宝常处在家破父亡的悲惨境地,被迫成为一个乐工。万宝常从小具有音乐秉赋,乐感能力很强,得到老师祖王进的喜爱。在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万宝常潜心钻研音律。后来精通各种乐器,积累了很多音乐实践的经验。他曾制造过精美的玉磬,把它献给北齐。参与整理过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洛阳旧曲》。杨坚篡夺北周皇位,建立了隋朝,当时他还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乐工。开皇初年,隋朝皇帝召集一批高级官吏,整顿宫廷音乐,颁布新律制。当时的郑译、苏威、何妥等人都想借机捞取政治资本,以便加官晋爵。一直延续多年,都没有结果。后万宝常参与此事,根据他多年的音乐实践经验,自制水尺为律尺,并撰写乐谱六十四卷,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依照这个律制进行改革乐器的试验。他的这些创造和试验,遭到当时宫廷乐师和权贵们的排挤,于是他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被掠夺和践踏,终于气愤抑郁病倒在床。以后,他贫病交迫,连自己的妻子也不得不离开他,在潦倒和无望中,他烧毁了自己全部的著作,病死时年仅三十八九岁。这样一个精通音乐声律理论,有许多卓越创见的伟大音乐家的事迹,在历代文献中却一直被埋没,甚至连后世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伟大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郭沫若曾写过一篇《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的论文,全面地介绍了这位艺术家,从此,他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音坛人士的重视和研究。
李龟年李龟年,也是唐代玄宗时的宫廷乐师。
善于演奏羯鼓等乐器,还能作曲配乐,尤其擅长演唱。在当时梨园里有很高的声誉。据记载,伟大诗人李白曾奉旨创作《清平乐》三首,用来赞美杨贵纪的姿容。由梨园弟子丝竹伴奏,李龟年演唱。当他美妙的声音唱着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词句时,曾使精通音律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感到十分满意。"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他都为人即兴歌唱,使在座的人们听了都感动得丢下酒杯,为之下泪。他创作有《渭州曲》、《荔枝香》等歌曲。伟大诗人杜甫有诗《江南逢李龟》,就是歌咏李龟年演唱其事的。
朱载堉朱载堉(1536-约1610年),明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历学家。字伯勒,别号句曲山人,祖籍安徽风阳人。明代皇族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其父通晓音乐理论,对朱载土育幼年学习音乐很有帮助。后因皇族内讧,朱厚烷进谏规劝,触怒了世宗皇帝,被革掉爵位,关入监牢。朱载土育看到父亲无辜受害,在王宫外修筑土屋,独居19年埋头钻研音乐、历学。父死后,他不承袭爵位,终身埋头学术研究,终于取得巨大成就。他有著作《乐律全书》、《律吕正考》、《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等。《乐律全书》是汇集他多年所写的音乐、历学科学论著十五种编辑而成。其中《律学新说》是关于解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律吕精义》收集了大量资料,采用精确严密的计算方法,详细地阐述并确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这两部著作所确立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在我国音乐律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埋没着,只是在近代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在现代音乐艺术改革上发挥着它的巨大影响。
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年),近代音乐教育家,名文涛,别号息霜,原籍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父亲是清代进士。他少年时就酷爱音乐,还擅长诗画,喜欢书法篆刻。1901年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1905到1910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这时曾在日本与欧阳予倩等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亲自参加《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1906年创办并编辑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1910年回国,曾先后在天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他除了介绍西洋音乐、传播新的音乐知识,还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和编辑教材,对发展我国早期音乐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材,如著名音乐家丰子恺、吴觉非等,都是他的学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由于阶级的局限,思想非常苦闷,感到没有出路,陷入绝望中。于是在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演音,号弘一大师。在这里专门研究戒律之学。他这时虽与艺术界、教育界还常有来往,但不再从事音乐活动了。1942年在福建泉州大开元寺逝世。
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就在歌曲创作上,特别在本世纪初写了大量"学堂乐歌"。她选配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日本和西欧现成的歌曲。如《大中华》、《忆儿时》、《幽居》、《天风》、《秋夕》、《斗年)等;自作歌曲有《留别》、《早秋》、《春游》等,这些歌曲在群众中是比较流行的,受到当时青少年的欢迎。他的音乐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等。他的学生丰子恺曾为他编辑出版了《李叔同歌曲集》。
萧友梅萧友梅(1884-1940),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雪明,号思鹤。广东中山县人。他于1901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声乐。1904年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年,他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1911年大学毕业回国。1912年,又到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教育学,后来,写成论文《关于19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专音乐系任教。编写了多种介绍西洋音乐技术理论的著述和教材,如《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等。还有《中国古代乐器考》、《古今中西乐器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九宫大成所用音阶》等。在当时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音乐理论文章。1927年北京各大学被军阀勒令取消音乐系后,他转赴上海,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筹建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为上海音专。他出任校长,还担负音乐理论作曲等讲课任务。他是我国最早的一位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的音乐教育家。他还参加音乐创作活动,创作了大量歌曲,有歌曲九十余首,钢琴独奏曲二首,大提琴独奏曲一首,大型合唱曲一首。他创作的歌曲中,有爱国激情和民主主义倾向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有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思想、道德、美感教育的《女子自觉》、《女子体操》、《校歌》、《暑假》、《风筝》等;有歌咏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晚歌》、《星空》、《深秋》、《柏树林回旋曲》、《南飞之雁语》、《新雪》等。
他创作的歌曲或器乐曲,都富有独创精神。在探索民族风格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华彦钧华彦钧(1893-1950年),现代优秀的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出身贫寒家庭,幼年父母早丧,被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收为继子,当了小道士。华清和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其精工琵琶。阿炳从小酷爱音乐,跟随养父认真学习各种乐器。十三四岁时,就学会许多乐曲,并掌握了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技能。后靠演奏道教法事音乐来维持生活。20岁左右,养父死了,他因悲痛过度,患了眼疾,致使一只失明。以后,阿炳屡遭摧残,终被挤出道士行列。他只得靠沿街卖艺糊口,成为一个困苦流浪的艺人。1927年,他正当青壮年时期,另一只眼睛也瞎了。双目失明,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难。这时,他不得不经常在无锡市中心的崇安寺和惠山风景区附近街头演奏乐器,演唱民歌,说唱民间故事。他的演奏和演唱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在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针对时势编演了许多讽刺歌曲,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